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培:父女携手,共写非遗“船”说
- 来源:恋爱婚姻家庭月末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历史,古船,思维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04-15 16:06
从历史的长河中“打捞”古船
“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早在七千多年前,船就作为一种交通工具,逐波于人类历史长河之中。船的发明,战胜了水这种自然强力,连接起此岸和彼岸、文明和蛮荒,不仅推动了物质的发展和生产的进步,还为人们的思维打开了一个个美丽新世界。
站在塘西河畔的庐州吴氏船模传习所里,极目所至,帆桅林立,郑和宝船、古罗马商船、李鸿章官船、巢湖民船、合肥舰……恍惚间有如置身于波涛汹涌的大海之上,随着几千年前的水手们去发现,去探索,去冒险,去征战……
扫视着满屋的船模,吴培的神情仿佛一个海军指挥官在检阅自己一手打造的庞大舰队。就是这位“江淮船王”,以他粗糙的指尖,从历史长河中“打捞”出100多个品种、600多艘船,一一等比还原成精致的模型,最大的可下水载人,最小的不足掌心一握,船上不仅有舵、轮、桅、帆、桨,还配有火炮、门窗、生活用具等,每个部位都精细可见,且确有其用:帆能动、舵能转、窗能移、门能开、灯能亮,极尽巧思。
这是个缓慢、细致而艰苦的活儿。做一艘船模要经过收集资料、画图、下料、打榫、装配、打磨、做旧等几十道工序。每道工序都非常烦琐,一艘船的小零件可能多达千余个,很多零件须在显微镜下制作。但最难的并非制作工艺,而是收集船的资料。“制作古船模型,尤其是历史名船,不能光凭想象,得依据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真实再现。”找不到完整图样时,吴培只能通过零星线索来拼凑。“比如郑和宝船,这是郑和下西洋船队中最大的一艘,它到底是什么模样,史书没有明确的记载。”吴培跑遍了上海、北京等地的图书馆,还托朋友从日本找到了一本古代画册,像拼图一样,一点一点拼出它的样子。他花了两年时间制作的郑和宝船模型,高4米,长3.2米,宽1.2米,船上装有几十门大炮,铁锚、瞭望塔、护栏、海灯等应有尽有,雄壮威武,现被武汉长江非遗博物馆收藏。
三代人的船之缘
吴培的另一个得意之作,是收藏于安徽省博物院的汴河客船,出自于《清明上河图》。汴河客船的制作,也有吴培的女儿吴婷的一份功劳。这个学美术与设计的漂亮女孩,现在是吴氏船模的市级非遗传承人。吴培看着女儿时,眼神十分自豪,“她从小对审美、绘画有着超越常人的敏感和爱好,学的专业又跟船模制作关系很密切,慢慢地,她就参与进来了。”
吴培的父亲是知识分子,喜欢船、海洋文化,经常给他讲航海故事,这勾起了吴培对船的最初的憧憬。“我小时候家住在江边,看惯了来来往往的帆船。后来江水仍旧悠悠,帆船却再也不见踪影。我于是萌生了一个想法:把我记忆中的帆船复原出来。”
吴培当过木工、漆工、钳工,还自学过雕刻,他做的雕像曾经得到美术大师韩美林的称赞。1979年,吴培考入了合肥工艺美术厂,工作中接触到不少制船技艺。美术厂改制解散后,他开始拾起儿时的“造船梦”。
“爸爸为船模制作付出了很多,一大把年纪,一直在创作,从早到晚不停歇,半夜起来还在想某个细节。”父亲对船模的热爱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吴婷,每做一条船,父亲都会给她讲这条船背后的故事,令她不知不觉也爱上了船模制作。吴婷是从船帆的制作学起的,“第一次做的是一艘仿古船的帆,用很细的木条夹住。小木条要紧紧缝在一起,缝好后要形成弓形,像被风吹过一样自然。很不容易。”
