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积极推动维护世界粮食安全
- 来源:中国报道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粮食,安全,中国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10-09 16:46
粮食安全关系人类永续发展和前途命运,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础。中国一直致力于推动粮食领域国际合作,携手各国提升可持续农业生产能力,增强粮食系统韧性,保障粮食供应链畅通,共同维护全球粮食安全。
中国是联合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粮食安全领域的可靠合作伙伴。中国同发展中国家建立农业合作区,已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农业科技交流,向广大发展中国家推广农业技术1000多项,带动项目区农作物平均增产30%—60%。今年以来,中国已向有需要的发展中国家提供1.5万多吨紧急人道主义粮食援助,并将继续为促进世界粮食安全作出新的努力。
积极促进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
2021年,中国提出全球发展倡议,把粮食安全作为八大重点合作领域之一,为国际发展合作注入新动力。中国在全球农业主要合作区积极开展的多项实际行动证明,中国是联合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粮食安全领域的可靠合作伙伴,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积极力量,是促进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
从饮茶、喝咖啡到做面包、烤饼干,埃塞俄比亚人的生活中离不开糖。由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下属中工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承建,位于埃塞俄比亚阿姆哈拉州扎韦镇的贝雷斯1号糖厂项目,曾被埃塞俄比亚总理阿比称为“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2019年4月,应埃塞俄比亚糖业公司委托,中工国际开始续建糖厂项目。短短两年就使糖厂顺利投产。贝雷斯1号糖厂项目投产后,在满负荷生产状态下,每日可产精糖1200吨,极大地提升了埃塞俄比亚产糖能力,为埃塞俄比亚节省了进口糖需要的大量外汇,这些资金被用以进口食用油、小麦等其他急缺的粮食作物及产品,项目为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糖厂还为当地带来近5000个就业岗位。项目还配有发电机组,在保证产能的同时,还可对外输电,缓解当地旱季的供电压力。
在东南亚的柬埔寨,土地肥沃,阳光及雨量充足,适宜发展香蕉种植产业。组培苗是种植香蕉的关键,受多方面原因所限,柬埔寨本土香蕉种植企业严重缺乏培育组培苗的技术和能力。为了加强当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2017年,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海南省农业厅与柬埔寨皇家农业大学三方签订协议,由中方向柬方援助香蕉组培苗中心的技术设备和耗材,同时派出专家负责中心运营。2018年10月,柬埔寨皇家农业大学香蕉组培苗中心正式投入运营,成为当地香蕉产业的“种业基地”和“供苗大户”,累计向香蕉种植企业供应超过100万株组培苗。该中心更成为柬埔寨农业尤其是香蕉种植业的培训基地。柬埔寨皇家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吉洪表示,柬中农业合作实实在在地给柬埔寨农业从业者带来了福祉和希望。
2020年12月18日,中国和拉美多所农业科技院校组建的“中国—拉丁美洲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正式成立。这是由华南农业大学倡议并牵头组建,包含中国和拉美15国63所涉农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加入的非政府、非营利的开放性、国际化的多边合作平台。2022年6月15日,华南农业大学进一步和墨西哥查平戈自治大学、巴西马托格罗索联邦大学签约共建中拉“中文+农业科教发展中心”。
