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小档案——《瑞应麒麟图》

  • 来源:百科知识
  • 关键字:档案,《瑞应麒麟图》,麒麟
  • 发布时间:2022-05-06 22:27

  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着一幅明代的卷轴,画面下方描绘一弁夫牵着一头长颈鹿—长颈鹿体形高大,身上布满六边形网纹;人物面部黝黑,头裹白布,身着红色长衫,脚穿黑色皮靴,腰间系一白布,尽显异域风情。我们都知道长颈鹿生活在非洲大陆,如果不看画面上方的文字,还以为这幅作品展现的是某个非洲国家向大明王朝进贡长颈鹿。毕竟,这种一人一兽的进贡图式,早在北宋李公麟的《五马图》中就曾经出现过,后世画家也多有模仿。但是,当目光聚焦到画作上方的题跋时,就会发现原来并不是进贡这么简单。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永乐甲午秋九月,麒麟出榜葛剌国,表进于朝,臣民集观,欣喜倍万。”

  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秋,一个名叫榜葛剌的国家派遣使臣来华,跟随他们一起来的还有一只“麒麟”。尽管明成祖朱棣免去请贺,但还是令宫廷画师画下了这只“麒麟”,并让儒林郎翰林院修撰沈度撰写《瑞应麒麟颂》。不过让人迷惑的是,画面中所绘的明明是长颈鹿,为什么连同朱棣在内的所有人都将其称为“麒麟”?除此以外,根据史籍的记载,进贡“麒麟”的榜葛剌国可以确定为今天的孟加拉国一带,可是,孟加拉国这个南亚国家盛产亚洲象,并没有长颈鹿分布。那么这只长颈鹿又来自何方呢?让我们将历史的时钟拨回至明永乐十二年,解开隐藏在《〈明人画麒麟沈度颂〉轴》中的谜团。

  瑞兽麒麟

  永乐十二年八月,明成祖朱棣刚刚取得第二次亲征漠北的胜利,在一片朝贺声中班师回朝。没过多久,榜葛剌国使臣便送来了被中国人视为祥瑞的“麒麟”。

  麒麟在中国古代可谓备受推崇,甚至一度赶超龙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礼记》中把麟、凤、龟、龙称为“四灵”,将其视为“四灵之首,百兽之先”,麒麟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和寓意。如《诗经》中说“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认为麒麟是诚实仁厚的象征。从晋代王嘉《拾遗记》中“夫子未生时,有麟吐玉书于阙里人家”,以及唐代杜甫《徐卿二子歌》中“孔子释氏亲抱送,并是天上麒麟儿”等记载不难看出,“麒麟送子”的传说在民间流传甚广,很多人也将新生子誉为“麟儿”。

  此外,麒麟还象征着帝王的仁德。《春秋公羊传》中记载:“麟者,仁兽也,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也就是说,麒麟出现则象征着天下太平,仁君在世。众所周知,朱棣的皇位是通过政变夺取的,他并非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者。在极其重视宗族礼法的封建社会,这一直是朱棣心头的一根刺。因此,对于所有能证明他是“真龙天子”身份的事物,朱棣可以说是来者不拒,甚至还会暗中授意大臣们制造“祥瑞”,这只卡着点来到中国的祥瑞“麒麟”,说不定早已等待在某个地方,静候着朱棣的召唤。

  不论这只“麒麟”是真的凑巧在朱棣得胜归来进京,还是有人暗中操作刻意营造舆论氛围,事态都朝着朱棣心中所想的方向发展着。祥瑞的到来,让整个大明帝国兴奋不已。或是出于真心,或是溜须拍马,大臣们纷纷上书歌颂朱棣的丰功伟绩。与解缙同值的文渊阁儒臣金幼孜也未能免俗,挥毫写下《瑞应麒麟赋(并序)》,其中有一句这样说:“夫麒麟仁兽也,中国有圣人在位则出,王者有仁则见。”

  一时间,歌功颂德之词如同雪花一样,纷纷落至朱棣的案头,这正是朱棣喜闻乐见的结果。为此,明朝内阁专门命人将这些诗歌编纂成册。经过整理的《瑞应麒麟诗》竟然多达16册,祥瑞“麒麟”的受欢迎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祥瑞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长河中,祥瑞文化是一条十分重要的支流,其历史悠久、贯穿时空,深深地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之中。时至今日,祥瑞文化仍影响着我们,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 向往。

