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教育回归公共物品属性
- 来源:经理人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教育,单一化,模式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12-04 20:28
对于K12教培行业的整治,将引发两种影响:其一、K12教育回归“公共物品”的属性、K12教育要改变其目前的单一化模式。
关于公共物品理论,目前多以保罗·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在1954年、1955年分别发表的《公共支出的纯粹理论》和《公共支出理论的图式探讨》为基础。公共物品主要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两类。前者主要是国防、国家安全等;后者包括教育、医疗、道路等。
相比纯公共物品,现实生活中的准公共物具有明显的排他性。要获得该物品,只能依靠付费,由此引起消费的“拥挤”,如高速公路、医疗、教育(含K12的付费教培)等。
对于K12教育培训行业来说,正是由于消费“拥挤”的存在,于是进入者增多,资本也会大量涌入,这是社会需求所决定的。但是,由于私人资本往往具有经济人假设的存在,因此追求最大利益就取代了社会利益,由此背离教育作为公共物品的本质。
当教育被议价,失去公平性之后,K12教育培训也由最初的正外部性迅速转向负外部性。
“双减”政策后,此前的那种通过非正常手段获取“成绩提分资源”的行为,将不复存在,一批无法升入高中或大学的学生会因无法通过选拔考,被转入到职业教育。
可是,为什么大部分家庭排斥职业教育呢?原因是,职业教育没有得到相应的社会地位。
职业教育地位低下的问题,亟待解决。去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发布《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以及今年10月12日国家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强调了职业教育的地位和未来:坚持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同类型、同等重要的战略定位;到2035年职业教育整体水平要进入世界前列。
对职业教育和学历教育同等地位的提出和强调,是对当下K12教育中的社会焦虑以及种种“拥挤”问题的彻底解决。
将这一解决方案对标德国的“双轨制教育”。在德国,职业培训由政府和企业进行深度合作,这是德国职业教育的基础。德国政府在职业培训方面每年投入约200亿欧元(折人民币约1500亿元),其中德国企业贡献了约85%的费用。每年毕业的职业学生多被“包分配”,而且由于他们在校期间已经获得了技能,因此德国企业对于自己出资培养的职业学生,给出的入职机会、薪酬、岗位地位甚至高于招募的大学生。如此,带动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
中国制造和德国制造的最大差距,其实是在制造型人才梯队的供给数量和稳定性上的差别。而德国“双轨制教育”是否被成功借鉴,很大程度是取决于我们自己的认知和认同。
成才、用人,是一个双向的维度。需要国家、家庭、企业共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