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轩 疏离外界的内生力量

  • 来源:智族GQ
  • 关键字:云南,状态,内生力量
  • 发布时间:2022-08-18 15:27

  前一段时间,黄轩给自己放了假。他自驾去了云南,远离城市、徒步旅行,希望重新找到接管生活和工作的规律,也借此获取更加松驰的状态。

  “是累了么?今年算是入行的第15个年头了。”

  “就是单纯的想要休息,不想让工作那么密集。” 黄轩说。

  回来之后,黄轩时常还会在脑中播放着旅行中的碎片记忆。云南变了,从前人潮涌动的景点、古城逐渐失了喧嚣,门庭若市的沿街店铺和客栈也开始寻求新的转机。但自然景观依旧存在,只是那种久未体验过的安静让他有些不太适应——是某种不真实的萧瑟。

  黄轩略一低头,凝眉微蹙,出神了一会儿,似乎又把自己丢回了云南的场景中,黑色的瞳孔中露出一层孤独感。这大概也是黄轩入行15年至今一成未变的特质:孤独、敏感。他在试着用自己的方式跳脱出娱乐名利场的隐形规则,以游离的方式自在穿梭。

  拍摄间隙,不经意对上黄轩的视线时,他会冲你颔首微笑。这种谦逊的状态,与他动人平稳的声线、专注的眼神一起相融而构成了某种印象:温润淡泊、内敛锋芒。

  入行15年

  15年来,黄轩对于戏约的把握一直有着强烈的自我标准。

  他的一杆秤上,大多留下的是群像缩影,或是某类特殊人群。他们都承担着时代背景之下,某种集体情绪,角色的人性交织着故事的悲欢离合。《欢迎光临》中的张光正,恰似这般走进了黄轩的内心。

  “人一生中,大部分是暗淡无光的,不能叫生活,只能叫生存。而那些配得上叫生活的,闪闪发光的瞬间,我们称之为奇迹。”—— 这是《欢迎光临》中张光正的一段台词,也充盈着黄轩自己在戏中的所有体悟。

  5 月中旬上线的这部电视剧算作黄轩入行以来的首部轻喜剧。在这部剧中,他饰演一个酒店门童。他在看小说时,就被张光正的小人物职业属性和轻喜剧的形式“击中”。诺大的城市中,高楼林立,但门童、空姐以及剧中人物的相聚让他体验到了曾消失许久的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与温存。

  回忆起拍摄之初的准备工作,黄轩原本低沉的语气多了些细密的沙哑。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将自己丢进去的一个过程。在酒店门口“假扮”门童的那些日子,黄轩开过无数的车门,说过记不清次数的“欢迎光临”,但没有一位客人正视过这样的他。在大多数人眼中,彼时的黄轩失去了姓名,埋藏在身份阶层之下,至多需要的不过是一句感谢,或是一个点头微笑的眼神。

  现在想来,黄轩感触颇多,“我也在反思,或许是我们太忽略身边这些日常服务人员了。他们其实也需要关注、正视,还有尊重。”一番话,黄轩说得异常诚恳。

  对于张光正,“温暖、善良、特别”三个关键词是黄轩留下的角色注解。“除此之外,不仅是张光正吧,我觉得每个人身上都有人性的闪光点。只是是否被发掘,或者是被别人看到。张光正想说的其实是,人的生命中都可能有奇迹的发生,我们需要更有勇气,更积极地去看待自己。每个人身上都是有光彩,有光辉的。”

  从业多年,进入和告别角色虽是一件职业化的事,但黄轩还是会丛生出各样的情绪。“那些场景就像一场梦一样过去了。当然它已经长在你的身体里,以记忆或梦境的形式存在,就像我们回忆起小时候的一段往事,或者是去年的某一段经历。”

  入行15年这个节点,对于每一个与角色共生的演员来说,似乎是职业生长期中的一座观察站。黄轩这样观察自己,他将表演形容为救赎,通过每个角色将他性格当中的某一面放大、延展,而他本人也在与角色的共生中成长,期待着翻生出的湿润叶芽。