  “祥瑞”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汉刘向编纂的《新序·杂事》:“成王任周召,而海内大治,越裳重泽,祥瑞并降。”这里的“祥瑞”可以释为“吉祥的征兆”。古人把社会出现的罕见而美好的事物和现象,视为国家兴盛、天下太平的吉兆。不过,与祥瑞具有同样内涵,代表吉祥征兆的祥瑞物、祥瑞思想出现的时间则更早,甚至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发展初期。原始时代,人类的力量过于渺小,很多时候人类将生的希望寄托于一些超自然的力量上,由此形成了原始的信仰。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原始信仰逐渐发展演化成具有更高层次、更丰富内涵的礼法。久而久之,那些具有吉祥寓意的祥瑞也自成体系,在精神层面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据专家考证,中国历史上最早关于祥瑞的文字,记载在一块出土于河南殷墟名为“小臣墙刻辞”的甲骨上。这块甲骨上刻有“白麟”二字,原型应该是白化的鹿。动物中白化的个体非常罕见,所以一般被古人珍重并视为祥瑞。先秦以降,传世文献中常能看到当时的人们将“白雉”“白虎”“白象”作为祥瑞的记载。祥瑞出现的时间并不固定,可以和事件同时,或事先、事后出,既可以做事先的征兆,也可以做事后的证明。

  祥瑞最初是指象征国祚兴盛、政平人和,帝王承天受命、施政有德等具有良好政治寓意的自然现象或超常现象,后来逐渐演化为帝王为了粉饰太平、美化王权的一种政治手段。在官方思想的推动下和宗教信仰的影响下,民间老百姓开始接受祥瑞文化的思想。不过,不同于国家层面政治上的需求及宗教层面促进教义传播的需求,民间的祥瑞多用来寄托民众避凶趋吉、禳祸祈福的美好愿景。

  一面是中国传统祥瑞文化的影响,一面是以皇帝为首的统治阶级的推动,这才应运而生了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那幅《〈明人画麒麟沈度颂〉轴》。

  产地之谜

  为什么这只长颈鹿会来自南亚,我们还需要将视野放得更宽一些。

  明永乐年间,海上活动十分盛行,一改明太祖朱元璋时期不许片木入海的闭关锁国政策。在朱棣的安排下,郑和多次下西洋,他们起初是为了寻找失踪的建文帝,后来逐渐演变成宣扬国威和搜寻奇珍异宝。明永乐十二年榜葛剌国进贡的这只“麒麟”,就是下西洋的副产物。

  当时,郑和应该正率领团队在第四次下西洋的途中。或许这次进贡与郑和没有直接关系,但在前三次的航行中,郑和率领的船队到达了亚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次经过非洲东北的亚丁湾、红海海岸以及东部的印度洋海岸,与所到之地的国家进行了友好的往来,互通有无。如今,肯尼亚的港口城市蒙巴萨,仍保留了一些郑和抵达这里的遗迹。

  下西洋期间,郑和的团队除了购买引进(或当地人赠送)特产,还带回了不少非洲本土动物。除了前文提到的“麒麟”—长颈鹿外,还有斑马、鸵鸟、狮子、直角羚等多种动物—文献中这些动物的名字相当有趣,斑马被称为“花福鹿”,鸵鸟被称为“驼蹄鸡”,直角羚则被称为“长角马哈兽”。从名字来看,这些动物受重视程度明显不如长颈鹿。

  根据文献记载,除了直接从非洲引进外,郑和还从其他大洲的国家间接引进非洲动物。马欢在《瀛涯胜览》中就记载了宝船队在阿丹国(今也门一带)“又买得珊瑚枝五柜、金珀、蔷薇露、麒麟、 狮子、花福鹿、金钱豹、驼鸡、白鸠而还”。马欢说阿丹国产麒麟,它“食粟豆面饼”。 食粟豆面饼恰好可以证明西亚的长颈鹿是从非洲引进的,是关在笼里或御苑里人工饲养的,否则也没有粟豆面饼可吃。

  也门距离非洲更近,从非洲大陆引进长颈鹿不是难事;孟加拉国虽然离非洲路途遥远,但引进长颈鹿也不是绝对不可能。有人推测,这只长颈鹿应该是埃及马穆鲁克王朝苏丹送给榜葛剌国王赛弗丁的礼物,后来转送给了明成祖朱棣。不过,埃及也没有长颈鹿,那他们的长颈鹿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对比现存的4种长颈鹿(一说8种),结合《〈明人画麒麟沈度颂〉轴》中所绘的长颈鹿纹路来看,它应为东非的网纹长颈鹿。相较于现实中的长颈鹿,画中的这只长颈鹿纹饰更加规整,应该是经过艺术加工的结果。不过,从分类学上看,永乐十二年的这只“麒麟”应来自遥远的东非。

  【责任编辑】王 凯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