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能走“去工业” 道路

  • 来源:支点
  • 关键字:中国,工业,变革
  • 发布时间:2021-10-13 15:36

  工业历来具有革命性转变的特点,即在连续发展一定时间后发生突变,在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基础上,整个工业技术性质特征和工业结构随即发生巨大变化——史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工业革命”。

  所谓“工业革命”,实际上是传统工业(包括工业化之前的工业和工业化发生过程中的工业)技术发展到巅峰时期,新的工业技术全面采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及国民经济新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那么,我们当前是否处于又一次新的产业变革的历史时期呢?更尖锐的问题是,工业发展到今天,是否还有前途?中国越来越多的工业部门或者工业制造环节,将成为“夕阳产业”而不得不转移到其他国家、走向“去工业化”的方向吗?

  一些发达国家曾经就是这样认为的。即当建立了发达的工业体系,产业体系的发展就会向后工业化时代转型。而后工业化时期,就是具有工业逐渐萎缩、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绝大部分的特征。但是,这些发达国家也始终有一种忧虑: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萎缩,是否会导致国家产业竞争力的衰弱?

  放弃工业,意味着放弃技术创新的产业载体和工业技术路线极点延伸的前景。所以,当传统工业发展到发达水平,市场需求扩张空间有限,特别是当经济增长缺乏新的主导和支柱产业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就成为尤其重要的任务。

  实际上,这是各个发达国家也正在面临的难题。当工业扩张到较大规模,工业制造成为高度发达的产业,必然会进入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的阶段。但即使那样,作为一个大国,也不能走上“去制造业”的道路。制造业是一个大国永远不能消亡也不该衰落的产业;否则,将失去技术创新的载体,必然导致整个国家失去竞争力。

  所以,向现代产业体系转型升级,决不是放弃传统工业而另搞一个标新立异的产业体系。在现阶段,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实质上是要在基本完成初期工业化之后,建立向工业化中后期推进所要求的更先进、更发达的产业体系。其中,传统工业的各个部门,都有很大的技术升级空间。

  因此,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也就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形成体现新型工业化性质的产业体系,需要在新的更先进的技术基础上,全面提升各个产业的自主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在经济全球化竞争格局下,国际竞争力是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尤其是生存、发展、安全,必须以产业国际竞争力为基础。如果缺乏国际竞争力,一切都无从谈起,也没有任何“战略”可言。

  当前,中国产业经济最迫切的问题是,必须从主要依靠低价格的资源投入、低标准的环境保护和低水平的劳动报酬、社会保障等为依赖的竞争力源泉,转变为主要依靠技术创新和制度优势为特征的新的国际竞争力源泉。也就是说,寻求和拓展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新源泉,是中国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最根本的战略方向。

  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归根结底必须以更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因为,市场经济的基本性质决定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必须以市场调节为基础,以公平竞争为原则,以有限政府为特征,以尊崇法治为规范。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