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的创新发展研究

  • 来源:互联网周刊
  • 关键字: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创新发展
  • 发布时间:2022-07-29 15:33

  摘要: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背景下,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发展水平逐步提升,并被广泛应用至各个社会领域之中。“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可充分满足人们对于医疗机构提出的要求,妥善解决传统医疗体系存在的资源分配不均匀、看病难以及看病贵等问题,给患者就医提供便利,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引言

  传统医疗体系下存在分级诊疗制度无法落实以及医疗资源配置失衡等问题,“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可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是未来我国医疗健康产业的主流发展方向[1]。自201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以来,医疗健康大数据技术的推广应用水平逐步提升,极大便利了人民群众的看病就医,简化人民群众的看病取药流程,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为优质的医疗服务。为此须加快“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创新发展进程,整合医疗卫生大数据平台、互联网电子病历以及远程医疗等功能,加快我国医疗机构现代化转型发展进程,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健康医疗服务需求[2]。

  1. “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概述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升,大众对医疗资源产生了更高的应用需求。在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的前提下,人民群众在就医环节更加倾向于去大医院就诊咨询,因此在医疗行业内出现小医院无人问津、大医院人满为患的情况。而互联网平台的广泛普及,给我国医疗行业指出了全新的发展方向。

  自2000年开始,我国便在积极引导与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发展,而在中国互联网电商平台加速发展之后,互联网公司迅速进入医疗市场。2014年后“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应用趋于多样化,逐步实现线上挂号、云端问诊以及配药等服务,有效节约医院与患者的交易成本。在2018年已经形成相对成熟的“互联网+医疗健康”商业体系,实现医疗机构信息资源的进一步共享。受到疫情影响,互联网医院在2020年进入迅速发展阶段,为了大力发展线上医疗服务,我国多个地区均将“互联网+医疗服务”纳入医保结算体系。

  2. “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生态构建

  2.1 建设目标

  “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是传统医疗服务深度结合下的新型综合医疗服务平台,这一产业平台可根据患者的实际需求为其提供相应的医疗服务,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的医疗信息功能以及智慧化功能[3]。“互联网+医疗健康”是以互联网医疗平台为纽带,并利用信息交互平台以及服务协同平台构建连续性的医疗服务体系,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5G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区块链技术、大数据技术以及物联网技术等数字化技术,打造出集预防、保健、诊断以及治疗等过程为一体的医疗服务流程,实现互联网平台医疗服务系统的智慧化、集约化与产业化发展进程[4]。

  2.2 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生态架构设计

  第一,需要将云端融合系统的各个平台模块纳入医院业务信息系统平台中,同时需要构建一套公认的平台操作标准,将各类系统低成本对接,充分满足院内院外的一体化需求。

  第二,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所应用的中台架构主要是由业务中台、技术中台以及数据中台构成。业务中台是整个架构体系的支撑,数据中台能够提供多领域跨业务的数据资产,技术中台则可以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撑,通过对技术层、数据层以及业务层的重构封装,继而实现各种信息资源的有效统一。

  第三,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是联动医疗领域、保险领域、预防领域以及药品领域等各个领域的全产业链服务,可满足各个业务领域的横向贯通发展需求与纵向延伸发展需求,继而为患者提供整合型健康服务。

  第四,行政主管部门监管。行政主管部门对接管辖区域内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构建完善的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平台,面向在线智慧医疗提供全流程可追溯的监管服务体系,实现行业的统一化监管治理活动。

  2.3 赤峰市“互联网+医疗健康”项目

  结合赤峰市地方实际,市卫健委遵循“互联网+医疗健康”构架设计底层逻辑,以“医疗健康云平台”为核心,以公共服务为切入点,跨越原有医疗系统的时空限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智能决策,构建赤峰市“一卡双云”智慧医疗健康云平台。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该项目中智慧医疗健康云平台中的区域卫生医疗私有云向上对接自治区的卫生信息平台,向下则能够对接赤峰市内的各大医疗卫生机构;而分级诊疗健康服务公有云可连接医院、医生、患者及药品物流、检查中心等平台,并采用市民健康卡的统一健康账户方式来实现区域内居民健康信息采集共享、医疗资源共享和医疗业务协同。对居民提供全方位的健康医疗服务,对医院提供互联互通式的医疗业务协同服务,对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全面、及时、精细化的决策预警服务。

