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夜游正红火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博物馆,夜游,试营业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09-12 11:45
博物馆开放夜场,不是简单延长几个小时开放时间而已,而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7月15日晚11时半,浙江自然博物院·24小时博物馆试营业开放的第37天,博物馆迷赵虹刚结束“奇妙的博物馆之夜”。
在过去的几个小时里,她在这300平方米的一方天地中,用AR装置扫描鱼的模型,在幕布上欣赏鱼儿游动的身姿;或者手持一份24小时博物馆限定雪糕,在元宇宙剧场细细观看线上展览。
今年夏天,全国各地一些博物馆纷纷试行夜间开放、延时开放。武昌红楼辛亥革命博物馆首次开放夜游,不少市民身穿民国服饰,探寻“首义枪声”;在洛阳的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人们通过闯关形式,进行猜灯谜、探宝、发电报等沉浸式体验……
经典电影《博物馆奇妙夜》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当夜幕降临,纽约自然博物馆中的藏品纷纷活过来,带领男女主人公畅游历史。博物馆夜游模式的开启,不禁让人浮想联翩:夜晚的博物馆究竟有什么样的魔力?
深受欢迎
“下午4点就停止入场了,而汉口江滩游玩高峰基本都在晚上6点以后。”武汉市民康先生常到汉口江滩欣赏长江夜景,不过每次到江滩时,粤汉码头旁的横渡长江博物馆都已闭馆,他始终没有机会入内参观。2022年6月下旬,他在武汉城市留言板上建言,希望横渡长江博物馆能在夜间开放,为夜游江滩增添文化气息。
7月6日,武汉市江滩办就响应了市民建议,宣布从7月8日至8月31日逢周五、周六,横渡长江博物馆开放时间调整为12∶30至20∶30。开放夜游当晚,该馆总客流量达316人次。其中,在16∶30(原闭馆时间)后的客流量为146人次,当天总客流量比以往增加了1倍多。
“博物馆的晚上是非常特别的,因为它有着不同于白天的安静和视觉上的感受。这种特别的体验对于公众来说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陈履生在《博物馆之美》一书中写道。
无独有偶,6月初才开馆的浙江自然博物院·24小时博物馆也同样火热。
“以前我们常接到游客打来的电话,说白天忙着逛西湖、赏美景,到了晚上想带着孩子参观博物馆。但大部分博物馆都是‘朝九晚五’开放,很难满足大家对于文化生活升级的需求。”浙江自然博物院院长严洪明回忆,他早在2014年就有了开设“夜间博物馆”的想法,正巧近期博物馆收回了一处面积合适的沿街门面房,适合打造成单独的文化新空间,便开始了24小时博物馆的筹建工作。
试运营首日,浙江自然博物院·24小时博物馆就在15时至24时的9个小时内接待了700多名游客。一位市民在观展后留言:“24小时博物馆开放后,我们又多了一个参观游览之地,不仅可以消暑纳凉,还能学习到很多有趣的自然知识。”
“博物馆是一个重要的精神生活场所,人们在其中有获得知识的满足感。”文化行者、博物馆专家檀怀宇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8月6日,北京自然博物馆今年的“博物馆之夜”刚刚落下帷幕,在为期五天的夜游活动中,19时至21时,每晚由业界专家、明星志愿者和小讲解员组成的讲解团队,分散在不同展厅,为观众带来展厅讲解。多个展厅还分别开展“画出恐龙腰带骨”“制作触角发卡” “制作贝壳项链”“DIY蝴蝶模型”等教育活动。活动期间,博物馆的博物夜谈活动还推出“这里是北京”专题,连续5天邀请自然博物研究学者,分享北京本土的自然话题。
“通过在夏夜增加走进博物馆的环节,我们希望引导公众感受博物馆魅力;同时延长博物馆的开放时间,增加提供公众服务的覆盖面。”北京自然博物馆科普教师、副研究馆员王珊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文博领域专家段勇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博物馆开放夜场,能够扩大博物馆接待容量,有利于亲子家庭参观;丰富了博物馆体验,更好地满足游客文化需求;此外,也有利于发展夜间经济。
