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民众睡眠质量应成为“民生工程”
- 来源:小康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睡眠,质量,“民生工程”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06-15 19:01
“有三样东西有助于缓解生命的辛劳:希望、睡眠和微笑。”这句名言来自哲学家康德。
睡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今天,“睡个好觉”对于很多人来说,渐渐成为了一种奢侈。
近日出炉的《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显示,国人每天平均睡眠时长为7.06个小时,64.75%的被调查者每天实际睡眠时长不足8个小时,超过8个小时的被调查者比例仅为7.97%。其中,新手妈妈、职场人士、学生的睡眠问题尤为突出。影响睡眠时长的因素分别为“看手机或上网导致睡眠拖延”“工作或学习时长挤占了睡眠时间”以及失眠等睡眠障碍影响。
“过去10年国人每天的平均睡眠时长逐年缩短,并且睡眠质量不断下降,这应该引起全社会的警惕。”《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编辑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王俊秀在接受《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采访时强调,提升民众睡眠质量应该成为一项“民生工程”,应该将其与改善衣食住行状况同等看待,通过“睡好觉”来增强民众幸福感。
睡眠不足已成为流行病
“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让你更长寿的革命性的新疗法。它可以增强你的记忆力,让你充满创造力。它使你看起来更有吸引力,变得更苗条,降低对食物的渴望。它能保护你免受癌症和痴呆症的侵害。它可以预防感冒和流感。它会降低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风险,更不用说糖尿病了。你甚至可以感到更快乐,不再忧郁,也不再焦虑。你有兴趣吗?”2020年卡尔·萨根科普奖获得者马修·沃克的成名作《我们为什么要睡觉?》中,用幽默的文字讲述了整晚完整睡眠的好处,并指出“迄今为止,已经有超过17000份详细的科学报告记载了支持这些说法的证据”。
睡眠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在工业国家睡眠不足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病,睡眠、饮食和运动被认为是健康的三要素,而睡眠是这三个要素中最重要的。从个体角度看,睡眠质量是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从社会角度看,大众的睡眠质量是社会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民众的健康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随着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睡眠与健康之间关系密切,睡眠问题的严重性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中提到,研究显示,每晚的规律睡眠时间少于6至7个小时,可能破坏人的免疫系统,使人罹患癌症的风险增加一倍以上;睡眠障碍会加剧抑郁、焦虑、自杀倾向等精神疾病病症,睡眠不足甚至会导致体重增加。
“我们希望这份报告成为一个信号、一个警钟,让更多的人对睡眠问题产生足够的重视。”王俊秀说道。
根据《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的调查结果,2021年国人睡眠指数为64.78分(百分制),仅仅略高于及格线。在组成睡眠指数指标体系的三个一级指标中,睡眠质量指标得分最高,为71.51分,其次是睡眠环境指标,为68.54分,睡眠信念和行为指标得分最低,仅为54.73分。“这说明国人有较多不良的睡眠信念和行为,反映出人们一方面对睡眠情况较为焦虑,另一方面却又不断拖延入睡时间。这可能与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有关,许多国人习惯性地在睡觉之前看手机或上网,影响了睡眠质量。”对于这一结果,报告这样解释道。
《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中对于地域、年龄、性别等差异导致的睡眠差异做了具体的分析。根据报告,多数被调查者在22~24点上床睡觉,6~8点间起床,多数被调查者能在半小时之内入睡。过去一个月,有1~7天失眠的被调查者比例为57.41%,另有2.96%的被调查者大部分时间失眠。综合来看,年龄与每天平均睡眠时长和每天平均工作学习时长的关系呈现三种类型:一是18~19岁青年群体的每天平均睡眠时长较短,为6.87小时,每天平均工作或学习时长也不长,为7.87小时;二是50~71岁中老年群体的每天平均睡眠时长和每天平均工作或学习时长同步缩短;三是对20~49岁中青年群体而言,每天平均睡眠时长最短的是40~49岁群体,为6.75小时,其次是30~39岁群体,为7.06小时,最后是20~29岁群体,为7.18小时。18~19岁青年群体和50~71岁中老年群体的睡眠时长呈现出更多的生理特点,而中青年群体的睡眠时长与工作或学习时长呈相反的关系,即呈现出工作或学习时长挤占睡眠时间的现象。
没有任何外界不可抗力的干扰,可你总是睡得比你想睡的晚——你很可能和很多人一样,出现了睡眠拖延。业内专家表示,现代人普遍睡眠不足的原因,很可能是人们自己推迟了上床时间,而不是传统学者认为的“失眠”“夜班”等。关于睡眠拖延,《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也给予了重点关注。调查显示,在被问到“每天睡前看一会儿手机”的情况时,53.65%的被调查者选择“总是”,20.15%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有时”,仅仅2.61%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几乎从不”。21.62%的被调查者有时候因上网而睡不到4个小时,30.02%的被调查者因为熬夜上网而导致精神不济。“中青年群体因为看手机、上网导致睡眠拖延和失眠的情况最为突出,年龄越小的被调查者,手机/上网拖延睡眠的比例越高。”
“睡好觉”提升“幸福感”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将睡眠健康纳入主要行动指标,倡导成人每日平均睡眠时间7~8小时,并指出“长期的睡眠不足会加大患心脑血管疾病、抑郁症、糖尿病和肥胖的风险,损害认知功能、记忆力和免疫系统”。这意味着,解决睡眠难题成为与人民美好生活息息相关的命题。
睡眠问题是一个长期被忽视的社会问题,近年来才开始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在专家看来,导致睡眠问题的原因很多,有生理上的原因,有生活习惯改变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失眠等睡眠障碍越来越成为常见的问题,咖啡、灯光及iPad和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使用改变了睡眠的生理机能,手机依赖、网络依赖变得越来越普遍,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人们的睡眠时间被压缩,社会的工作压力也是原因之一。
睡眠问题会直接影响公司的效益和社会的效益,进而影响社会的发展。马修·沃克在《我们为什么要睡觉?》中提到,美国智库兰德公司所发布的一项关于睡眠不足的经济成本的独立报告显示,与每晚睡眠多于8小时的员工相比,每晚平均睡眠时间少于7小时的人会导致其国家付出惊人的财政成本。根据估算,美国每年因此损失4110亿美元,日本是1380亿美元,德国是600亿美元,英国是400亿美元,加拿大是210亿美元。
《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指出,对于睡眠问题,仅仅从生活习惯或健康角度讨论和研究是不够的,必须把睡眠研究的重要性提升到衡量民众生活质量、衡量社会质量的高度。
你幸福吗?这个问题似乎每个人都不陌生。如今,幸福感已经成为许多学科共同关注的话题,并从心理学研究逐渐拓展到精神卫生、教育学、组织管理、经济学、政治学、政府管理等领域的研究,从学术研究拓展到社会政策研究,从个体的主观幸福感研究拓展到社会幸福感研究,进而发展为衡量社会发展的指标体系的研究。
作为在这一领域研究多年的学者,王俊秀和他的团队表示,睡眠质量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睡眠质量高的个体,积极情绪就会增多,对生活的满意度也会很高。值得注意的是,睡眠的一个重要功能是调节情绪。睡眠质量、情绪和压力之间存在关系,当睡眠不足时,一个特别容易受到影响的领域是情绪调节,而情绪调节对主观幸福感有影响。当睡眠质量足够好时,压力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会降低,低压力水平和良好的睡眠质量相结合,有助于人们获得最强的主观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