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张同学”火了
- 来源:恋爱婚姻家庭·上半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农民,电影,细节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03-27 14:24
爆红抖音的“张同学”,70天涨粉1530万,连人民网都点赞。其实他既不是网上说的什么“导演”,也没有团队相助,50多条视频内容,都在记录他本人——一个35岁农村汉子的日常:赶集,做饭,做豆腐,喂家禽,上山砍柴……有人称他用好莱坞的技术,拍出了最土最接地气的农村生活。他的每条视频都有超过1亿的播放量,这个“怪才”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
看电影重细节,琢磨拍摄角度和镜头切换
“张同学”是地道的东北农民,真名张凯,1986年出生在辽宁营口市建一镇松树村。这是一个浓缩了东北美景、风土人情的小村庄,低矮的山丘、尖顶砖瓦房,白雪和山泥是冬天里最多的色彩。当地土地贫瘠,经济落后,多年来他和村里的年轻人一样去城里四处打工。
虽然张凯是个来自农村的苦孩子,但他从小就不乏艺术细胞,尤其对摄影非常感兴趣,他的梦想是,长大后做个能拍电影的摄影师。可惜那时候家里穷,根本就买不起相机,直到外出打工挣了点钱,张凯才花2000多元买了部手机开始摄影。
很多人看电影注重故事情节,而张凯却对这些不感兴趣,他最喜欢看影片中优美的风景画面,大山里的沟沟坎坎、林木、溪流、花花草草等,用心琢磨摄影师选择什么角度拍摄,如何切换镜头……张凯经常跑到山上,拿着手机不断变换角度拍摄,看看和电影中出现的画面效果有什么不同。
有时张凯也把自己拍摄的东西发到网上,但完全是自娱自乐。当时他连剪辑都不懂,拍到什么发什么,因作品简陋粗糙,很少得到关注。
后来,张凯开始研究专业摄影师发的照片,对比之下不由汗颜,人家的作品剪辑精炼,如行云流水,充满美感,看起来让人感到一种享受;再看自己的,平淡冗长,重点不突出。张凯认识到了剪辑的重要性,买来很多有关摄影和剪辑的书,开始一点点地“啃”,并将从书中学到的技巧运用到拍摄剪辑中。此后他再发照片到网上,画面效果明显好多了。通过不断自学和实践,张凯的摄影技术进步很快。
2020年秋天,张凯结束城市打工生活,回到偏僻的农村。松树村有500多人,60岁以上的老人较多,因村子在大山深处,交通不方便,导致当地的蘑菇、苹果等很多土特产卖不出去。张凯在抖音和快手上看到一些网红直播带货,心中非常羡慕,不禁想到:如果自己有几百万粉丝就好了,就可以帮乡亲们把这些农产品直接换成钱。
亲朋好友听了张凯的想法,都笑他“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村里的一个年轻人告诉张凯,他玩了2年抖音,粉丝才900多,而张凯却想一下增粉几百万,简直是异想天开!对于别人的取笑张凯并没在意,他觉得自己的想法和出发点没错。
于是,张凯在干农活之余,仍然坚持做着他的“摄影师梦”,不断拍摄剪辑作品。直到2021年10月4号,他才以“张同学”这个网名,在抖音上发布了自己的第一个作品:起床后打开窗户,呼吸一下小院中的新鲜空气,然后洗脸刮胡子外出,到市场里买肉。本村人看了也只是说“很真实,不错,比我们拍得好”,但也就仅此而已,张凯的视频并没有在网上引起多大反响。
用专业的技术,拍最“土”的农村生活
张凯拍摄的房子是爷爷留下的老屋,包括一些家具,差不多都有半个世纪的“年龄”了,显得原始古朴。门前的小院里是个迷你版的小菜园,里面还养着一只大鹅和鸡等家禽。在他眼里,这更像一个“避世之地”。尽管张凯有自己的家,但平时还是喜欢独自睡在这里。原因很简单,一是清静,二是睡在炕上仿佛能感受到爷爷的温暖。
闲暇时,张凯继续拍视频,记录自己的生活,然后发到抖音上,根本不管别人看与不看。颇有一种“独钓寒江雪”的犟劲儿。
令张凯没想到的是,仅仅发了几个作品后,几位老同学都打来电话请教:“你发的那些东西,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看似平淡无奇,为啥就能有人看呢?”这时张凯才知道,自己的作品有人关注了。
其实很多人第一次看张凯的视频,都会在心里想:这么老土的视频会有人看吗?但仔细一瞧,视频里不就是自己的真实生活吗?处处“奇葩”的生活细节、充满年代感的衣柜、墙上老派明星的海报、葫芦做成的水瓢、好几天忘记撕掉的日历、床上放着昨晚没看完的小说、拉开窗帘支起窗户……这些画面似曾相识啊!