制作船模,不仅费时费力,还很费钱。要买工具、资料,要租房子堆放木料……最艰难的时候,吴培甚至卖掉了自己的一套住房。“我和妈妈起初不能理解,看着房价年年飙升,难免为这事怄气。”但是后来,看到吴培的船模做出了成就,了解到非遗文化传承对于我们国家文化自信的意义,母女俩不觉改变了态度。母亲一手包揽了家务,解除父女俩的“后顾之忧”;吴婷则辞去待遇优厚的工作,成了父亲的得力助手。“设计、画图、收集资料、做帆、对外联络等事情,都是我女儿在做。”吴培说,参加非遗进校园活动、论坛、博览会之类,基本上也都是“上阵父女兵”。
父女俩最近合作的作品,是为纪念建党100周年而制作的一条“南湖红船”,形制、色泽、雕花、舱内摆设都与真正的南湖红船一模一样。这艘船创造了吴培船模史上的两个“第一”:第一次做这么大的船(11米长,可同时乘载20多人);第一次做真正下水的船。
“技术上来讲没什么问题,困难之处在于太大了,时间又紧。”父女俩带着几个工人紧锣密鼓忙活了两个月,终于完工。这艘红船,现在就停泊在合肥三十岗乡的一处水面上,静静地诉说着100年前那段波澜壮阔的红色历史。
每条船都有着民族的技艺和记忆
“每条船都有着民族的技艺和记忆,有着世代相传的民族文脉。”与其说吴培爱船,不如说他爱的是船文化。他神采飞扬地指着墙上的一张照片告诉我:“这是2010年习大大在瑞典访问时,登上‘哥德堡号’仿古船,和当地官员一起推动绞关、升帆起航的场景。这说明习大大对船文化也非常感兴趣,他倡导的‘一带一路’中的‘路’,实际上就是水运。最早穿行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船中,‘哥德堡号’就是很有代表性的一条。”
公元1745年,“哥德堡号”商船从当时的清朝广州港口起航,满载丝绸、瓷器和茶叶回瑞典,不幸在离哥德堡港口几百米的地方触礁沉没。200多年后,瑞典的海洋考古专家打捞起这艘沉船,发现了许多贮有茶叶的青花小瓷罐。令人惊讶的是,在海水中沉睡了200多年,这些茶叶竟然基本完好,其中一部分经检验甚至还能饮用!可见当时的运输能力和茶叶贮藏能力之强。1997年4月,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带贸易参观团访问东印度公司造船厂时,应邀品尝了被打捞出的这批乾隆时期的古茶,大赞好喝。经考证,这些古茶就是产于安徽南部高山云雾之中的极品名茶“雾里青”。
船模艺术附着于农耕文化、水运文化,及至宋元时期,中国的造船技术已称雄世界,其船体卯榫工艺、雕刻技法以及彩绘、描金等工艺已是举世无双。明清时期的帆船制造工艺达到鼎盛,其雕刻技艺更为娴熟。吴培说,中国曾是世界上航海技术最先进的国家,但许多先进的设计和工艺都已经失传,而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通过船模来挖掘中国古船的设计和制作工艺,重现中国辉煌的船文化历史。
“研究得愈深,我就愈惊艳于祖先的智慧,这种技艺必须要传下去。这是民族的灵魂、民族的根。我们所做的船模只是冰山一角,还有大量的船要造,大量的故事要讲,大量的历史要挖掘,特别是和我们安徽的地域文化相关的,比如曹操的船;北洋水师的舰队——北洋舰队的很多将领都来自淮军;甲午海战的船——参战士兵很多是安徽人,甲午海战虽是国耻,但意义重大,我们要记住这段历史。”
从“做着玩”到庐州吴氏船模的省级非遗传承人,吴培曾经的爱好变成肩头沉甸甸的担子,“我每天都在考虑传承的问题。”好在,他不是孤军奋战,有女儿,有徒弟,还有更多热爱非遗的人,正在一起续写这部非遗“船”说。
◎文/王蕾(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