  3. “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的创新发展策略

  3.1 构建完善的行业监管机制

  “互联网+医疗健康”的产业发展离不开完善的监管机制支持,为此需要构建完善的行业监管体系,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的系统化、规范化发展。

  第一,需要确定“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的互联网医疗机构从执业许可、医疗设备以及医疗人才等多方面的准入级别,明确提供在线诊疗医疗服务医师的专业资质,在线医生不仅需要具备医师执业证书以及资格证书,同时在线医生的从业时间需要超出3年,最大程度确保在线诊疗服务的专业技术水平[5]。

  第二,“互联网+医疗健康”平台需要增加导诊服务模块,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对生活区域与病种类型的细化分解,继而为问诊患者提供最合适的医院、科室以及诊疗服务,同时也要严格限制问诊患者与在线服务医生的相关资质。问诊患者需要成为网站注册会员,患者本身也要拥有实体医院就诊的问医经历,患者需通过实名认证、资格认证等方法确保在线诊疗服务的专业性。问诊患者需要与医生签订协议,明确患者就诊期间的权责与义务,同时公开部分就诊数据信息的权限。行政主管需要对系统平台内的分诊模块以及导诊模块进行合理化监控,最大程度确保相关数据信息的真实性与安全性,确保患者与医生所签订协议的有效性。

  第三,明确界定“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下的医疗事故范畴,明晰产业内不同环节各项管理人员、医护人员的权责,有效区分医疗责任事故与医疗技术事故。在内部管理过程中,需要由医疗机构的相关科室来调查事故责任原因,有效协调医患间的关系,有效降低医患矛盾发生概率。在外部管理过程中,可选择由行政主管部门实施统筹化管理活动,严格按照我国出台的相关法律条例来处理赔偿事故,最大限度确保医患矛盾处理的公平性。在进行医疗事故的调查认定环节,需要妥善保管患者的网上诊疗资料,对于患者诊疗服务过程进行录影存储,并将患者的诊疗影像资料留存在六或七个月的时间以上,而在责任认定期间需要着重性考察患者是否遵循医嘱,详细分析医疗事故的发生时间,最大限度确保责任认定的准确性。

  3.2 强化医疗健康信息安全保障水平

  3.2.1 构建完善的信息安全体系

  “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所涉及的软件基础设施以及网络安全所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利用多元化与多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可以帮助患者充分认识个人信息重要性,避免患者在线上就医期间出现泄露个人信息的情况。一旦出现个人健康信息被泄露问题,系统平台就需要立刻报警,最大程度确保患者个人医疗信息的安全性。“互联网+医疗健康”系统中,患者的个人信息主要存储在互联网医疗机构服务器中,医疗机构需要承担起保障患者医疗健康信息安全的责任,构建完善的信息安全体系。互联网信息安全体系如图2所示。

  3.2.2 构建完善的信息管理制度

  进一步提升医院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全面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有序性发展。为此医院需要全面贯彻落实相关部门对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要求,构建完善的信息安全防护管理体系,通过开展有效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评估活动,完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备案工作,借助全方位的检查管理机制来满足患者的分级防护需求,最大限度保障患者个人信息的安全性。此外,医疗健康服务机构内部需要构建完善的信息管理体系,借助日常信息安全使用规范体系、定期培训活动等方式强化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进一步提升员工在信息泄露以及网站被攻击时的应急处理能力。

