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靖宇:像钢铁一样坚强的人

  • 来源:奇妙博物馆
  • 关键字:钢铁,英雄,坚强
  • 发布时间:2021-12-30 21:37

  威风凛凛的“胡子伯伯”

  抗日战争时期,在我国东北地区的白山黑水间,有一支赫赫有名、令日军闻风丧胆的 “东北抗日联军”(简称“抗联”)。抗联第一路军的总司令,就是大名鼎鼎的抗日英雄杨靖宇将军。

  杨靖宇率领着英勇顽强的抗联部队,在气候极其恶劣、缺医缺粮少药的林海雪原上,与日寇浴血奋战多年,让日本侵略者感受到了中国人威武不屈、坚韧不拔、宁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气节和坚强意志。

  在抗联的队伍里,还有不少只有十几岁的小战士。1938 年,杨靖宇把抗联队伍里的小战士们单独组织起来,对他们进行专门的教学和训练,成立了一支“少年铁血队”。他们被抗联部队亲切地称为杨司令的“少年战斗队”。

  杨靖宇尽心尽力地关怀着这些少年战士的成长。少年铁血队的队员们除了要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还要学习文化知识。杨靖宇经常亲自给他们讲战斗故事和革命道理,有时还亲自教小队员们练武、打枪。有的小战士衣服破了,鞋子露了底子,杨靖宇会亲手帮他们缝补,小战士们都亲热地叫他“胡子伯伯”。

  可是这位“胡子伯伯”牺牲时,年仅 35 岁。1940 年,杨靖宇在一次作战中不幸被日伪军包围了。为了拖住敌人,给抗联部队的突围和转移争取时间,他在冰天雪地里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孤身一人,顽强地与日伪军周旋了五个昼夜,最后英勇牺牲了。他牺牲后,残忍的日军剖开了他的肚子,发现他的胃里尽是草根、树皮和棉絮,没有一粒粮食。

  这个像钢铁一样坚强的人,这位顶天立地的抗日英雄,连侵略者也为他的顽强不屈感到震惊!

  博物馆里的珍贵记忆

  这是杨靖宇少年时拍的一张照片。当年为了保存这张照片,杨靖宇的妻子曾把它藏在墙缝里,逃难的时候又缝在女儿马锦云的衣服里。今天,这张珍贵的照片藏在河南省驻马店市杨靖宇将军纪念馆内,它寄托了杨靖宇的家人对他的深切思念,也承载了每一位在它面前驻足的游客的无限敬意。

  桦树皮与“传家宝”

  杨靖宇牺牲后,直到 1950 年准备兴建东北烈士纪念馆时,组织上还没弄清楚他的出生地。当时能找到的,只有一张发黄的“杨靖宇履历表”,上面依稀可辨地写着:马尚德,到东北后曾用名杨靖宇……

  后来,在一位幸存下来的抗联老战士、杨靖宇的老战友的帮助下,组织上才确认了杨靖宇的老家在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今属驻马店市驿城区)。就这样,1951 年组织上终于辗转找到了杨靖宇的后人。

  杨靖宇的后代不仅以杨靖宇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为骄傲,而且一代代传承着他的宝贵精神,形成了“严要求、重责任、懂知足”的九字家风。他们还珍藏着一块桦树皮,这是马家的一件“传家宝”。

  1958 年 2 月 23 日,一个大雪飘飞的日子,杨靖宇的儿子马从云、儿媳方秀云来到吉林参加杨靖宇将军的安葬公祭大会。杨靖宇的一位老战友送给夫妇俩一件特殊的礼物——一块桦树皮。父亲的这位老战友告诉他们:“你们的父亲当年就是吃着这个和敌人打仗的。”夫妻俩把这块桦树皮仔细地包好,带回了老家,永久地珍藏了起来。有时,方秀云被附近的学校请去给孩子们讲故事,她就小心翼翼地拿出这块浸润着家国大义的桦树皮给孩子们看看,好让他们懂得应该怎样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马从云、方秀云夫妇还时常告诫子女们:绝对不允许以抗日英雄后代为借口,向组织提任何要求。方秀云说:“爷爷是爷爷,你们是你们。不能张扬,低调做人。”

  2016 年 12 月 12 日,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了来参加表彰大会的代表。杨靖宇的孙子马继志代表全家到北京领奖。说起他们的家风时,马继志捧出包着桦树皮的红包裹说:“母亲生前总是拿着桦树皮教导我们,咱是抗日英雄的后代,不能向组织提要求,要低调做人,勤奋工作,不给先辈抹黑。”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