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社交时代的进入与逃离

  • 来源:摄影之友
  • 关键字:影像,社交,数字化
  • 发布时间:2021-12-04 15:06

  数字时代的影像社交

  影像社交时代的进入与逃离,说的是当下互联网时代的多重博弈。人们现在所关心的话题是:我们是越来越倾向于得心应手地通过各种图像或影像的方式进入虚拟的社交空间,还是已经厌倦了无处不在的“读图时代”,从当初的欣喜进入到当下的匆忙逃离?同时,即便是徘徊或迷恋在这样一个“读图时代”的社交空间,人们对于图像或影像(包括静态和动态)的社交趋势选择究竟孰重孰轻,哪一种视觉的媒介更能占据主导性的优势?前一个话题也许难以界定,因为在这样一个数字化甚至是后数字化的时代,即便是厌倦了,恐怕也难以完全拒绝其中的诱惑,彻底地全身而退。这个世界也许已经没有了数字化之外的“终南山”,也不存在你视而不见的“桃花源”。举个简单的例子,这些年中,我的好朋友、旅居日本的著名摄影家冯学敏,一旦我在他发朋友圈的影像下面点赞,他必然会来我的微信致谢(两幅致谢的动图)。想必他也是同样对待其他的朋友,让人心生敬意,也不得不感叹互联网影像社交的巨大“定力”。所以,后一个话题才有讨论的可能——因为在静态的图像和动态的影像之间,你总得作出一种倾向性的社交选择,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

  我们已经身处一个完全数字化的社会,而且是一个渐趋图像化的数字时代。这是过去任何一个时代所无法想象的世界,几乎所有的人类活动和生产都是以数字技术的支持作为必要条件。同时,人类的各种信息交流与通讯也都依靠数字技术的辅助才得以完成,其呈现的方式也主要以图像为主,这就使得数字化图像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核心与关键之一。甚至有人说,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衍化,我们的生活也慢慢地由数字时代过渡到了后数字时代。在后数字时代的大背景下,我们在尝试建立一种可以相互贯通的基本范式,尤其是在以影像为通用元素的社交空间,什么是相互贯通的关键性所在,其贯通的范式究竟会有多长的“寿命”,甚至在静态的图像和动态的短视频博弈的领域,我们的社交深度和广度又会产生什么样的聚焦或偏离?这一切,也许是未知,也许一切已经昭然若揭!

  与时俱进的大众传播形式

  有专家把摄影的传播简分为两个时期:首先是摄影从出现一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末,这个阶段是摄影的印刷传播时期。这个时期的标志是摄影作为一种复制的产品被大量地用于人类的信息交流和艺术欣赏,同时给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其次是从 20 世纪 90 年代初到现在,这是摄影经历的电子传播时期。在这个时期摄影不仅被海量地复制,还由于数字技术的加入成为了一种可以被拟像的仿真,发生了很多概念上的颠覆。

  我们看到,由于摄影作为一种承载图像的媒介总是紧密地和传播历史联系在一起,因此无论摄影身处哪个时代,它总是以一种特有的身份在整个传播领域中占有一席地位。我们从传播学的角度,抽离出摄影的一些本性和艺术特点,将它作为一种传播手段和媒介来加以考量,就会发现其中诸多有趣的现象,从而抽丝剥茧,进入其可能的内核——全媒体。

  这是一个新兴的传播系统,而我们目前所称的全媒体,仍然延续着多年前国外引入的新媒介这样一种传统称法。一般看来,全媒体这个概念具有一个多维度和全方位的解读。它不仅是立体化的传播工具和设备,还是综合化的传播理念和环境。专家们总结出以下三个特点:其一是传播载体的全面化。我们通常认识的手机、电视、电脑和纸媒等,这些传统载体和移动终端设备等都包含于内;其二是传播内容的全面化。传播内容结合了声音、静态图片、流动影像,形成了手机报、flash、多媒体影片等等综合形式,未来还可能加入触觉和味觉等各种体验;其三是传播受众的全面化。这包括了同步和异步时间的受众,各地、各种语言的受众等复合的体验群体。

  归纳起来,全媒体整合了我们目前时代和未来时代里可以使用的各种传播工具或载体,利用各种已有和创新的形式内容,对社会的全部人群进行全面、立体、综合的传播,也构成了全方位的社交网络。它的传播基础在于互联网,通过网络的相互连接,全媒体下的各种设备和内容才能发挥出真正的效用。重要的是,当我们将静态图片和流动影像(比如短视频)放在一起分析其不同的社交影响时,可以举一反三,感受到全媒体对我们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社交变量,目睹进入与逃离的众生相。

  的确,大众传播和数字网络的相互交融给我们的传播环境带来了非同一般的体验。由于数字网络的加入,大众传播呈现出三个显著的特点:高速性、大容量和交互性。此外大众传播的受众与内容用户也不断地细化与个性化,这对大众传播提出了从数量到质量上的综合要求。相应而言,对于在数字网络支持下进行大众传播的摄影来说,也呈现出一个极其复杂的分类和需求人群。过去在美术馆和纸媒间传播的摄影作品和影像,进入全媒体环境之后,一方面渐渐地远离我们日常的辨识和思维,另一方面也在不断构成内容复制与扩容。尤其是在这个摄影影像海量传播的时代中,如何对其社交空间的影响力做出相对准确的定位,真的绝非易事。