夜间开放已经成为诸多博物馆的“流量密码”。
据悉,浙江自然博物院·24小时博物馆试营业一个多月以来,前来体验的观众已超过2万人次,进入暑期后,人数更是持续攀升。此外,广东、四川、贵州、河南等多地的博物馆也通过夜游收获了人气。
越来越多的人们在夜间走进博物馆,是近年来博物馆热引爆文博游的一个缩影。国家文物局发布的数据显示,虽受疫情影响,2021年全国博物馆仍接待观众7.79亿人次,参观博物馆成为很多人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选择。
由来已久
溯源“博物院夜游”,1881年英国古生物学家理查德·欧文就曾力推将自然历史类展品从大英博物馆中分出,单独建馆。他致力于将博物馆向普通公众开放,甚至鼓励工人利用晚间来博物馆参观。
1997年,德国柏林市政府率先在柏林国家博物馆等13家博物馆发起夜游活动,并配有专线交通巴士,从下午3时运行至凌晨5时,为参观者往返各大博物馆提供便捷的交通保障。2005年起,该活动被提升为“欧洲博物馆之夜”。
如今,特定时间段的“欧洲博物馆之夜”已成为欧洲100多个城市重要的文化品牌项目。
自2017年9月开始,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推出了一款为7岁至12岁儿童定制的博物馆过夜项目。从博物馆平常的闭馆时间开始,到午夜12时为止,孩子们打着手电筒展开一场探险活动。在一位科学家的带领下,他们借着微弱的灯光,找到藏在黑暗中的霸王龙骨架,借此更深入地了解博物馆内的不同展品。此后,孩子们还可与霸王龙骨架相伴入眠。
在中国,“博物馆奇妙夜”早在1960年的上海自然博物馆就有迹可循。《回忆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初创——陈赛英女士访谈录》一书中便谈到:“为了满足观众要求,我们延长了开放时间,讲解员每天早晨8点半上班打扫陈列厅,9点开馆,晚上9点闭馆,节假日不休馆。”
随着时间推移,更多中国本土博物馆也开始加入到“博物馆奇妙夜”的行列中。
2017年,黑龙江省博物馆举行“奇妙夜科普活动”,在夜间面向公众开放“首秀”;
2019年,故宫博物院开启“紫禁城上元之夜”,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在古城墙上闪耀展示,众人的热情甚至一度让购票网站瘫痪;同年4月,甘肃敦煌研究院开放举办“夜游莫高窟”活动;7月起,上海14家博物馆试点周五晚上延长开放;8月广州包括广州博物馆、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在内的8家展馆开放夜场……
2022年7月12日,北京市文旅局发出通知,北京地区博物馆将开展延时开放等活动,点亮暑期“夜京城”。各博物馆还将根据馆内条件,适时延长开放时间、开展晚间夜场文化活动,或依托已经计划开展的活动,适当安排晚场接待等。
通知发出后,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等纷纷推出自身独具特色的夜游活动。
近年来,各地一些博物馆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前后、寒暑假等特殊节点先行先试、示范引领,让夜游活动逐渐走到聚光灯下。未来,或有众多博物馆加速入场。
全新挑战
开放夜游让更多人了解了博物馆,扩大了影响力,但同样也面临着很多挑战。
一方面,夜游活动对照明条件的要求较高,同时也给文物保护带来了电气隐患。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原总工程师李卫曾提到,古建筑上安装的灯具一般较大,这不仅仅有火灾隐患,还增加了文物建筑的承载;很多灯具都附加在文物建筑的檐口等位置,会引起瓦屋面的漏水;灯光对文物建筑上的彩绘也有影响。
文物保护工作责任重大,对博物馆开展夜游活动提出更高的要求。
