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恐”:再想想,你真的要躺平吗
- 来源:恋爱婚姻家庭·下半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社恐”,躺平,社交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09-12 13:32
有人说,社交工具不断升级,年轻人却在“社交降级”。
脱口秀大会上,北大硕士生鸟鸟调侃起自己的“社恐”毫不含糊:“即便现在我被一只老虎咬了,都很难立刻喊人来救,因为如果没有人救,我只是可能会死,可是一旦有人救,我还得跟他打招呼;这时候,如果武松从我面前走过,我都会想,我应该叫他武老师,还是叫他松哥,如果叫武老师就太疏远,但是叫松哥又太亲切了……”
初听确实好笑,但这略显夸张的段子背后却道出了“社恐人”对于社交的恐惧,引起了很多年轻人的共鸣。细想想,生活中这样的人并非个例。坐高铁时,有人只买过道的座位,只是因为当他需要上厕所时,不用对旁边的人说一声“麻烦让一让”;而独自去郊外远足的朋友,为了不和半路遇到的人结伴而行,一路上不断假装系鞋带,始终在盘算如何才能各走各的路……
明明都是正常的社交,但在他们的眼里却成了不得不面对的难题。《中国青年报》曾面向全国大学生开展了一项问卷调查,共收到来自255所高校的4854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0.22%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存在轻微“社恐”,6.90%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有比较严重的“社恐”;0.64%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有严重的“社恐”……为啥“社恐”成了流行病?
在医学上,社交恐惧症被定义为一种临床疾病。真正的“社恐”患者在发病时,会出现心悸、恶心等痛苦心理反应,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有时甚至需要药物治疗。而当下许多人自称的“社恐”根本没有达到疾病的程度,只是一种对社交的回避、抗拒,并不是真的“社恐”。华东政法大学杜素娟教授认为:年轻人动不动就给自己贴“社恐”标签,是一种防御措施,就像“躺平”对“卷”的防御。
年轻人在“社恐”的标签下自嗨,让很多年长者不能理解,好端端的怎么就“社恐”了?网上的分析五花八门,有一种观点获得了高赞:一些不好拒绝又让人心累的社交行为和在社交中表现不佳的沮丧,是“社恐”产生的主要原因。同时,网络的便捷、社交媒体的多样,让相较于过去只能面对面交流的情况不复存在。环境的变化让年轻人找到了回避社交麻烦的“避风港”。
在屏幕背后,紧张的情绪、尴尬的表情等等都可以隐藏起来。但这种规避带来的舒适只是表面的、一时的,作为社会人,必然要和他人发生连接,也必然会出现需要在现实生活中解决的问题,以为给自己贴上“社恐”的标签就可以避免与人交流,实际是不现实的。
人们或多或少都有过恐惧社交或回避社交的经历,所以自称“社恐”的你并不另类。生活中,多给自己一些积极、正面的心理暗示;多出去走动,不要总待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也不要太在意自己做得对不对、好不好,很多“社恐”的产生,都是过度在意别人的看法,但其实没人那么在意你。就像本期策划里一个“社恐”的年轻人所说:“社恐”很大程度上是自己设定的障碍,不“社恐”,才有更多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