  也许人们都已经明显地感受到,在影像的社交场合,静态的图像正迅速受到视频媒介的冲击,似乎出现了摄影的价值和非可缺性的失语。随着网络社交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日渐忙碌,碎片化和浅阅读已经成为日常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短视频整合视频、音频、图片和文字的全方位冲击力,一时间被普罗大众热捧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人们通过观看视频获取信息消遣时间,也通过拍摄短视频展现个性、展示生活。人们更倾向于制作或传递一段声音、图像并茂的视频,而这种传递或获取信息的方法似乎来得更全面也更直观,更有社交的人情味。所以有人担心:如果在后数字时代中,摄影不能始终独立和占据某个地位,它将很快被大众传播和整个时代所摒弃。时有传闻摄影记者被迫改行或转业就在不同的层面提醒着:摄影作为一种功能和艺术交叉的社会职业,摄影记者的此项转变已经预示着一场变革的开始。而对于从大众传媒进入社交领域的静态图像,同样也处于有点尴尬的地位。

  一开始,由于摄影数字化的结果,静态图像的亲民性不断地加强,使人们对摄影产生了一个简单的印象,即数字时代人人都可以摄影,数字时代人人都是摄影大师,谁都可以通过摄影在社交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人们渐渐失去了对摄影的敬畏和崇拜,而只有消解与滥用。久而久之(其实也没有那么久),静态图像的社交魅力也就失去了当初的新鲜感,变得有点小家子气,或者说让人渐渐地瞧不起。接下来,整个全媒体平台为摄影添加了无数的技术手段,它可以自由地和过去无法结合的声音、动态以及我们所知的各类艺术相互结合,产生一种融于摄影又异于摄影的新形式。尤其是具有动态效果的短视频在技术的门槛上一降再降,实现了真正的即时传播和人人做视频主的可能,这不仅改变了大众的社交方式,同时也是对传统传媒业的一次巨大挑战。一旦成为普罗大众喜闻乐见又可以得心应手地驾驭的利器,从静态图像逃离出来了,进入动态影像的社交空间,也就势所必然。

  短视频成为社交转播主导

  “短视频”是一种视频长度以秒计算、时长多在3分钟以内、主要依托移动智能终端实现快速拍摄与美化剪辑,并在社交媒体上实时分享和无缝对接的视频模式。这种伴随着数字技术发展而诞生的新型媒介形式,在移动设备愈发普及、用户素养愈高的今天,正成为火热的传播载体,从国外的 Instagram、Vine,到国内的微视、抖音、快手等,各个短视频平台积攒了庞大的用户群体,也为大众的社交空间提供了一个新的入口。简而言之,视频通过各种传播语汇的整合,比单一的文字和图片更加生动,信息量更大,传播效率更高,给予用户完全立体的视听感受以及沉浸式体验。同时短视频可以通过剪辑加特效的方式丰富表达内容,如通过声音加速传达更多信息。资料证明,一般情况下短视频在3 — 5分钟内可以播送900至1500 字,而加速情况下可能达到2000字。短视频以其独特优势对人的视听进行短时间调动,弥补了文字和图片表意的单一,加上数字技术的加成,提高了信息传播速率。同时,由于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视频的制作者,用短视频记录分享自己的生活,与他人互动,创造了以往难以想象的社会交往互动的新模式。而各个短视频平台也在极力丰富这种互动,如抖音的视频评论区 “@”的功能,能够与好友分享同一视频。短视频给予用户一种新的社会交往体验,的确起到了以一种新的媒介形态拉近人们距离的目的。但是这也绝非意味着,短视频在社交领域的“高歌猛进”,就一定会取代静态图像的社交魅力。

  其实,相对静态图片而言,视频的迷惑性、感染性更强,其表意的多义性、直观性、直接性对人们的判断会产生重大影响。记得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曾说,“一切意义都随着媒介的加速运动而发生变化。”反观摄影,静态影像媒介的数字化加速运动,也必然对摄影提出一种意义上不断变化的要求。其实摄影在当代已经积极、主动、有意识地与全媒体上的各种媒介发生着交互与汇合。尤其是静态图像,无论在获取还是处理、在传播还是展示上,依旧占据着时空的优势——快捷且印象深刻。苏珊·桑塔格早就说过:照片可能比活动的影像更可记忆,因为它们是一种切得整整齐齐的时间,而不是一种流动。电视是未经适当挑选的流动影像,每一幅影像取消前一幅影像。每一张静止照片都是一个重要时刻,这重要时刻被变成一件静物,可以反复观看。尽管当年桑塔格是以电视为例子,但是却说出了其中的深刻哲理——因为这意味着就当下而言,静态的图像始终会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传递着印象深刻的社交能量,这也是活动的图像(包括声音等各种媒介的融入)所难以达到的社交深度。活动的图像以鲜活的姿态来去匆匆而行踪不定,静态的影像则以闪电般的强光瞬间灼痛你的心灵。因此,随着人们对于社交需求的多样化和深入化的尝试之后,说不准进入与逃离的趋势还会出现一种逆反——从短视频“逃出”,再次投入静态图像的“怀抱”。

  此刻,我习惯性地在写作的间隙进入了手机朋友圈的浏览时段,在迅速的刷屏过程中,只是点击似乎有点诱惑力的图片看上一眼后即刻退出,视网膜上的残影让我有片刻的犹豫去决定是否点赞。而对于短视频,我却没有任何耐心打起精神找到进入的欲望。是我老了,还是这个时代变得太快?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