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各国在面对北方游牧民族时,步兵远远不敌机动性强的北方游牧骑兵,于是各国纷纷修建高大的城墙,用来抵挡北方游牧民族的袭击。
秦国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下令连接和修缮了原来各国的长城,从那时开始有了“万里长城”的称呼,并且在那之后的每个朝代都会对长城加以修筑、完善。明代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长城大多是明代修筑的。首都北京周边的长城,如八达岭长城、慕田峪长城等,也多为明长城。
“热衷”修筑长城的明代皇帝
明代皇帝为何这样“热衷”于修筑长城呢?原来,在明朝统治的270 多年里,北方的边患问题依然非常严峻,匈奴等游牧民族对富庶的中原始终虎视眈眈。因此,明代皇帝从未停止修筑长城,修筑总长度达8000 公里。
朱元璋称帝后,在南京建都,他把自己的第四个儿子朱棣派到了战略地位非常重要的北京,封他为燕王,让他防守边疆。可时间一长,朱棣手握军权,实力渐大。朱元璋死后,建文帝看到藩王的力量已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就开始“削藩”。朱棣待时机成熟,发动了靖难之役,从自己侄子的手中夺取了皇位。
朱棣很怕再出现一个像自己一样夺取皇位的人,可是北方的防御工作又很重要,怎么办才好呢?于是他干脆把首都从南京迁到了北京,集全国之力量和资源为守卫边疆服务,这才有了“天子守国门”的说法。
北京成了首都,周边的防御工作肯定更加重要啦!皇帝主张大力修筑长城,城墙林立、敌楼高耸的八达岭长城、慕田峪长城等在明代得到了大幅强化。
抗倭名将修筑长城
长城的修筑不是搭积木、过家家,必须有得力的干将督建和驻守。我们都知道戚继光是一位抗倭英雄,他带领戚家军扫清了东南沿海的倭寇,立下赫赫战功。1567 年,刚刚平定了南方倭寇的戚继光奉命北上,镇守京畿(jī)。
但是来到长城后,戚继光看到的却是军纪涣散的长城守军和已经支离破碎的防御工事。戚继光决定先从整顿军纪开始。
一天,天降大雨,寒风凛冽,戚继光把戚家军拉过来当着所有长城守军的面进行操练。他手执军旗,冒雨站在点验场的指挥台上,戚家军虽然被大雨淋得浑身湿透,但始终一丝不乱,精神抖擞。相较之下,长城守军却狼狈不堪,他们终于知道了为何戚家军能打败倭寇,而自己却总是吃败仗。随后,长城守军在戚继光的带领下,开始刻苦训练。
除了练兵外,戚继光还做了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修筑长城。据古籍记载,有一段长城因施工难度高,所需投入相当大,于是有人打起算盘想从中牟利。一个商人找到戚继光,送上大笔银两,想贿赂戚继光让自己拿下这项“肥差”。戚继光不动声色,让商人先回去,叫来参将一同商议银两的处置办法。谁知参将却让士兵挑来一个担子,里面竟是那个商人给参将送去的银两。戚继光和参将不约而同地哈哈大笑,随后两人将银两交给财务管理部门,并以此事教育部下,要求各级官员一定要廉洁奉公,必须高质量地修筑好每一段长城。
戚继光在北疆巡防驻守16 年,修筑长城、修建边塞、整训军队,有效保卫了京畿乃至华北地区的平安。明长城也成为中国历史上费时最久、防御体系最完善、保存最好的长城。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