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谁与争锋

  • 来源:百科知识
  • 关键字:春秋,谁与争锋,巅峰
  • 发布时间:2022-06-15 17:17

  春秋时期,凡是称霸的诸侯总会召集其他诸侯,根据共同利害订盟,亦称之为会盟。后世将春秋时期势力强大到足以称霸的诸侯统称为“春秋五霸”。依照为《孟子》作注的东汉经学家赵岐的说法,“春秋五霸”指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不过,这一说法值得商榷。因为,秦穆公和宋襄公势力虽强,却并未成为春秋时期的中原霸主。另据《荀子·王霸》的说法,“春秋五霸”指的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相比之下,这一说法更符合春秋时期的历史状况。

  “春秋五霸”中,最先称霸的是齐国。齐桓公去世后,齐国虽然没有失去大国地位,却无法维系齐桓公时期的霸主地位。其后,称霸时间最长的是晋国。晋国在中原地区的霸主地位始于公元前632年的“践土之盟”,一直延续至战国初期,即公元前403年的“三家分晋”。尽管楚国、吴国和越国先后呈现出与晋国争锋之势,但最终止步于南方地区的诸侯霸主。

  葵丘会盟:齐桓公霸业的巅峰

  作为春秋时期最先称霸的诸侯,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宗旨,不仅平定了周王室的内乱,还动员其他诸侯制止了周边少数民族对中原地区部分小诸侯的进攻。齐桓公曾多次与诸侯会盟,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召陵之盟和葵丘会盟(亦称为葵丘之会)。

  召陵之盟是齐国与楚国的一次重要会盟。在齐桓公“尊王攘夷”的过程中,楚国在南方不断扩展势力,兵锋转向中原地区,并屡次攻伐齐国的盟友郑国。公元前656年,齐桓公亲率齐、鲁、宋、陈、卫、郑、许、曹八国大军,先讨伐楚国的附庸,而后进兵楚国边境,楚成王派大夫屈完与齐桓公和谈。在和谈之初,齐桓公与屈完同乘一辆战车参观诸侯联军,试图用军事压力迫使楚国就范,但是,屈完的应对却不卑不亢。最终,双方于召陵(今河南漯河市召陵区)结盟,齐桓公率诸侯联军返回,楚国也暂缓了北进的势头。

  公元前651年夏,齐桓公召集宋、鲁、卫、郑、许、曹诸侯会盟于葵丘(今河南兰考县和民权县一带),周襄王派使者赐予齐桓公祭肉、弓矢和车辆。同年秋,再会诸侯于葵丘,周襄王也派使者前往。会上订立盟约,相约各国言归于好,约定“不废嫡立庶、不以妾为正妻、不擅杀大夫、不壅塞河道、不囤积粮食、士不世袭官职”等。后世将葵丘会盟视为齐桓公霸业的顶点。公元前643年,齐桓公去世,齐国陷入内乱。

  践土之盟:晋文公霸主地位的确立

  继齐桓公之后,晋文公继续齐桓公“尊王攘夷”的事业。一方面,晋国平定了周王室的内乱,迎周襄王复位。另一方面,晋国阻止了楚国势力的北进。公元前632年,晋国与楚国决战于城濮(今山东鄄城县西南),晋国取胜,楚国的北进再度受阻。此后,晋国与楚国的争霸持续了百余年。换而言之,楚国耗费了百余年时间,试图取代晋国在中原地区的霸主地位。

  公元前632年,晋文公与齐、鲁、宋、蔡、郑、卫、莒等国诸侯会盟于践土(今河南原阳县西南),相约共辅周室,互不加兵。周襄王正式册封晋文公为侯伯(诸侯之长)。此次会盟确立了晋文公的霸主地位,史称“践土之盟”。

  与齐桓公相比,晋文公更善于平衡晋国的公族(诸侯的同族)与卿大夫(诸侯分封的臣属)势力,使得晋国实力强盛。比如,晋文公重用卿大夫狐偃,并在其劝谏下响应周襄王的勤王号召,平定周王室的叛乱并迎奉周襄王复位。得益于晋国公族和卿大夫的支持,晋文公之后的晋国没有像齐桓公之后的齐国那样陷入内乱,在春秋时期长期保持了霸主地位。

  弭兵之会:晋、楚争霸画上句号

  就在晋文公成为春秋霸主之后不久,南方的楚国势力日益强盛。在此之前,有一段关于楚国参加会盟的轶事。公元前639年,宋襄公会同楚、齐两国,召集郑、陈、蔡、曹、许等国在盂地(今河南睢县西北)会盟。当时,参与会盟的楚成王认为自己是王爵,应为盟主。依照周礼,宋襄公是公爵,楚国国君是子爵,楚成王是僭越称王。双方争执不下,楚成王竟然动武并一度拘禁了宋襄公。

  晋文公去世后,楚庄王兼并了楚国邻近的许多小诸侯国。公元前597年,楚军在邲(今河南荥阳市北)之战中重创晋军,继而使郑、宋等国归附楚国。公元前591年,楚庄王去世,其子楚共王继位,与晋国进行了长达13年的争霸战争。楚共王于公元前589年在蜀(今山东泰安市西)与蔡、许、秦、宋、陈、卫、鲁、郑、齐国会盟,正式确立了楚国的霸主地位。可以说,虽然楚庄王身负霸主之名,楚国在春秋时期的霸主地位却是历经楚庄王和楚共王两代才得以确立的。这样的霸主地位主要是靠战争获取的,并不牢靠。