国家文物局曾于2019年底印发了《文物建筑开放导则》(下称《导则》),明确支持文物古建对外开放,可根据文物建筑特点和开放需要,采取日游和夜间游览等分时段开放方式,提升游客观光体验。
同时,《导则》中也强调,保存状况脆弱、敏感度较高的文物建筑,应根据日承载量采取限流措施,可推行参观游览预约制。
另一方面,夜游活动需要保障游客的安全和参观体验。
“每年我们活动开设前,都会预先进行各种应急演练,安全是第一位的。无论是突发事件还是其他方面,我们都有相关措施。”王珊说,北京自然博物院科普部一共30个人,在博物馆开放夜游期间需全员出动,对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精力储备提出更高挑战。
北京博物馆学会理事长刘超英认为,博物馆开放夜场,不是简单延长几个小时开放时间而已,而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因为大部分博物馆场馆设计、人员构成、经费额度、设备设施等,都没有考虑到夜间开放的需求。如果突然要开夜场,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很可能短期达不到预期效果。
7月初,浙江自然博物院就曾向社会公开招聘科教编外人员,主要负责“面向不同人群策划、组织和实施各类科普教育活动”等方面,按实际工作需求排班,轮流上晚班,以弥补工作人员的短缺。
刘超英提醒,“小型馆本身经费就不多,大型馆单次夜场新增的投入又很大,都不太容易”。有些中小型博物馆本身客流量不高,贸然开夜场可能会门可罗雀、浪费资源。
此外,博物馆夜游并不是一场“独角戏”。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复旦大学博物馆馆长郑奕向《瞭望东方周刊》表示:“当博物馆延时开放,相关的公共文化服务配套得跟上,比如场馆有无餐厅,是否一并开放,周边是否有配套的公共交通。”
出圈之路
夜游项目如何做到既叫好又叫座,为博物馆带来更多美誉度和流量,成为众多博物馆思考的问题。业内人士认为,政策支持、经费保障、活动创意、品牌意识、社群运营等,都是促进博物馆夜游更好发展的重要因素。
“展览、活动的质量高低,决定了博物馆夜游活动的吸引力,夜游活动并不是到晚上把博物馆门打开就行。”王珊认为。
2021年国庆黄金周,上海玻璃博物馆打出“24小时不打烊”的口号,并且推出了包括“沉浸式夜游博物馆”“和最爱的人夜宿博物馆”在内的不少限定活动。
其中,“和最爱的人夜宿博物馆”给了人们尤其是亲子家庭难得的奇妙体验。馆方提供帐篷,观众可选择在室内或室外搭帐篷过夜,博物馆还开辟了户外电影大剧场,游客可在睡前看个电影。“无论是过夜还是不过夜,博物馆开展夜场活动都需配备好人、财、物资源,不仅要提供安全、可靠的体验,更要提供独一无二的体验。”郑奕说。
郑奕还提到,夜游活动“可以和博物馆的临时展览尤其是特别展览更好地结合”。以上海博物馆为例,“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于7月30日开展,作为上海博物馆“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的首个特展,自开幕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8月9日至10月23日,上海博物馆将开放部分夜场,这也是建馆70周年“感恩计划”的一部分。
在我国,中小型博物馆数量众多。它们如何凭借“博物馆之夜”破圈?
“中小博物馆尤其是非旅游城市的中小博物馆,应该扎根所在城市和社区。”段勇建议,可从历史、地域、族群以及相关场馆、藏品、人物等角度梳理、挖掘亮点,特别注重发挥情感价值,重点做老年人和未成年人工作,逐步培育固定粉丝群体,同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拓展影响,更好地发挥博物馆作用。
王珊认为,博物馆夜游的趋势,就是让大家“打破”玻璃窗,对展品能有近距离的互动,从而被交相辉映的历史文化更深地浸润。
“人们在思想上需要多去更新迭代,主动去拥抱博物馆,亲近博物馆,使自己成为一个‘博物馆的使用者’。”檀怀宇说。
(实习生蔡心怡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