成为雨林守护者
- 来源:悦游Condé Nast Traveler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守护者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9-22 15:12
离开北京,真正回家
西双版纳州热带雨林保护基金会秘书长张锡炎从瓮中捏了一把茶叶,熟练地用手边的银壶泡起茶来: “这茶壶是银子哥打的,他在下面的夜市开了一家店,你喝的是咱们自己茶山上产的白茶。”张锡炎总是习惯性地把他一直以来帮扶的茶农称为自家人,茶叶就是自家茶山上产的茶了,甚至他还有个干儿子,也是茶农的儿子。我们坐在小象客栈的茶室里,正和马拉野保基金会创始人星巴聊过去他在非洲保护狮子的经历。“小象未来成长计划”的发起人陈思听得入迷。
小象客栈位于西双版纳告庄西双景,看到门口的三头小象雕塑就到了,一进小象客栈,你就能立刻感受到闹中取静的意味。陈思创立的小象客栈最早是为投身于云南亚洲象保护与热带雨林修复的朋友提供栖身之地,故事还得从陈思多年前在北京的美容院开始。那时有一位叫布鲁都的基诺族员工,大家都喊她小布,有一天这位姑娘突然提出辞职,理由是:“你们城里人不快乐,我要回云南采茶。”什么是快乐呢?小布说在茶园里唱歌是快乐,摘大木瓜是快乐,种菜是快乐。
2009年,陈思去西双版纳看小布,才知道她家里一贫如洗。那次他们给小布钱的时候,小布说:“不要总是白给我捐钱,我们这儿的茶好,但我不会卖,你们在北京认识的人多,能帮我们卖茶,我想自己挣。”就因为这一句话,张锡炎和陈思开始尝试帮小布和寨子里的贫困茶农卖茶。卖茶的收入不仅能够改善茶农的生活,而且能够为小布的孩子,以及村寨里其他孩子的成长提供帮助。2012年,他们设立了“小象未来成长计划”,并于次年移居西双版纳,开始了新的生活。“小象未来成长计划” 旨在帮助偏远地区贫困家庭的孩子,就从小布家开始,张锡炎和陈思开始了茶农帮扶项目,并逐年将项目拓展到更多村寨——后来的亚诺寨、新司土村、巴飘寨、小普希,以及大勐龙勐宋的曼窝科、曼加角、拉祜小寨……
在小象客栈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些“难看的小课桌”,这些课桌原本是贫困乡村小学里的课桌“, 小象未来成长计划”购置了全新的课桌给孩子们使用,把这些“难看的小课桌”放在了客栈里,上面还有孩子们涂画的痕迹,就像在为每一个到访者讲述不同的故事。客栈房间的名字亚诺、巴朵、巴飘、新司土也都来自附近村庄的名字,客栈各处还有这些村寨的照片,给旅行者带来灵感。
成长的“小象”
“小象未来成长计划”中的“小象”也慢慢有了多重意义。张锡炎来西双版纳后第一次知道这里竟有中国唯一的亚洲象救助中心,贫困家庭的孩子 “小象”和真实的小象都成为帮扶计划的使命所在。我和他们一起前往西双版纳中国亚洲象种源繁育及救助中心时,那头叫“羊妞”的小象立刻认出了他俩,亲昵地用鼻子表达着喜悦。“羊妞”和其他两头中国亚洲象繁育基地的明星象然然和明明的雕像也出现在小象客栈的门口。
随着亚洲象保护项目越来越深入,大家逐渐了解到中国亚洲象保护面临的问题还有摆在面前的橡胶林这一座“大山”。在西双版纳,除了种茶,橡胶也是本地居民重要的收入来源,西双版纳的橡胶种植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推行,与此同时,大量的原始热带雨林遭到破坏。橡胶树又被称为 “抽水机”,它的生长会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形成雨林中的“绿色荒漠”。中国野生象的主要生存危机在于栖息地的承载力严重不足,因为没有足够的食物,一旦象群移动出栖息范围,要么是没有食物的橡胶林,要么就是本地居民的村子里,人象冲突愈演愈烈。
