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影像的审美境界

  • 来源:摄影世界
  • 关键字:影像,审美,境界
  • 发布时间:2021-12-06 14:49

  海峡两岸影像文化周,突出从文化的视角去展示、讨论和分析两岸影像。这是创办文化周的初心,也是文化周的主题和主轴。这个初心,构成文化周自身的特色,也形成与其他影像交流活动的区别。

  第八届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王达军,曾两度荣获中国摄影金像奖,是中国西部风光摄影的“三军”之一,他与袁学军、王建军共同创造了中国风光摄影的一个高光时代,在中国摄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王达军参与海峡两岸影像文化周,无疑是为两岸影像文化交流添光加彩的。

  《景观·山悟》是王达军经历一定时间沉淀后呈现的艺术影像。在接触到作品的同时,我读到了李楠和林路两位业界大咖的专业评介(新华社《摄影世界》杂志 2021 年第 10 期)。他们的文章写得都很棒,让人很受益也很长见识,相信业界朋友读后一定会有新的启迪、感觉和收获。

  我感兴趣的是王达军在“悟”什么,又“悟” 到了什么?我以为,王达军通过这个专题,站在审美哲学层面对风光摄影展开了思考。这是对风光摄影艺术创作的不懈追求,体现出锲而不舍的艺匠精神。

  艺术创作最终以艺术品的形式表现出来。影像艺术品既包含了摄影创作者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与反映,也融入了摄影创作者的情感、理想和价值观等主观因素。《景观·山悟》与王达军以往的风光作品不同,呈现的艺术影像,全部采用黑白方式,没有炫丽的色彩,也不以拍摄对象的场景取胜,更多地体现作者创作的主观感受。

  作者深刻理解中华文化中的天地人合一思想和深入人们骨髓的中庸之道,在艺术创作中注重整体意识,讲究整体和谐,突出“致中和”,尤其通过对明与暗、虚与实、动与静、刚与柔、远与近、疏与密等关系的整体把握,通过气势、意境、神韵,使作品完成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二致性”蝶变,用中华文化的润泽提升了影像的审美境界。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王达军以中华文化的美学哲学思想为导引,用独特的视界、视域和视觉,展示了天地的大美。这样的探索是非常有意义的,其诚可鉴、其心可嘉。

  摄影走入世人生活后,关于摄影的讨论,基本在西方的语境中。从艺术层面看,诸多概念和名词,基本由西方创立、阐释、解读。比如: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直接摄影、画意摄影、景观摄影、决定性的瞬间以及关于摄影的“新风景”“新纪实”“新彩色”“新地形学”“私摄影”等。

  这些观念和思想,在摄影史上的积极作用毋庸置疑,但客观上也强化了西方世界在这个领域的话语权。当前世界格局的新变化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在此历史大潮中,艺术创作也当与时俱进、砥砺前行。

  两岸同属中华文化圈,负有弘扬中华文化的共同责任。中华文化绵延数千年而不绝,哲学美学思想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也必将持续不断。

  欧洲文艺复兴以来,耳熟能详的迪卡尔、莱布尼茨、歌德、休谟、伏尔泰、狄德罗、荣格、雅斯贝尔斯、马丁·布伯、李约瑟,还有海德格尔、塞尚、大卫·霍克尼等,都从中华文化中积极吸取营养,形成了文明交相辉映的生动局面。

  在摄影领域,当年的郎静山先生用中华文化思维创立了“集锦摄影”,让中国摄影在世界影坛占据了一席之地。未来发展,文明的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影响一定会走向康庄大道。

  首届海峡两岸影像文化周,我为主推展览写了《创造影像的审美价值》,第二届又为主推展览写《提升影像的审美境界》,两者是一脉相承的,内心想集中表达的是:

  中华文化有力量!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