  3.3 做好人才储备培养工作

  “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的创新发展离不开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为此需要打破传统医疗管理体制格局,注重对“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工作,鼓励我国各大医药类院校构建复合型的专业,完善医药类院校的人才培养规划,培养大量的复合型人才,也可利用岗后培训体系来提升医疗人员的综合能力,为“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的创新化发展提供保障。在医疗行业人才结构单一的前提下,引导医疗卫生机构对现有的岗位体系进行调整,必要时需要设置全新的工作岗位,取消原有的重要性低的工作岗位,明确人才引进要求,吸引大量掌握人工智能、大数据以及信息安全等技术的高素质人才进入医疗行业。在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的前提下,也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主动引导各大高校与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合作,根据新业态的人才需求制定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由医疗卫生机构为院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训机会,让其能够尽快成长为符合医疗卫生机构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3.4 规范线上医疗服务

  医疗机构需要利用互联网、5G以及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构建完善的“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实现管理方式、服务范围以及服务内容方面的有效创新。

  远程诊疗服务过程中,患者需要向医师提供完整的检查资料,以供医师能够提出合理有效的诊疗意见,而在整个远程诊疗服务过程中需要由医疗质量监管部门完成相应的监督管理活动,最大限度确保线上医疗服务工作开展的规范性与安全性。

  在线复诊配药服务过程中,医院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需求确定内分泌科、心内科等学科,对于符合条件的患者复诊开药,而患者可在官方平台选择在线复诊配药功能。由医院成立专门工作组,并确定专门临床医师来负责患者在线提交申请后的病情评估活动,由药剂师完成相应的处方审核工作,经由第三方完成处方药的配送工作。

  远程会诊过程中,医院构建完善的远程会诊流程,当患者病情需要专业医师给予诊疗建议时,可开展线上专科会诊工作,而在患者的病情涉及多个专科时,可组织开展线上多学科会诊工作。

  协调转院过程中,“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可强化各个医院之间的联系协作能力,通过构建完善的转诊程序为患者提供便捷性、连续性的医疗服务。

  3.5 构建完善的质量控制与评价机制

  在互联网医疗体系中,为妥善解决用户规模与用户增长趋势所带来的管理问题,需要构建完善的互联网电子病历以及电子处方质控制度。

  在电子病历质控方面,为确保互联网医院医疗文书符合法律法规以及医疗行业的管理要求,全面提升医疗质量,提升医疗行业风险防范水平,杜绝由于病历质量问题在医疗纠纷处理过程中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为此需要构建完善的医院病历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由病史室、医务办以及临床专家等构成的病历质控小组,定期开展病历抽查工作,及时发现病历书写当中存在的问题,提升病历管控质量。

  在电子处方质控方面,电子处方需要与医院其他药品处方进行统一化管理,在电子处方开具以及书写等方面需要严格按照《处方管理方法》以及医院规定执行。

  结语

  “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发展可整合优质资源,逐步优化医疗服务机构的服务体系,打造能够覆盖全部诊疗流程的线上线下医疗同质化服务,营造全产业链高质量协同化发展的生态模式。为此,需要构建完善的行业监管机制,强化医疗健康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做好产业人才储备培养工作,同时需要规范“互联网+医疗健康”行业的线上医疗服务,构建完善的质量控制与评价机制,推动互联网医疗市场的可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努尔比耶·阿卜杜热合曼,赵健霖,张文涵,等.老年人群对互联网+医疗健康的认识和利用情况分析[J].卫生软科学,2022, 36(4):92-96.

  [2]王梦颖,窦红莉,刘艳红,等.基于“互联网+医疗健康”背景下的互联网医院发展分析[J].经济师,2021,(11):266-267.

  [3]安奕全,李恩平,薛亚军.“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下的服务创新研究——基于画布模型的医疗众包平台商业模式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20,(12):35-38,159.

  [4]健康贵州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一体化建设助力健康贵州行动[J].健康中国观察,2021,(8):72-73.

  [5]王政,王萍,曹洋.新时代“互联网+医疗健康管理”互联网医院建设及发展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20,40(11):90-92.

  作者简介:孔德冉,硕士,副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信息项目管理、医疗卫生领域计算机技术应用、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孟祥杰,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信息。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