从3年前开始,张锡炎把自己承包的天然雨林作为热带雨林修复项目的试点,这片2550亩的雨林被命名为“小象雨林”,这里靠近巴飘老寨,是小布以前的住处。他们有个心愿,希望能带动村民,把围绕小象雨林周边的茫茫橡胶林逐步退胶还林,修复雨林生态,并打通几片天然雨林之间的通道,为野生动物建立生物廊道。张锡炎所在的西双版纳州热带雨林保护基金会先从砍掉海拔 1000米以上的橡胶树、改种雨林树种开始(橡胶树在1000米海拔以上生长速度缓慢,产胶质量也低),参与退胶还林的胶农每年每亩地可以获得基金会补助的600元树苗管理费。陈思团队通过“小象之旅”,组织外地客人穿越雨林,体验基诺族文化,当地的村民可以担任丛林向导、厨师等,通过这种方式,帮助村民发展生态旅行,销售生态农产品,实现多元化、可持续收入增长。截至2020年年底,在西双版纳基诺乡种植了超过2万棵雨林树种,参与雨林修复的村民,三年共拿到30多万元树苗管理费,通过生态旅行获得超过80万元的收入。如今,小布已经成为雨林修复项目在基诺乡的负责人,我也在巴飘老寨种了一棵黄花梨,这是典型的雨林树种,旁边还有一棵结着硕大菠萝蜜果的菠萝蜜树。
穿越雨林
这天,我跟随小布的老公周腰踏入小象雨林,他是基诺族最后的猎人,过去祖祖辈辈生活在雨林中采摘打猎,结束刀耕火种的生活方式其实没有多久,现在他的身份是雨林向导,这是有了小象之旅的雨林穿越项目之后才有的新身份。
就在我涉水迈入那个小小的入口的一瞬间,真正的雨林出现在眼前。巨大的榕树根系瀑布般从头顶洒了下来,贪婪的绞杀树生动地展示着雨林中的生存法则,还有会制造陷阱的巨型海芋,叶片上一个又一个的洞正是甲虫的智慧,它们知道叶脉有毒,所以只需要沿着叶片啃食一个圈就可以——这些都是周腰分享给我的雨林知识。
在雨林穿越途中,张锡炎给我讲了另一头小象强强的故事。2015年春天,一头几个月大的小象独自在保护区边缘游荡,据推测,它的母亲可能是两个月前在附近村寨不幸陷入泥潭死亡的一头野象,工作人员在跟踪监测过程中发现,这头孤儿小象一直试图融入其他野象群,但先后尝试了几个象群,都没有被接纳,还被不停地驱赶,救助人员不得不把小象带回亚洲象救助中心,在对小象进行检查时,发现它的粪便里有大量寄生虫,甚至有垃圾袋。工作人员给这头命运多舛而坚强的小象取名为“强强”。
我们沿着溪流一直往上,周腰叫住我,我以为他发现了竹叶青蛇,结果他让我低头看脚下的菌子,他随手抓了一些放入胸前的口袋,说是回去就可以吃了。在雨林里走了一个多小时,我正准备喝口水,周腰掏出背在身上的砍刀选了一棵芭蕉树,干脆利落地取出芭蕉树芯,拿给我们分食,一口咬下鲜嫩多汁,比黄瓜还要脆爽,这是雨林给我们的另一重惊喜。最惊喜的是在小象雨林穿越的最后,我们穿过一片结满百香果的田地,在雨林修复基地旁的空地上,一个就地取材搭的草棚里有三个本地基诺族妇女正在忙碌,其中一个正是小布,周腰看到小布就憨笑着去帮忙了。
一顿丰盛的原生态美食体验是小象雨林穿越活动中的一项特别体验。小布正在火堆旁的料理台上忙碌,她用芭蕉叶把鱼包起来,往火里一扔,一会儿就闻到香味了,这是西双版纳最常见的烹制方式。芭蕉叶已经烤糊了,但是揭开叶子,飘着香茅味的鱼肉依然鲜嫩多汁。烧芭蕉花也是小布的拿手菜,把刚摘的芭蕉花和肉末用特制作料调味,竹筒用的是雨林中现砍的竹子,食材往竹筒里一塞,只需火上一烧,吃的时候配上自制的番茄喃咪作为蘸水,实在美味。
退胶还林,让本地的基诺族胶农成为雨林向导,或者成为美食推广者,只需要把他们过去的生活搬出来给游客就可以,不需要多么精致,只用真实地展现,这或许就是原汁原味的生态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