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的演化趋势:未来你开的将是这样的车
- 来源:销售与市场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汽车,演化,趋势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05-20 14:34
乘联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乘用车市场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经高达14.83%,并且清晰地呈现出逐月递增趋势,这说明电驱化已经迈入一个崭新时代。与电驱化高度融合的另一个趋势则是智能化,现如今在中国市场售价10万元以上的电动车普遍同时搭载了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功能与智能座舱,这是推动相关产品赢得用户认同的关键因素。
因此,在针对这一轮汽车市场变革的分析过程中,我们通常习惯于把电驱化与智能化结合在一起进行讨论,并将其统称为智能电驱化。
依照最简单的逻辑,基于创新扩散曲线(见图1),由于2021年中国新能源市场渗透率已经达到14.83%,而这一比例刚好接近创新引领者和早期尝鲜者的占比之和,这就意味着,接下来新能源汽车继续增长的动力需要切换到早期主流群体了。当然,这也意味着汽车市场正在迈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不妨把它叫作智能电驱车的扩张期。
扩张期的市场变化
尽管上述逻辑有些简单粗暴,但越是这样越容易帮助我们找到市场节奏切换的主要矛盾。
1.目标用户结构在改变
目标用户的结构变了,市场对产品和服务风格的偏好也将发生转变。
过去几年,选择电驱车,尤其是高端智能电驱车的群体大部分属于早期尝鲜者。他们拥有更强的包容度、更强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欲望,同时也拥有更强的支付能力。因此在市场起步期,智能EV最大的机会在于通过更强的创新性、更有冲击力的产品概念持续刺激这些用户的嗨点。
到了市场扩张期,一方面,早期尝鲜者确实已经将选车和用车标准带到一个新的高度上,同时也拓展了很多全新的价值维度;另一方面早期主流群体并没有那么强的容错能力和支付能力,他们更加看重产品的实用性、可靠性和安全性。前者刚好是智能化和电驱化的核心优势,更多属于激励因素,而后者却是传统汽车工业更加擅长的方面,基本都是保健因素。这也意味着在下一周期,智能EV需要在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上再建一个新的平衡。
2.市场疆域在扩张
此前,绝大部分电动车还是聚焦或者局限在一二线及区域中心城市。但是到了扩张期,广大中小城市及县乡地区的市场也开始全面启动。这意味着接下来的产品必须为不同层级市场的使用环境做认真的思考和匹配,因为很多在中心城市适用的创新使用场景到了中小城市未必适用。比如前些年通过洞察中心城市白领的生活方式,我们发现很多人中午找不到合适的午睡场所,而电动车刚好可以完美解决这一问题,于是有了睡眠舱之类的创新场景。但是到了中小城市,很多人中午是回家吃饭、睡觉的,这就让睡眠场景变得多此一举。
因此在扩张期,车企需要结合不同区域用户的生活方式,认真思考他们最合理的用车方式和用车场景等问题。只有把这些问题考虑清楚了,才能真正回答用户究竟需要什么产品形式、需要多大电池,以及需要何种性能之类的问题。
3.市场在分化
智能电驱化的进程在不同类型、不同价位区间、不同尺寸的细分市场的切换速度是不同的。
在扩张期,随着新能源占比逐步由15%增长至50%以上,接下来大多数细分市场都将会是多种技术路线并存,且占比持续变化。这也给车企技术路线选择、销售和服务网络布局及运营提出了更大挑战。当然,这个时候如果能够找到更合理的方案来平衡不同技术路线、产品形式的利弊,给用户提供一个更加完善的组合服务,倒不失为一个更好的选择。实际上如果设计合理,这种机会还是蛮多的。
就像过去20多年的中国车市,每隔5—8年就会出现一个新的市场周期一样。车企在上一个周期赢得市场的经验到了下一个周期未必适用。也正因如此,每个周期车企的座次都会出现很大变化。如今车市又在开启一个新的周期,这一轮的座次变化,关键在于产品创新。这意味着车企必须充分理解下一阶段智能电驱化变革的逻辑主线,快速推出与市场趋势匹配的,在智能化和电驱化方向上能够帮助目标用户创造真正价值和良好体验的产品。
产品演化趋势
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汽车市场主要的产品演化趋势:
1.EV将更加强调电动化带来的独特性
第一代电动车要么来自油改电,要么出于对用户审美认知惯性的“敬畏”,大部分量产车型并未做出太过激进的变化。接下来,随着电动车市场拐点的全面确立,EV若要充分释放自身潜能,就需要在产品概念和设计语言上与燃油车形成明显差异。当然,这种特征需要符合电动车的基本逻辑,也就是要把电动化带来的利益优势释放出来。其实从最初的FF91,到后来的NIO EVE Concept,再到如今的高合HiPhi,都是这种探索的典型代表。
2.智能座舱的屏幕布局方案将趋于收敛
