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论下的城市规划设计
-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知识仓库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海绵城市,城市规划,设计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08-21 20:48
摘 要:现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城市居住环境要求越来越高,优化城市现代化建设,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为人们提供舒适、安全的城市环境,促进城市快速发展。在此背景下,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可解决城市中的内涝和水资源利用问题,避免城市受干旱、洪水等灾害的影响,降低城市经济损失。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设计,不同于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需要城市设计人员充分了解海绵城市理念的内涵,明确海绵城市的建设意义,提高城市建设水平。
引言
在我国新时期城市发展规划中,海绵城市理论是非常实用且很重要的理论,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依据。在城市规划中融入海绵城市理论,不仅能大幅度提高城市的抗洪能力,也能提高城市水资源平衡水平,优化城市生态环境。在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规划设计中,不仅要考虑城市道路交通、市容市貌等方面的因素,还要结合城市发展的实情开展规划设计,使海绵城市理念能够真正落到城市发展的实处,实现城市功能多样化,让城市更加适合经济发展和生活居住。因此,城市规划设计部门要充分研究海绵城市理论,并对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等因素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真正用好海绵城市理念。
1海绵城市的概念及建设原理
1.1概念
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型的城市雨洪管理概念,顾名思义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自然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及修复。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还需引入低维护及景观可持续性的理念,避免建设后期运营成本过高,这样将具有更好地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
1.2建设原理
(1)渗透的原理。渗透指的是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运用生态平衡的有关原则,来使得城市内部的自然水文特征,能够恢复到最为原始的状态。海绵城市建设还能够切实增强雨水的下渗的能力,所以也就缓解了雨水的积聚压力,与此同时还能够更加全面的减少雨水对下游水体造成的直接物污染。(2)滞留以及调蓄原理。滞留原理是通过城市雨水花园的构建,增强雨水的径流时间,使得雨水峰值的出现时间得以延缓以及避免,调蓄指的是不断扩大雨水的实际存储时间,科学实现对更多雨水的综合利用与调蓄。(3)净化、利用原理。净化表现为,运用生物性手段来直接减少雨水所造成的污染,维持水体的基本净水能力;利用原理表现为,通过建设更具良性循环的水文系统,确保所存储的雨水能够得到合理、有效地利用,这样能够直接缓解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水资源短缺等问题。(4)排放原理。集中表现为采用城市竖向排放为主以及人工机械为辅的排放方式,使得地面排水与地下管道排水系统与城市周边的天然河道,形成一种直接相连接的状态,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2海绵城市理论下的城市规划设计要点
2.1对城区功能科学地进行划分
在传统城市建设中,建筑企业和施工单位往往没有从城市的整体进行考虑,忽略了对城市功能区的规划建设,导致城市生态建设不完整。在做海绵城市的建设规划时,首先要科学、合理地划分好城市的各个功能区,要秉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规划设计中考虑到将来可能会有的拓展和改建建筑,为后续的进一步细节规划,预留规划和建设的空间。满足城市居住民众的日常生活需求是海绵城市的基本功能,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如何将城市建得更绿色化、生态化。我国有一些地方在城市化过程中,一些工业区大量的挤占了居民的生活空间和公共空间,给周边的居民带来一些不便,所以在海绵城市的规划中要尽量避免这种问题。在规划前期,就要仔细考虑好工业区、城市居民区、城市公共区、生态区等的划分,使城市的空间布局合理。同时,在建设的过程中要尽可能保留原有的生态系统,尽可能地在原来的生态系统上进行改造,尽量不去破坏城市原本的生态环境。一般而言,现今城区改造之前都会对规划的各类事项进行细致地评估,出具可行性报告。水文环境、地质环境、周围的河流湖泊生态环境、当地的雨水量、地形等都是要经过专业的测量,再结合数据和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规划方案,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2.2人工生态海绵体的建设
我国地域广袤,城市间地理差异明显,因此并不是所有城市都具有海绵体,有些地域甚至没有海绵体,严重影响海绵城市建设,因此需要建设人工生态海绵体来缓解这一问题。人工生态海绵体是通过人工技术提升城市排水储蓄水的能力,实现海绵城市建设。通过城市内绿地规划建设,减缓城市污染,进而改善城市水循环,打造生态循环自然体系。为保证城市健康发展,对传统小区和工业区进行全新规划,通过绿地分布改善,减轻水系统循环压力,实现绿色城市建设。如上海浦东新区临港口袋公园,在口袋公园内建造绿色屋顶、雨水花园等措施,实现口袋公园自我净化、储蓄的良好循环,真正实现小雨不湿鞋。
2.3绿地雨水的循环应用
城市绿地是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海绵体中雨水积蓄的主要来源之一。在海绵城市规划实施管理过程中,建议要从绿地系统入手,加强城市绿化景观工程建设,形成绿化景观与市政设施相协调的城市水循环环境。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城市市政设施建设情况及绿化分布情况,提出河道综合治理工程、绿地改造工程、景观海绵化工程,搭建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有效降低地表径流速度,加强地表对雨水的积蓄能力,这样既能够净化地表径流水,又能够获得目标降雨积蓄。工作人员还可以依托城市景观工程推动海绵设施建设,比如:以丰富植物群落初步降低地表径流速度;还可以利用地表空间吸纳雨水,打造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提升城市地表的雨水调蓄容积;之后借助绿地下方的雨水管渠汇集雨水资源,在旱季补给绿地植物,促进旱季时期的地表地下水循环速度。
2.4加强城市道路的建设
要想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实施管理,工作人员要加强城市道路建设力度,开展道路海绵化工程建设。建议要充分利用城市各级道路,发掘其水资源储蓄与调节的功能。在海绵城市实施管理中,可以根据城市道路建设规划、道路建设工程,增加设置绿化隔离带,设置排水设置,在人行道上安装具备蓄水能力的铺面材料等,提升城市道路的水资源吸收能力。在道路两侧可以设置宽度较大的绿化带,形成下沉式消纳径流。此外,还可以在道路上铺设透水砖,选择具有一定透水性能的建设材料;在行车道路上设置雨水口及较大管径的排水管道,从而吸收超大雨量,将自然降雨作为城市储备水资源,凸显海绵城市优势。
结语
城市生态不仅涉及居民的生活环境,更影响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规划设计,要充分考虑城市自然、气候和地质环境,从地表径流、降水和城市建设、渗水、涵养水源等方面开展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维护城市生态健康,不仅能够改善城市生产环境、城市居民生活环境,还能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率,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权坤.海绵城市规划在绿色生态城区中的应用初探[J ] .建知识2020(1):38.
[2]何卫华,车伍等.城市绿色道路及雨洪控制利用策略研究 [J].给水排水,2021,38(9):42-47.
[3]杨静.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探讨[ J ] .建材与装饰,2021(5):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