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标题,就当是杞人忧天吧(当然这可能是CXO 粉对本文唯一认可的一句),核心原因是:估值过高,进攻曲高和寡,下跌防御能力差。
一般大家认为,医药研发企业属于轻资产行业,但现在看来,起码到现在这个阶段,并非如此。以行业老大药明康德为例,2015 年至2020 年,6 年时间取得扣非净利润共计约79 亿元,经营性现金流128亿,构建固定资产投入111亿元。又比如康龙化成,6 年时间扣非净利润供给约21 亿元,经营性现金流43亿元,构建固定资产投入50亿元。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到,医药研发企业在目前阶段所有盈利全部拿去构建固定资产、购买仪器,逐渐变成了一个重资产行业。笔
者认为,这一点市场并没有完全认知。我们去看全球研发老大IQVIA Holdings Inc(股票代码IQV)情况,2020 年利润17.43 亿元人民币,但固定资产折旧是80 亿元,似乎也说明了这个问题。
一般而言,重资产行业是很难获得一个高估值的,因为无法用利润分红(要么再融资分红,要么贷款分红)、需要源源不断的去购置固定资产。
中国医药医疗主题的头部基金,前十持仓,没有一个配置恒瑞医药,只有极个别配置了1-2 只医药股(比如片仔癀、长春高新)。主要持仓基本重叠,90 倍PE 的药明康德、 97 倍PE 的凯莱英、97 倍PE 的康龙化成、97 倍PE 的博腾股份、150 倍PE 的美迪西、58 倍PE 的泰格医药、120 倍PE 的爱尔眼科、100 倍PE 的通策医疗。医药医疗基金不配置医药股,全部重仓CXO,难以想象,如果CXO 公司业绩增长失速,会是什么样的踩踏。
从全球视野来看,目前研发企业老大IQV公司2020年收入709 亿元人民币(按照人民币/美元=0.1564 换算),毛利241 亿元人民币,净利润13.25 亿元(主要有118 亿元营销费用,80 亿元折旧,26 亿元的利息支出);2021 年前三个季度,收入639 亿元,毛利润210 亿元人民币,净利润 40.50亿元。
相较之下,药明康德收入是IQV 的25%,得益于IPO 和再融资,财务成本较低,去年净利润29.60 亿元,是IQV 的 2 倍,今年前三季度利润是IQV 的90%。IQV 的总市值485 亿美元,折合人民币3101亿元。是药明康德的80%。
全球市值超过8000 亿元人民币的药企不少,比如辉瑞 2459 亿美元、默克2292 亿美元、诺华1872 亿美元,还有安进、赛诺菲、礼来、葛兰素史克等等。但全球最大的医药研发企业,是485 亿美元。而在中国,最大的药企恒瑞医药市值3000 亿元,药明康德的3700 亿元市值比市值最高的医药企业高出20%。
当然,药明康德等有77%的业务发生在海外,恒瑞医药毕竟目前只是国内销售,可能有失偏颇。但至少有一点,医药研发公司向上是有天花板的。
从QuintilesIMS(昆泰),LabCorp(美国实验室集团)、PAREXEL( 精鼎医药)、Pharmaceutical Prod⁃ uct Development 这些国际研发巨头情况看,国外的医药研发真不是什么高成长行业,而是和医药巨头一样缓慢增长。目前,国内CRO 的增长得益于产业转移,但完成这一进程后,CRO 行业会变为稳定低增长行业(这两年国内CRO 的增长一定程度得益于全球疫情)。而目前CRO 公司的市值已经体现了全球NO.1 的市值情况。未来业绩增长难以支撑股价进一步向上开拓。
综上,医药研发现在的估值水平,向上已经没有什么空间,一旦有个风吹草动,后果很严重。(作者:howmissyou)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