可以说最近10年汽车内饰设计都在围绕屏幕演化,因为屏幕是整个交互的中心。前几年随着实体按键在更大范围内被屏幕取代,加之用户对屏幕尺寸和数量在口头表达层面的强烈偏爱,上一代产品在座舱方案上几乎尝试了现有技术和成本可接受范围内所有可能的方案。当然,这也给车企自身的HMI(人机界面)设计和用户体验管理带来了各种问题。也正是因为经历了上一轮尝试,大家对屏幕交互与价值打造方向的理解也逐渐找到更多共识。比如,从前年开始,新车上就基本取消了单独的空调控制屏,类似特斯拉Model 3+仪表或HUD(抬头显示)的方案逐步成为新的主流。比如极氪001就是最大限度复刻了特斯拉的中控布局。
3.硬件预埋越来越成为共识
关键是如何预埋,以及在哪里做“过设计”。软件定义汽车已经被大家喊了很多年,如果要由软件定义汽车,就需要给软件发挥价值创造更多可能。这就需要把硬件视为软件的资源。在这方面我过去几年写了很多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查阅。
当然,如果要让软件有充足的施展空间,没有充分的硬件预埋是不太可能的。比如今天的智能电动车,至少座椅能电动的地方全都电动化了,这才有了那些迎送宾之类的动作。但这还远远不够。接下来车企都会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就是硬件预埋的逻辑体系梳理问题,如何从旧有的配置思维切换到功能和体验思维,以及如何将硬件解构为若干标准化的原子级功能(服务),再去寻找最高效率的硬件结构,等等。
4.第三空间场景仍将被进一步拓展和深挖
如果从使用场景角度审视电动车和燃油车,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电动车在第三空间场景下有超乎想象的可玩性。因为在静止状态下,电动车上的所有功能电器均可正常运转,没有一氧化碳中毒的风险。于是电动车既可以成为白领的午睡场所,也可以作为露营基地,更可以成为影音室和游戏机房。
从2021年开始,打造第三空间场景已经成为几乎所有头部电动车企的共识,但我们也意识到,其实没有哪部汽车从一开始就是为了第三空间而设计的。比如座椅,基本上没有哪部车的座椅在放倒时可以做到足够舒适,车内的交互设计更加没有充分考虑用户躺在那里的操作需求。因此接下来这些地方都是可以充分创新的机会。
5.对加速和风阻的极限追求不再有意义
从实际使用角度来看,百公里加速时间进入5秒区间,其实对于绝大部分用户来说已经没有太大价值了,因为电动车要想进入这个区间基本上没有什么壁垒。这也意味着下一阶段车企能够炫技,或者炫技还有价值的地方基本不会是加速性这个方面了。如果不追求极限加速能力,过去两年很多产品对风阻系数近乎疯狂的追求也就没有太大意义,毕竟获得超低风阻的代价并不是大多数细分市场的用户乐于接受的。
6.车内氛围营造的新方向
带有更强居家属性的科技面料将会成为内饰主流,但关键还是车内氛围的营造。从Model X那个酷似直升机的座舱开始,超大前风挡以及全景天幕所带来的通透感就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设计方向。如今,随着更多科技材料的出现,结合更具轻薄感、更强功能价值和可变性的座椅设计,正在把用户偏好带到完全有别于传统“豪华”概念的另一个方向上:通透、环保、自然、活力……这些主题正在成为车内氛围营造的新方向。
7.用车步骤的化繁为简
用车步骤的化繁为简将会在更大范围内赢得共识。前两年我们判断一部车是否智能有两个简单粗暴的标准,一是看这部车有无统一的软件版本号,二是看这部车还有没有启动按键。前者指向车企内部的管理流程,后者则指向电动车的设计理念问题。用户永远是“懒惰”的,在实现同等目标的前提下,用户的操作越少越容易形成新的使用习惯,无论旧的习惯有多么理所当然。就像启动按键这种东西,即便传统车企有上万个理由保留它,也无法改变开惯了特斯拉(或者小鹏、理想、蔚来)的用户一旦回到这些传统车上大概率就会忘了熄火的事实。接下来如何更加合理地化繁为简一定会成为更多产品的共识。
8.全场景语音交互体验即将触及瓶颈
过去两年语音交互确实取得了非常明显的进步,尤其是小鹏和理想,绝对堪称这一领域的标杆。但这也意味着在技术模式没有更多突破之前,语音交互能够有效渗透的场景也基本被这两家覆盖了。站在用户长期使用体验的角度看,能够让用户高频使用,并最终形成使用习惯的语音交互场景和功能并不多,所以这个赛道至少在短期会触及瓶颈。当然,对于其他车企而言,大部分产品的语音能力尚在瓶底,它们仍需认真提升。
9.车主APP的优化即将加速
与其定义车辆的创新功能,不如先把车主APP设计好。这是我过去两年在多个场合反复表达过的观点。以手机控制车辆仍有巨大的挖掘潜力,当然这更加需要场景思维,否则产品设计人员就会胡来。
10.自动驾驶正在从评级和炫技转向务实
这两年单纯讨论自动驾驶级别的产品已经越来越少了,当然找几个高管站在车前拿AEB(汽车主动安全技术)炫技的也少了。与此同时,高级辅助驾驶却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普通用户体验到,这样的市场环境和不断提升的用户认知,也会推动车企在自动驾驶技术上转到更加务实的方向上。忽略笼统的级别概念,转而强调自动驾驶或者辅助驾驶可以发挥作用的场景,以及能够给用户带来的核心利益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