  他会在某些时刻发出感慨。“一方面觉得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15年了。另一面是,真的非常感恩,感恩在这15年里所经历的一切,所拍摄的一切,还有很多给予过我帮助的人,给予过我影响的人。”

  创作者的自我表达

  关于创作,娄烨曾给了黄轩一道阳光。

  大学毕业那一年,他被选中参与《春风沉醉的夜晚》的拍摄。那是一条明快的人物故事线,角色阳光、单纯,与黄轩当时的身份十分契合。拍摄时,一场戏, 30分钟,黄轩自如发挥,娄烨便跟拍,楼上楼下地跑。 “你只要能创作,他就不会喊停。”

  黄轩内心的成就感特别强烈,那是一种同样作为创作者的幸福体验——他没有被既定的规则束缚住手脚,而是从导演那里获得了最大的自由度。“作为刚踏出校门的学生来说,是种极大的恩赐,和非常好的入门拍摄体验。”

  即便最后因为电影叙事的需要,黄轩饰演的人物角色戏份几乎被全部删减,与娄烨的合作,也还是成为他演员生涯中最关键的节点之一,并且对他今后的角色表达产生了方方面面的影响。

  对黄轩来说,表达的价值在于给他人带来力量,温暖的、正面的,或是批判性的,这些力量都是打动观众的钥匙。

  他习惯于“浸入式”的表达。从拿到角色开始,他就会去尽可能创造条件,体验与角色贴合的实际生活方式。他的身边会有很多与人物相同时代的影像与书籍,他尽可能地熟读剧本,从字里行间捋出对人物的想法,他的恶、他的善、他的嬉笑怒骂,他与周遭人事的关系是如何变化的。

  这些“功课”像是黄轩给自己缔造的另一个世界,待网织好,他即刻跳入其中。如果这个世界的基调是温暖的,他会感觉到喜悦,如果这个世界是压抑的,生活的苦自然也会穿过骨头抚摸他的心。

  “一个故事拍摄几个月,我就会陷入故事中的氛围和情绪基调中。”

  入行15年,黄轩已经体味到多重世界的五味杂陈,他从年轻时的被动,成长为画面与故事的主动创作者。

  近几年进组拍摄,他越来越频繁地主动与导演、编剧沟通,提出自己对剧本的理解和对人物的看法。在他看来,剧本是编剧的想象构思,到了实际拍摄现场,演员饰演其中的人物时,自然会生出一些自我感受与理解。也恰恰是这些感觉,能够帮助角色从纸面跳脱到现实,成为一个合理的“人”,与此同时,剧本也将蜕变成为更丰满的故事。

  我觉得是可以更好,所以我就主动去交流,交流一次后,你会觉得,真的能把问题解决得更好,于是你就想要第二次交流。久而久之,养成了习惯。”黄轩坦言,“解决问题”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拍摄现场,所有部门都在解决各自存在的问题,最终呈现出的团队创作的作品,演员也是其中的创作者。

  内容即创作者的一柄利剑。除了主动与大家沟通之外,黄轩也开始意识到无论是电影,或是电视剧,只是载体不同。最终决定胜败的,还是内容表达、人物表现以及角色塑造,“内容是土壤和基底,形式并不是那么重要”,这是黄轩的经验之谈。

  与不可抗拒和解

  去年夏天,黄轩从四川成都开车到家乡甘肃兰州探望亲戚,想回到儿时记忆中的工业区走走。

  那是一片由一个个家属院组成的工业区,每个院子里都存在着不同的人和人物关系,像是不同的小世界。左邻右舍熟络,孩子放课后,路过谁家正在做饭,都会得到玉米、包子等吃食。黄轩形容,在那里生活的每一天都是阳光明媚的,在记忆中甚至从未从天上掉下过一滴雨。几年前回到家乡时,黄轩会在院子里安静地坐一整个下午。

  可如今,那片区域被合围起来,楼宇悉数拆除。 “物是人非,原来的空间已经完全不复存在,那一切都团灭了。”他如今只能辨认出曾居住过的楼的大致方位。那个温暖工业区,将永远定格在回忆之中。