张凯每天的生活从早晨起床开始,掀起桃红碎花大棉被,撩开同色系花窗帘,被屋外阳光照得眯缝起一只眼,翻开枕头,穿上捂了一宿的五指袜,穿好衣服叠好被褥放进柜里。“张同学”开始了他平常的一天。
张凯先是端出柜子里昨晚的剩饭,配上两根火腿肠,这是小狗小猫们的早饭。接着再给公鸡来个蔬菜沙拉,顺便收两颗鸡蛋,放上白糖开水一冲,他就津津有味地开吃了,真是营养又美味。接下来,他约上好友开着小四轮进城买肉。回来后添水蒸米,下到菜窖拿棵白菜。葱姜蒜一样不少,劈柴起锅烧油,猪肉白菜炖粉条、小鸡炖蘑菇、萝卜大葱蘸酱、酸菜血肠炖大骨……配上大米饭,小酒斟上,和小伙伴一起开吃。他上山砍柴干农活,戴着磨起毛了的尼龙手套,柴火一踹一捆,路上还要要哼哼几曲小调。晚上睡觉之前他会拿出珍藏版的DVD观看……
张凯的视频简直就像记录生活的“流水账”,不是常见的那种几秒几十秒的小视频,他的视频长达六七分钟,简直像一部“微电影”。片中没有优美的风景、酷炫的特效,甚至没有用流行的音乐背景,但独特的东北农村场景,却让网友感受到了别样的精彩,让人不知不觉一直被吸引着看下去。
张凯视频中的种种行为,对于很多没有农村生活经历的人来说颇为新鲜有趣,网友们对“张同学”的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天期待着更新。
一位上海的艺术家留言说,“张同学”的视频让人看到了最真实、最接地气的农村生活,尤其东北的风土风情和美食,让人在大开眼界的同时,更感到一种说不出的温暖。后来,这位艺术家还千里迢迢跑到辽宁,体验了一番“张同学”的乡村生活。
张凯的视频,每天都是简单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偶尔几个镜头也会有友情客串,经常被叫来帮忙的二涛、蹭饭的七爷等,这有酒有肉有朋友的惬意生活简单快乐,网友们百看不厌。张凯的视频条条成为爆款,单条视频都有百万级别的点赞,十多万条评论。一条点赞很多的评论是论语里的一段话,“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但评论区最多的,还是夸赞“张同学”的拍摄技巧。他的短视频看似平平无奇,却藏着大门道,“多机位角度拍摄,低调的奢华”,粉丝甚至想象张凯家到处都是摄像头。
张凯运用高难度的“一招一式分切剪辑手法”,3个镜头:起床、拉窗帘、看向窗外,短短几秒,一招一式的分切,阐述出清晰的人物运动轨迹。
张凯的短视频画面看着糙,实则精细。他几乎每一条视频都控制在了7分钟左右,而这7分钟的视频中竟有200多个分镜头。主流电影平均镜头时长是3~4秒,一些获得大奖的影片才把镜头长度做到2秒以内,而“张同学”每个分镜头的时长都在2.27秒!这是用专业的技术,拍最“土”的农村生活。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在视频中,张凯除了常用的“J型”“L型”剪辑手法外,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配上1994年发行的德国神曲《Aloha Heja He》无限循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视频风格,让很多网友看得津津有味。
让张凯颇感意外的是,随着他的作品越来越火,网上很快出现了质疑的声音,有人猜测:如果没有专业学习过相关的剪辑知识,是很难做出这种感觉的。他“一个人抗下一个剧组”,业余人玩不成这样子,背后一定有团队支撑。
有人说,“张同学”本来就是学影视出身,只是之前没有走红。现在自己走到台前,当起IP主角,终于吸引了人们的关注。甚至还有人说他是导演,一个“冒牌农民”而已。
面对迎面而来的“攻击性言论”,2021年11月26日,张凯干脆做了个标题为“揭秘张同学”的视频。他直白地告诉大家,所有的拍摄过程都是他自己拿着手机,或者用几个手机支架辅助完成;剪辑也是他一个人完成的,邻居二涛偶尔搭把手。
张凯坦诚地说自己没上过大学,“当年连九年义务教育都还差一年没念完”。他给自己取名“张同学”,也是因为怀念以前上学时无忧无虑的时光。张凯说自己之所以能将视频展现得行云流水,完全是热爱和疯狂自学的结果。
张凯告诉网友们,在城里打工时他曾做过拍摄和剪辑自媒体的工作。最忙的时候,一个人管理过6个账号,每天都在忙碌之中。由于工作量过大,他天天要把工作带回家,有时为了赶上进度,躺在床上也要想视频的题材和内容,直到第二天醒来再投入拍摄工作中。那些日子,因为压力大焦虑不已,他每次洗头就发现头发掉得严重……
2021年12月4日,“张同学”走红后首次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针对许多人以为他是单身要给他介绍对象的好意,张凯笑着说:“我2008年就结婚了,妻子在村里务农,现有一儿一女两个孩子,小儿子才出生两个多月。”
张凯的作品完全是原汁原味的乡土生活记录,剪辑节奏明快、衔接流畅,剧情处处流露着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这些平凡而琐碎的意象在镜头之下镀上了一层饱满滤镜,勾起一代人的集体记忆。而且,随着剧情推动,每种情绪又能踩中身处闹市观众的情绪共鸣,成为很多人精神小憩的自留地。正所谓“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从2021年10月4日起,短短70天时间里,“张同学”的粉丝暴增到1550万!如今他单个视频的点击量动辄过亿,其中最出圈的一条《大山歌唱》,单条播放量超过两亿,被网友戏称“全抖音都在刷‘张同学’”。《人民日报》点赞:记录真实的中国,挖掘乡村魅力。
“张同学”拍了这么多走红视频后,一直都没有接广告。有人开价50万元,买他1年的作品运营权,被他一口拒绝了。张凯拍短视频的初衷就是做一个账号,积累一定量的粉丝后,帮村民们把滞销的优质农产品卖出去。张凯说他本身就是农村人,初心不会变,不管怎样,依然是农民。
“张同学”的视频,给人带来的更多的是情感价值。返璞归真的慢节奏生活,成了很多人治愈心灵的良药。如今人人都向往着城市便捷的生活,而“张同学”选择一个人逆向而行,向曾经、向乡村、向儿时,他的视频将我们亲切地拉回到接地气的乡村生活,触碰到了人们心底最温柔的地方。
文/静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