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颐和园

  • 来源:摄影世界
  • 关键字:创新,光影,勤奋
  • 发布时间:2022-09-12 15:57

  从我家步行至颐和园新建宫门仅需要4 分钟。在退休5 年后的2015 年,我买了单反相机,并开始专注拍摄颐和园。虽然我曾在颐和园工作了20 多年,但真正了解和熟悉颐和园还是在我开始拍摄颐和园之后。几年来,为了拍摄颐和园,我走遍这里的每一个角落,拍了60 多万张照片。我在拍摄中摸索,从不会到入门,从陌生到挚爱,渐渐摸索出自己的摄影理念:创新、光影、勤奋。

  摄影的门类很多,能拍的主题也很多,但人的精力有限,专注拍好一个题材,不为其他所诱惑才能拍出好的作品。在一个地方扎下根,才能知道什么时间拍什么景致;什么天象应该在什么机位拍;在拍摄时,如何搭上古建地标,用什么当前景。唯有做到熟知环境,才能在风云变幻中做到不慌乱;唯有不断地探索,顺天意而为,才能捕捉到颐和园四季交替、晨昏变化的精彩瞬间。

  有一次,我像每天一样,在颐和园开门前就等在大门口准备入园。入园后,我看到天空中有状似飞碟的云,便马上意识到这是难得一见的景观,我的第一反应便是赶往佛香阁拍摄。佛香阁是颐和园最重要的标志,祥云只有伴随着佛香阁才更有意义,于是我迅速地向佛香阁移动,拍摄到了朝霞下带有暖色色温的飞碟云和佛香阁的美丽画面—《祥云罩阁》。等我拍摄完从佛香阁离开时,看到很多摄影爱好者正往佛香阁赶来,但那时的飞碟云已经没有了朝霞的照耀,变成了白色。

  我曾看到过这样一段话:“底气来自内在!万物不为你所有,但要万物皆为你所用。不相为谋,你照样能心平气和,你依旧可以风生水起。”专注拍摄一个地方,拍好拍精,乃至拍到极致,这就是熟能生巧,巧能生妙。

  对于摄影人来说,想拍到一个好场景并不容易,常常是 “十网九空”,我也曾多次因为拍摄而摔跤,帽子、手套、围巾被大风刮进昆明湖里是常事,三脚架就弄丢了3 个,但这些从未影响我对拍摄颐和园的热爱。《火树银花》是我最满意的一张颐和园闪电作品。因为很难判断闪电将在哪里出现,在拍摄颐和园的这几年中,始终没有拍出很好的闪电照片。我心中对此一直念念不忘,所以每次雷雨天就一定要进园等候、拍摄。终于有一天,我在文昌阁前穿着雨衣、打着伞等待了许久,其间还要不断地擦拭镜头,恰恰一道闪电落在文昌阁上空,闪电的形状非常漂亮,我捕捉到了这一完美的画面。这是我的幸运,也是上天对我辛苦付出的回报,经历了多次的失败才拍摄到这样一张令自己心仪的作品。

  熟悉的题材如何拍出新的视角,是令人苦恼的问题。复制、重复是摄影的最大敌人,是无效摄影。摄影是彰显个性的表达,唯有创新才是摄影人不枯竭的源泉。被人熟知的颐和园,每天有无数的摄影爱好者拍摄,但拍出新意却很难。从开始拍摄颐和园,在我的潜意识里就有一种要和别人拍得不一样的想法,久而久之,拍摄不一样的颐和园成为我追崇的目标。每次拍摄都会调动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捕捉能力,在这种理念下,拍出了一张又一张不一样的颐和园。

  多年的颐和园拍摄经历让我感悟到:在别人摄影的路上,永远看不到自己的风景。正如影友们对我作品的评价:张晓莲的照片会让人耳目一新,每一幅都会停下来多看几眼,会想,这是哪里?我怎么去颐和园那么多次就没看到过?那小鸟怎么就停在那么合适的地方?那些花鸟鱼虫、风雨雷电、彩虹,都成为张晓莲镜头中的模特。

  那些光线、构图、经典元素汇聚到了一起,大多数是无法复制的决定性瞬间,每幅画面不仅不可多得,又带着历史与时光的痕迹。

  从2017 年开始,我在微信公众号“晓莲说”上分享个人摄影作品,陆续发布颐和园相关专辑180 多篇。公众号的图文编辑整理过程让我很有收获。从杂乱无章到排列有序;从色彩杂乱到色调一致;从东一张西一张到专题系列;从平淡无奇到开篇结尾的精彩。做照片集让我受益匪浅,既可以总结提高还可以作为照片的目录,既可以自己分析还可以分享给大家。在做照片集的过程中,我明白了通过网络平台让自己的作品得到更好的传播也是一门学问。

  是“晓莲说”让一些媒体关注到了我,并让我认识了许多影友。为了做好每篇文章,反复修改是常事,往往一篇图文要做3 天,这些年不知熬了多少个夜晚。有位朋友这样写道:“晓莲说”总是充满新意,给人以惊喜,每集与众不同,与往不同。

  借用颐和园园长杨华为我的画册《看见不一样的颐和园》所作序中的一段话作为结束:“如果说她的作品是一枚勋章,我愿以此表达对她发现美、记录美、赞颂美的敬意;如果说她的作品是一首赞歌,我愿以此赞颂她守护历史文脉、传承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坚持!”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