  黄轩的人生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可抗力。例如奖项、评分、标签。可在他的身上,已经几乎看不到对抗的姿态或是起伏的情绪。

  “每年的作品和大环境都不一样。我只能尽可能去认真对待每一个我接到的作品,体验、投入到每一个角色里,至于其他事,不可控,所以不执着。”

  他曾称自己是个不强求的人,也不爱停留在一种患得患失的状态中,让自己“扭曲”。

  在《完美关系》播出后,有不少质疑与负面评价。黄轩都欣然接受,再出发时,会重新调整选择作品的标准和诠释人物的方式。《山海情》迎来了斐然好评,黄轩则回味拍摄过程中自己体会到的,作品中的真挚与朴质。

  在影视剧播出时,黄轩会浏览短期内观众的评论,这是他快速了解观众如何看待作品、人物的方式。但更多时候,他所塑造的人物都能做到“心里有数”。

  “好的不好的(评价)我都要接受,拍完了,过去了,我们还需要面对新的作品,新的任务,把经验总结了,然后再以最平和的心态再出发。”

  自在光彩

  在喧嚣的名利场,有人一夜成名,也有人依旧在寻找生存的方式。黄轩则一直以低调的姿态游离着。

  “我要在这个圈子里生存,但不意味着妥协和迁就。我在不拍戏的时候,就觉得我在我自己的生活圈里。”黄轩有他的坚守,话里话外,也透露出他散发着的自信。

  2007 ~ 2010年算是一个转折点。当时,黄轩家里发生了一些变故,有亲人的离去,也有工作中的彷徨。面对这些,黄轩一点点在迷茫和彷徨的状态中找到了内心的定点。

  “是重建信念,和规划新路径的阶段。我觉得在那个当下,很多事情是被推着走的。”说完,他也承认,成为演员也带来了相应的代价。

  镜头前,黄轩表现得自信、平稳与专注,但他自己知道这并不完全真实,“其实我也有我的脾气,有很多的毛病,我就是一个正常人,一个普通人。”

  “我还是希望尽可能地做自己。”这大概也是许多演员的困惑之一: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的状态。

  “我会试着不要那么极端,毕竟只要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就会面临各式各样的问题,无论是工作上的问题,还是生活上的问题。试着找到一个出口,去维持平衡是我会选择的方式。”他将书法视为一种平衡繁乱错杂的方式。书法的习惯黄轩很早便养成,“毛笔尖摩擦在宣纸上的感觉,它把我的注意力,把我散乱的心一下子就缩在这个笔尖上,特别美妙。”

  自然而然地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把它们一件件放进自己的世界里后,黄轩形成了他自己的生活方式。

  面对外界的标签,除了接受,他似乎找不到更好的办法。“在意也没用,每个人可能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标签。因为人就是爱给别人贴标签的,要给一切事物贴标签,所有的东西我们都会建立一个概念,然后去贴一个标签,本性使然。对我而言,我还是做我自己,还是演好我的角色。”至于其他的东西,黄轩尽数交由观众。

  时间成就黄轩,也让他身上焕发出某种自在美的光彩。他历经沉淀、起落浮沉后的澄净与豁达开朗,在如今这个踌躇不决、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比以往更具力量。历久弥香,变迁之外,人们对本真与美的追求从未改变。黄轩也始终遵循着自己的内心力量,在时光的打磨中,他对于职业的热忱始终未变。

  “但热情其实也需要不断调整。不要让自己对表演成为一个生理记忆,或者是完成任务,我觉得要跟它保持一点距离,然后要有一种适当疏远的感觉。只有不断保持新鲜感,才会带出一些忐忑的紧张和陌生感,让人充满激情。”这是黄轩自己的一套方法论。

  至于自己的未来期待,黄轩一如既往地从容。 “我觉得一个人的状态,如果能焕发出光彩,包含健康、活力并且充满能量感地向善状态,那就完成了自我的期待。”

  可我们到底在追求什么呢?

  “大概是一种生命的存在感吧。只要人们持续发现,我们就会不断揭示美与生命的本质,”黄轩想了想又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可以是张光正,去寻找生命中的熠熠光彩。”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