  公元前583年,晋国采纳巫臣(楚国旧臣)的策略,扶植吴国以制衡楚国。晋国派遣巫臣到吴国,教授吴军兵车战阵之法。此后,吴军连年攻伐楚国,蚕食其领土,导致楚国不得不同时与晋国和吴国作战。随着晋、楚争霸的持续,各国倡议休战的呼声日益高涨。宋国执政向戌具有敏锐的眼光,他利用与晋、楚两国执政者的私交,奔走于晋、楚两国以及齐、秦、卫、郑、鲁等诸侯国。公元前546年,在向戌的倡议下,晋国执政大夫赵武、楚国令尹屈建、宋平公以及其他诸侯国的代表在宋国都城(今河南商丘)蒙门外会盟,约定晋、楚两国暂时妥协。楚国承认了晋国在中原地区的霸主地位,晋国则承认了楚国在南方地区的霸主地位。同时约定,除了齐、秦、邾、滕四国,各中、小诸侯国都要向晋、楚两国进贡,史称“弭兵之会”。此后,晋、楚之间40余年没有爆发战争,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中心由中原地区转向了南方地区。

  晋国的霸业长久,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晋国公族与卿大夫势力之间的平衡。到了春秋末期,晋国的公族势弱,卿大夫呈现出强势。晋国出现了韩、赵、魏、知、范、中行氏六卿专权的局面。卿大夫之间不断攻伐和兼并,如公元前490年,赵氏击败范氏、中行氏;公元前458年,知、赵、韩、魏四家尽分范氏、中行氏的土地;公元前453年,赵、韩、魏三家又灭知氏,三分其地;其后,晋国逐渐被赵、韩、魏三家瓜分,晋国国君成为卿大夫势力的傀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韩、赵、魏三家为诸侯。至此,晋国的霸主地位成为历史。

  徐州会盟:三千越甲可吞吴

  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继位,伺机伐楚。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任命楚国旧臣伍子胥率军联合唐、蔡两国攻楚。吴军五战五胜,最后攻破并一度占领了楚国的国都郢(今湖北江陵),楚昭王被迫逃往随(今湖北随州)。至此,楚国凭借战争获取的霸主地位,最终因战败而失去。

  吴王阖闾赢得霸主地位后,将兵锋转向了吴国的近邻越国。周敬王在位时,越国国君允常僭越称王。多年以来,他一面向楚国称臣,一面与吴国交战。直到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去世,其子勾践继位,吴王阖闾趁机再次讨伐越国。吴、越两军在槜李(今浙江嘉兴市南)会战。越军偷袭得胜,吴军溃败,吴王阖闾在乱战中身负重伤,在回国途中去世,其子夫差继位。公元前494年,越国兴兵伐吴,大败于夫椒(今江苏苏州吴中区),不得不向吴国称臣求和。此后,吴国逐步向中原地区扩张势力,与齐国和鲁国等国交战。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率军北上,在黄池(今河南封丘县)与晋定公、鲁哀公等诸侯会盟,订立盟约,共尊周室。

  就在吴王夫差北上争霸之时,越王勾践乘机伐吴,大败吴军,夫差被迫求和。公元前478年,吴国暴发灾荒,越国再度伐吴,越军三战三捷。公元前473年,越军攻灭吴国,夫差自杀。越国的势力范围包括今江苏北部、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江西东部和浙江北部。不久,越王勾践与诸侯会盟于徐州(今山东滕州),向周元王进献物品。周元王派人把祭祀用的肉赐给勾践,并任命其为伯。勾践将之前吴国在中原地区攻占的部分领土划分给楚国、宋国和鲁国等国。

  公元前468年,越国建都于琅琊(今山东青岛黄岛区)。时值春秋末期,依照《墨子·非攻下》的说法,越国与齐国、晋国、楚国并称为四大诸侯国,“四分天下而有之”。进入战国时期,越国在角逐中势衰。至越王翳在位时期,越国将国都南迁到吴(今江苏苏州)。公元前333年,楚威王兴兵伐越,杀越王无强(又名无疆),兼并了越国。

  回顾春秋五霸的会盟,齐桓公和晋文公算是“名实兼备”的霸主:一方面,他们尊奉周天子,获得了周朝的册封,令自己的霸主地位得到了名义上的承认;另一方面,他们号召的会盟得到了其他诸侯的响应。与齐桓公和晋文公相比,楚庄王(及其子楚共王)的霸主地位虽然获得了诸侯国的认可,却未获得周朝的册封,只能说是“有实无名”。相比之下,越王勾践虽获得了周朝的册封,却未能获得中原诸侯国的普遍认可。在春秋五霸之中,吴王阖闾(及其子夫差)的霸主之名是最为勉强的,因为既没有获得周朝的册封,也没有赢得中原诸侯国的普遍认可。(作者为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牛津大学访问学者)

  【责任编辑】王凯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