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话,抒真情

  “我写得最好的一段被您删掉了。”“我没有偏题啊,为什么分数这么低?”间或有学生带着满脸委屈坐在我面前,发出各种各样的疑问。我看着一段段被精心修饰过的文字:有引用,有修辞,长篇大论,却大而无当。十年前,在同一所校园里,我也经历过这样一个阶段,自觉写够字数毫不费力,可每次只得到“空洞”的二字批语和“三类文”的结局。

  想要做出改变倒也不难:暂且勒住长篇大论,停止四下张望,回到真实的生活,真诚地直视内心。恰如小说家雷·布雷德伯里在《写作的禅机》中所说:“从本质上看,所有的好故事都是一种故事,属于一个人的独一无二的真实的故事。”

  初学写作要做到言之有物,就得时常提醒自己说真话。废话不是真话,一个堆砌辞藻而信息密度极低的文段,只是华丽的语言陷阱。套话不是真话,将宏大的标语贴在作文最后,未必是一个光明的尾巴,反倒可能暴露出语言的贫乏。“春风如画笔,鲜花像美人”的思维定式不是真话,你无法用一句陈言代替对事物真实而独特的感受。“既然……便……”“与其……不如……”,这些看似灵巧的流行语不是真话,很可能只是老生常谈的套路。从先哲名家那里“借”来的名言也未必都是真话,只有结合自己的体会、合乎逻辑地引用,才能让它们变得准确而有效。

  充分而真诚地生活,专注而求真地思辨,这是言之有物的前提,没有一种速成的方法可以代替。倘若在感受和思维上偷懒作假,“大”与“空”就接踵而至了。

  常有同学担心以自己现有的水平,说了真话反而露怯。这大概是人之常情。好在写作并不是一道有标准答案的题目。言之有物是好,别出心裁是好,流丽华美是好,朴素准确也是好……言之有物、言之成理的背后是情感脉络和逻辑线索的自洽。

  相比于忸怩作态的“假抒情”,我更愿意看到学生们真实而丰富的灵魂,期待他们由内而外的进步,以及逐渐形成的自我认同。人大于文,气质和思维的培养都不能一蹴而就。哪怕文笔暂时笨拙一些,只要肯花时间观察,打开感官上的通道,丰富的世界就会进入你的内心。

  初学者想一下子产生那么多真感受、真想法,有一定的困难。感到挫败时,不妨多读读经典的文学作品。不必依样画葫芦,而是带着“真我”在前辈的文字中寻觅精神上的共鸣。读得多了,自会有“吾道不孤”的感受。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