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稳”和“进”看2022 年经济发展
- 来源:今日中国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经济,发展,领域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03-19 17:04
2022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从“稳”和“进”的角度详细阐述了2022年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实现的目标和具体措施,全面贯彻了新发展理念和习近平经济思想,内容客观、求真、务实,充分展现了中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定信心。
稳字当头
2021年,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不仅经济增速居于世界各国前列,人均GDP达到1.25万美元,而且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召开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制定第三个历史决议等重大活动,为中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2022年中国经济发展仍然面临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从外部看,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叠加热点地区局势动荡的情况下,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加剧,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将会持续紧张,世界经济复苏的前景更加不明确;从内部看,虽然2021年经济总体增速达到了8.1%的高速度,但是第三、四季度分别只有4.9%、4%,下滑趋势较为明显,很可能对2022年第一、二季度的经济增长带来较大压力。同时,不同类型企业之间发展并不平衡,中小企业面临原材料、物流以及人工成本上涨的难题,经营困难加剧,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促进就业和扩大消费的难度。
因此,稳定经济发展速度是各级政府工作的首要内容之一。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稳”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关键词。据统计,报告中“稳”字出现的次数达到了76次之多,稳字当头、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已经成为共识。从整个报告来看,“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要稳经济增速。当前国内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要想让中国经济这条大船行稳致远,必须要在多重目标中寻找多重平衡。其中,维持经济的中高速发展要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报告把2022年的经济增长目标设定在5.5%左右,这是一个客观务实的发展要求。与开放以来的时期对比,这一数字有些保守,从而为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和更高质量发展预留了空间。从当前的经济环境看,这一数字相比于过去两年平均经济增长速度有较明显提升,尤其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大背景下,更是表明了中央要扭转当前经济增速下滑趋势,必须主动出击的决心。
当然,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付出多方面的艰苦努力。比如,政府将出台多项措施促进投资,为经济增长提供更大动力,重点是加快推动市政和产业园区、保障性安居工程、基础设施、教育养老、文化旅游、农林水利等领域与民生关系密切的一批重大项目的建设,有力托底今年经济目标的实现。为保障项目的顺利进行,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人民币,有望带动民间投资以十万亿计。同时,始终把促进中小企业增长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报告明确要求各地为中小企业的减税降费力度只增不减,并且加快金融机构改革,利用数字技术解决好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
其次,要稳民生。改善民生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也是本次报告高度关注的领域之一。改善民生的途径在于提高居民收入,就业是提高收入的主要渠道。在本次报告中共有30多处提到就业,提出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对新增城镇就业岗位以及调查失业率提出了明确目标要求,利用10 0 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支持员工培训,让更多人掌握新技能、适应新岗位。从最近几年的数据来看,由于中国政府对这方面倾注了最大精力,最终效果也往往会超出预定目标。
政府财政也向民生领域倾斜。比如,今年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将达到9.8万亿元,增长18%,并且要求各级政府必须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新增的财力要下沉基层,用于落实助企纾困、稳就业保民生政策。同时要促进农村全面振兴,继续巩固脱贫成果,尤其是高度重视粮食能源保障问题。当前世界上多数国家面临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中国要确保14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第三,要稳金融。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稳定的金融环境是经济稳定发展、人民幸福生活的前提。这几年中国加快了金融领域的改革开放步伐,持之以恒地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同时也要看到,当前西方主要经济体面临货币政策转向的压力,有可能引发世界金融市场的波动,给各国带来明显的溢出效应。中国要彻底杜绝系统性风险的发生,不仅要化解存量风险,还要在稳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减少新增风险,积极防御外来风险。
报告中提出今年赤字率拟按2.8%左右安排,低于去年,恰恰就是审慎态度的重要体现。货币政策既要灵活又要适度,确保资金主要流向实体经济。针对近几年平台企业无序扩张、打压竞争对手的情况,报告明确提出既要“依法平等保护企业产权、自主经营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又要正确把握和认识资本发展和行为规律,引导资本规范发展,坚决破除垄断行为。更好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确保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是中国特色金融体系的重要优势。
稳中有进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创新发展的潜力和空间巨大,如何在“稳”的基础上,加快改革、弥补制度和技术短板,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才是当前更大的目标。在报告中,处处体现出“进”的内容和规划,指明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方向。
一是深化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庄严提出,改革永远在路上,改革之路无坦途,从根本上阐述了改革在中国经济工作中的重要性。当前,一些不适应时代的思维、观念以及制度不利于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在全球经济竞争加剧的形势下,这些束缚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加凸显。报告提出要利用科技手段、数字化技术提高服务效率,优化营商环境,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管理成本,还可以更大程度上加快中国数字社会建设和数字经济转型,在未来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据更有利位置。同时要发挥资本市场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提出全面实行股票注册制改革,将成为推动中国金融更快发展的重大动力。
二是推进共同富裕。内需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拉动力。发挥中国的超大消费市场优势,关键在于提高所有人收入水平,实现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一项现实任务,必须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作出更加积极有为的努力。”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走在了快车道上。不过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中国居民的消费动力有所下降。为此报告提出,要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增强区域间和区域内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不断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
三是要突破技术短板。当今世界经济的竞争更多体现在科技的竞争上,部分领域存在“卡脖子”的现象,对中国产业链安全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了阻碍。因此,科技也成为报告所强调的另外一个关键词,不仅提出了重大科技立项、加大科技投入、创新金融支持科技发展等一系列措施,也提出要提升科技中介服务水平、加快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布局等要求,从根本上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科技强国”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