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大国粮仓的根基
- 来源:中国报道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夯实,粮仓,根基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10-09 16:42
粮稳天下安。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夏粮总产量为2948亿斤,同比增长1%,夏粮喜获丰收。与此同时,上半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1%,农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亮丽底色。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把粮食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首次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纳入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提出要落实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要求,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提升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和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推进经营服务创新和农业机具创制创新,牢牢掌握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
面对世纪疫情、地区冲突、极端天气等因素对全球粮食生产带来的不确定性影响,我们要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区域布局和产品结构等,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稳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藏粮于地,守好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命根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高标准农田、农田水利、农业机械化等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并加快推广使用,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全面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阶段性任务”,并提出于2022年建设高标准农田1亿亩,累计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亿亩的目标。
“‘藏粮于地’是我国对确保粮食安全提出的新战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陈世宝在接受《中国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经济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耕地数量持续减少,部分地区耕地“非农化”“非粮化”趋势严重。另外,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给环境带来的负面效应叠加多年持续集约化的粮食生产,导致我国耕地质量持续下降。
目前,我国耕地肥力质量平均等级为4.76(耕地质量等级由高到低依次划分为一至十等),中低产田等级比例占约70%;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酸化、盐渍化、土壤板结、面源污染等土壤退化问题严重,生态系统退化趋势严峻,对我国粮食安全(数量和质量安全)构成巨大威胁。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根本在耕地,‘藏粮于地’的本质就是要科学合理利用耕地资源,保证我国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陈世宝说,“落实‘藏粮于地’,就是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牢牢坚守‘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的底线思维,同时科学合理利用耕地资源,加强对耕地保护和耕地质量的建设。”
长期以来,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国采取了高强度、超负荷的集约化土地利用方式,以此提高粮食产量,其代价是耕地质量的持续下降,因此,保障粮食安全和保持耕地质量之间存在着矛盾。
“‘藏粮于地’是将粮食安全建立在提高土地生产潜力上。在粮食供给充足时,通过轮作、间作、休耕等方式,发展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修复被污染耕地,提高耕地质量,实现养地增肥的效果;在粮食短缺时,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恢复粮食生产。”陈世宝分析说,“由于耕地质量得到补肥提升,粮食产量和品质将得到大力提升,粮食安全得到保障,粮食安全和耕地质量由矛盾关系转变为相互增益关系。”
目前,围绕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在强化健康土壤培育、农田污染修复、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秸秆高质高效还田培肥、耕地质量监测评价、退化土壤改良等关键技术,我国已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累计建成9亿亩高标准农田,平均每亩粮食产能增加10%—20%。其中,2021年新建成高标准农田1.05亿亩,同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2825万亩,实施黑土地保护利用1亿多亩,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7200万亩,夯实了粮食安全基础。
实现“藏粮于地”战略,还需从哪些方面下功夫?陈世宝指出,一要加强耕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要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限的耕地资源,发挥科技在防治耕地土壤退化和耕地质量提升中的支撑作用,使耕地土壤退化(污染、酸化、盐渍化、贫瘠化等)趋势得到有效遏制;二要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规范耕地占补平衡;三要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施国家黑土地等保护工程;四要查清和保护可供开垦的后备耕地资源,如盐碱土资源等,以提高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藏粮于技,粮食产能提升的硬核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种业、农机农艺、农业技术集成推广等领域全面部署,加快推进藏粮于技。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新时期粮食安全战略,即“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提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作为实现粮食安全战略的手段;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耕地就那么多,稳产增产根本出路在科技”。
“科技支撑就是‘藏粮于技’,全面理解‘藏粮于技’,既包括生物技术,如品种技术,又包括机械技术,二者互相促进,缺一不可。”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孔祥智在接受《中国报道》记者采访时说。
观察近年来粮情农情可以发现,科技支撑是粮食产能提升的硬核力量。确保稳产增产,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是必由之路。而农业科技已成为粮食生产降本增效和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的主要驱动力。
当前,我国已组建了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成了4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00个农业科学观测试验站;聚焦水稻、玉米、小麦等主要农作物品种,跨部门、跨区域、跨学科集合全国相关单位和专家开展良种联合攻关,取得了节水抗旱小麦、超级稻、适宜籽粒机收玉米等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自主优质品种应用水平不断提升,当前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农作物自主品种占95%以上,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45%;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
实现“藏粮于技”战略,还需要从哪些方面下功夫?孔祥智指出,一是品种技术更新换代,要努力研发出产量更高、质量更好的粮食作物品种;二是采用新的机械技术,减少收获过程中的损失,也可以通过深耕等办法提高产量;三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即培育掌握、使用新技术的人;四是加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把新技术推广给使用的人。
解决好农业的“芯片”问题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而要害是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直接关系产业安全和粮食安全。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种业科技体制改革,搭建种业科技创新平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加快选育一批高产优质多抗的新品种。
在孔祥智看来,这些年我国的品种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全国已建成海南、甘肃、四川三大国家级育种制种基地和152个制种基地县,种业专业化生产格局基本形成,保障了70%以上农作物用种需求;240家核心育种场和9500多家扩繁基地能够保障全国3/4的畜禽用种需求;934家水产原良种场及育种中心提供了40%的水产苗种。目前,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畜禽和水产的核心种源自给率分别超过75%和85%,良种对粮食增产、畜牧业发展的贡献率分别达到45%和40%。
据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介绍,我国在农业转基因领域已经建立了一套自主研发体系和生物安全保障体系,获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备产业化应用前景的抗虫耐除草剂玉米和耐除草剂大豆等新品系。
“在看到我国种业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同时,不能忽视我国目前是种业大国而非种业强国的现状。”孔祥智告诉《中国报道》记者,目前,我国种业发展还存在着种质资源利用程度不足、科研要素配置不合理、种业市场竞争力不强、种业基地建设企业参与不足、种业侵权现象严重等一系列问题。”
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种业振兴行动方案》,明确提出了推进种业振兴的“五大行动”,即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行动、种业创新攻关行动、种业企业扶优行动、种业基地提升行动、种业市场净化行动,提出“一年开好头,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十年取突破,逐步实现种业科技的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的规划。
“当前我国正处于种业振兴的关键阶段,未来应以‘五大行动’推进种业振兴更需要找准目标,结合存在的种种问题精准施策。”孔祥智认为,要进一步促进种质资源共享利用,优化科研要素配置,聚焦种业企业竞争力提升,推动种业企业参与种业基地建设,完善种业产权保护制度体系。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离不开农业现代化。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路径。
在全国人大代表王秋玲看来,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根据供需变化和区域比较优势,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区域布局和产品结构。要稳步优化种植结构,建好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加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不断推进优质粮食工程,优质耕地优先种粮,发展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
王秋玲表示,要注重继续用好惠农政策工具,灵活调整补贴力度,通过适当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稳定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和稻谷补贴政策,调动农户调结构和复合种植的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收益有保障。
“保供给既要保数量,也要保多样、保质量。”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部长唐仁健在署名文章中指出,保多样就是满足消费者对丰富多样农产品的需求,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区域布局和产品结构,统筹抓好棉油糖、肉蛋奶、果菜鱼等重要农副产品生产,提高供给体系的适配性。保质量就是强化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升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近些年中央储备规模稳中有增、结构和布局不断优化,口粮储备长期保持在70%以上,在“稳市、备荒、恤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4亿多中国人,只有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稳住农业基本盘,为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提供有力支撑,才更有足够底气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