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否需要滤镜?

  生活是否需要滤镜?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本质上凸显的是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浪漫主义者看待生活,总爱带上一层滤镜,柔化事物的棱角;现实主义者则会剥去生活迷幻的外衣,将它的污垢完全暴露。

  徐志摩曾说:“美是人间不死的光芒。”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真实的生活难免平淡无趣,滤镜则可以赋予它动人的光彩。汪曾祺曾写过一篇文章,叫作《昆明的雨》。在他的笔下,昆明的雨、昆明的菌子、昆明的果子都是那么令人神往。但我想,即便真的到了昆明,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到那样醉人的美。《昆明的雨》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心境下创作出来的,文中的昆明带着一层由回忆与思念构成的滤镜,自然要比现实生活中的景色更浓烈些、更艺术些。戴望舒的《雨巷》也是如此。倘若换成今天的我们,在雨天的小巷里看见一名女子时,大概并不能体会到诗中那种清幽的美感与淡淡的忧愁。作家们敏锐的感官与充满灵性的文字,给原本乏味的生活扩展出一方遐想的空间,此时的滤镜便是极有必要的存在。

  不过,我们可以让滤镜为生活增添美感,但绝不能为生活涂脂抹粉,刻意掩盖它真实的样貌。这就像是给腐烂的水果喷上颜料、洒上香水一般,自欺欺人,毫无意义。就像油画作品《父亲》,画家没有用美丽的滤镜美化人物,而是将其最真实的一面呈现给了观众。粗糙的双手,眼角、额头深深的皱纹,黑黄的脸色……这些并不赏心悦目的细节,无不展示着农民一生的辛劳,更能引发观众的感动和深思。所以,我们有时也要打破滤镜,看清生活真实的样子。

  由此看来,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生活一定要加或者一定不加滤镜。加上滤镜,我们会对世界多一分喜爱、多一分期待;去掉滤镜,我们亦可正视自己、正视生活,回归生命的本真。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