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不要在相聚时练习别离?

  • 来源:视野
  • 关键字:相聚,练习,别离
  • 发布时间:2022-07-05 15:40

  小时候看《红楼梦》里说宝玉喜聚不喜散,黛玉的想法正相反:“ 人有聚就有散, 聚时喜欢, 到散时岂不清冷? 既清冷则生感伤, 所以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儿开的时候儿叫人爱,到谢的时候儿便增了许多惆怅, 所以倒是不开的好。”

  她其实比宝玉更喜聚, 喜欢到恐惧, 知道自己承担不了别离, 所以宁可不将聚会开启。这曲曲折折的思路让我喜欢, 自以为也是这样的人。同样,我也知道,黛玉并不能真的做到,否则, 她就不会对宝玉有那样多的依恋、牵挂与不安了。

  真正喜散不喜聚的,似乎只有一个宝姐姐。中秋宴上湘云都抱怨她缺席, 王夫人抄检大观园之后, 她麻利地搬了出去, 不但宝玉感觉不适:“看着那院中的香藤异蔓,仍是翠翠青青,忽比昨日也改做了凄凉一般”, 就是王夫人也觉得猝手不及,要劝她不要多心。

  而我等读者, 看了却不会诧异, 宝钗从来都是一个特别有抽离感的人。可以在弦繁管急之际离席, 气氛再高涨也不会让她改了主意。归根结底, 是她接受无常, 聚散皆是常态, 她能够切换自如,而不会在中间生出太多情绪。

  这种人生态度, 体现于宝钗生活的方方面面。王熙凤衣着奢华, 一出场总是满头珠翠,彩绣辉煌, 又喜欢逞能, 爱听他人奉承, 总想占领一切制高点。其实很辛苦, 因为与这做派配套的,是她的一种痴心妄想,希望这富贵常葆,而她自己总是处于高光时刻。

  宝钗则一叶知秋地看出所谓富贵, 皆是幻象, 她对王夫人说:“ 姨娘深知我家的, 难道我家当日也是这样零落不成?” 欣赏戏中鲁智深唱的那支《寄生草》:“ 漫揾英雄泪, 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哪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书中只说那一句“ 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让宝玉醍醐灌顶,没有言明宝钗认为这唱词“极妙” 的缘故, 但我们不难推想, 宝玉感悟到的那一点出离心,宝钗也许暗自琢磨过无数回。

  在一群青春正好的少男少女之间, 宝钗仿佛已提前饱经沧桑, 为什么她会这样? 也许是际遇使然, 她自小丧父, 母亲薛姨妈慈祥, 唠叨,琐碎,闲来喜欢做点鹅掌鸭信之类的小食,小丫鬟都能在她跟前撒个娇儿。但这样的人,往往没什么主意, 后来被刁蛮的儿媳妇夏金桂拿得死死的,不可以依靠。

  再有个薛蟠那样的哥哥, 宝钗自然就比别人想得多, 加上她聪明过人, 一叶知秋, 对于家族走向看得清楚,有这样的彻悟并不奇怪。

  但是, 我个人有个怀疑, 宝钗也是久病成良医。

  她曾对黛玉说:“ 你当我是谁, 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七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然后“供认” 自己也曾看过“ 小黄书” 的历史污点。我以前看这话, 总认为宝钗是存心跟黛玉卖个破绽, 消解掉她的敌意, 如今却觉得, 为什么这个话, 就不能是实话呢? 宝钗极有可能真的喜欢过《西厢记》《琵琶记》这些“淫词艳曲”的,被大人“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才丢开了”。

  这样的体验, 许多人都有过, 少年时候喜欢的“课外书”,被大人当成了洪水猛兽。只是,大多数人回想起来, 不是很愉快的体验, 宝钗却像真的被大人洗了脑,也觉得看杂书,会“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

  是宝钗头脑简单吗? 当然不是。这世上有人偏感性, 有人偏理性, 有人是感性与理性都特别发达, 难免左右互搏,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地斗个没完。最后能够胜出的那一方, 往往抵达孤绝之境。在我看来,宝钗就是这样一种人。

  她的感性让她燃烧, 她的理性却让她能知道其间凶险。宝姐姐平静的表面下, 是否也有自己的一种内耗? 她的热望越多, 越知道希望易成空, 欲念越多, 越知道欲念不可求, 那么看这些书自然有害无益不说, 在无尽翻覆中,她更将天上地下都看了一个遍, 最终铸成铁一般的“ 无常” 二字, 与“ 无常” 相对的一切,在她看来,都尽可切割。

  所以她听说尤三姐自尽柳湘莲失踪也不奇怪, 说“ 俗语说得好‘ 天有不测风云, 人有旦夕祸福’, 这也是他们前生命定。前日妈妈为他救哥哥, 商量着要替他料理, 如今已经死的死了, 走的走了, 依我说, 也只好由着他罢了……”

  这话乍一听很绝情, 宝钗对于哥哥救命恩人的生死竟然看得这样稀松平常, 然而归纳一下, 不过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六个字:“ 尽人事听天命”。为何到这里, 就觉得非得做些唏嘘感叹, 来个其实并没有什么益处的仪式感呢?

  至于宝钗说金钏若是负气跳井,“ 纵有这样大气, 也不过是个糊涂人, 也不为可惜”,最是为人所诟病。这个话确实有点过分, 尤其是“也不为可惜”五个字,看得让人心冷。然而,若人间起起伏伏本是常态, 失个业丢个脸就去跳井, 也确实是糊涂, 宝钗自然认为不可惜,为什么不能容许她这样想? 即便她稍稍缓解了王夫人的内疚, 对于金钏及其家人也未有任何实质损害。

  在我看来, 八十回里的宝钗, 一直兢兢业业地在练习告别, 告别富贵, 告别热情, 告别痴念, 就像吃冷香丸戒热毒, 她要将自己打造成无欲无待一个不容易被变化打倒的人。

  她是黛玉宝玉的反面, 黛玉宝玉同样知道终有一别, 但他们不想提前演练, 他们拒绝、对抗,为之悲伤哭泣,也想为之狠狠地燃烧一场。比如黛玉葬花, 宝玉为她恸倒在山坡上, 又比如宝玉送黛玉几张旧手帕, 黛玉勇敢地在手帕上写下诗句,然后揽镜自照,“只见腮上通红,自羡压倒桃花”……

  很难说哪一种就更好, 黛玉香消玉殒, 宝玉余生潦倒, 皆是求仁得仁。宝钗活得更加平静和安全, 也是她的一种选择, 只是, 对于曾经热情过的人,怎么着也是有些遗憾吧。毕竟,人生虽无常,但人生的有意思之处,不正在于,有那么一些时刻, 让我们感觉到接近于永恒永生的喜悦,就像张爱玲说的,漫山遍野都是今天。

  时刻记得“ 无常”, 何尝不是一种执念,所以连薛姨妈都说宝钗“ 怪着呢”, 那么认真地去藏愚守拙和光同尘,反而突兀不自然。

  还有一种选择如湘云,她不像宝钗那么冷,也不像宝玉黛玉那么热, 她更加潇洒一点, 类似于李白所言的那种,“ 醒时同交欢, 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 相期邈云汉”。她不要在此刻想着将来, 也不要在将来放不下此刻, 她高高兴兴地活在当下,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也许,这样才是真正的接受了无常。

  (王瓜摘自复旦大学出版社《她力量:红楼女性的生存之道》)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