华南农业大学校长刘雅红向《中国报道》记者介绍说,联盟主要聚焦优质新品种选育、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绿色农业、动植物疫病防控、农机装备、粮食减损、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农村环境治理等领域开展精准创新合作,通过搭建合作平台、创新合作机制、加强资源共享,促进中国与拉美国家农业教育科技领域的互惠互利、融通发展。“我国与拉美国家虽然地理相距遥远,但同为世界农耕文明的发源地,地理气候条件相似,无论是应对疫情挑战,还是保证粮食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愿景相融相通,应携手一起向未来,推进农业合作迈向更高水平。”她说。
增强全球粮食产业链韧性
在气候、生态等外部因素的叠加影响下,国际粮食供应链的复杂性、脆弱性、不确定性及波动性明显增加,全球农粮产业链的稳定与韧性接受着严峻考验。作为农业“走出去”的中坚力量,中国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产业优势,积极与国际各方开展农业和食品合作,增强全球粮食产业链韧性,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带一路”沿线向来是世界上稻谷和小麦等粮食的主产地,农业资源丰富,不过,由于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设施缺乏、投资不足等问题突出,沿线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受到明显限制。
印度尼西亚土地肥沃、气候适宜发展农业生产,西加里曼丹省是印尼主要的农作物产区之一。一直以来,由于当地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较低,每公顷水稻一年只收获一季,年产量仅有1.8吨左右,农民收入微薄。2014年,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下属先正达集团的农艺师团队开始指导当地农民提升耕作技术,水稻变成了一年三熟,产量也大大提升,水稻的年产量每公顷约为7至8吨,甚至达到9吨左右。先正达集团还通过电商团队为当地水稻打开销路,组织农民结成互助团体,为这些农民提供农业技术培训和金融服务支持。
多年来,中国和印尼两国在杂交水稻种植、经济作物开发、农业技术交流等多个领域积极互动。先正达集团通过科技创新为农民赋能,在印尼爪哇岛、巴厘岛、苏拉威西岛、苏门答腊岛等主要岛屿都有固定的农艺师团队,当地农艺师在接受培训后定期免费为农民提供专业技术指导,内容包括选种、灌溉、施肥等。先正达集团还在当地推广优良种子品种,提供植物保护方案,为农民提供农业保险等。育种团队根据印尼本地土壤和气候条件培育出了优良杂交玉米种子,有效地帮助农民解决了病虫害问题。
作为中国农粮行业领军企业之一的中粮集团同样积极不断拓展国际农粮合作之路,成为构建全球农粮产业链的深度参与者。在泰国,每年的12月份到次年4月份是木薯收获季,当地农户收获的鲜木薯以前只能卖给周边的小淀粉厂,但小淀粉厂经常停工,导致成熟的木薯只能长时间放在地里,对当地农户增收和农业发展非常不利。中粮集团旗下的中粮生化泰国公司通过积极研发,成功突破了采用鲜木薯发酵的生产工艺,由此改变了当地农户“卖薯难”的问题:农户可在收获季节即时向中粮出售鲜木薯,并在次日就能收到卖粮款。这一创新,既降低了公司的高价干薯采购量和干薯仓储成本,更有效推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还带动了当地300余人就业。
在柬埔寨,中粮集团深入开展农粮贸易,并为其提供农业科技指导,帮助当地实现了稻谷总产、单产的大幅提高和加工产能的大幅增加,自2014年以来将柬埔寨作为重要的大米进口地,进口大米量占柬埔寨大米出口总量的约40%,并大大提高了当地的稻谷总产、单产和加工产能,带动了当地烘干、仓储、物流设施系统的建设。在地处中亚的塔吉克斯坦,针对当地对面粉需求量大但大量依赖进口的现象,中粮集团旗下中粮工科积极承建了塔吉克斯坦杜尚别400T/D小麦加工成套机电项目,使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地区结束了面粉完全依靠进口的局面。
中国在深入推进南南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粮食安全发展道路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国际粮食合作新模式。中粮集团有限公司的海外平台中粮国际有限公司与南非农场就携手创新开启了新型产销合作模式。记者了解到,这种创新合作始于2009年,中粮国际和所在地农场在种植、采购、加工、贸易、物流等全流程的各环节密切协作,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保障粮食安全,提高了民生福祉,也得到了当地政府和人民的认可。
以南非东部的姆普马兰加省为例,当地近年来频遭异常气候影响,水、旱、蝗灾不断,农业生产和销售时常受到影响。这里主要的经济作物有玉米、高粱和葵花子等,中粮国际与当地农户签约,在生产阶段,中粮国际向签约农户提供玉米市场价格动态信息和气候变化预警消息,双方共同制定季度生产计划;到了收获季节,玉米收割完成后被存入中粮国际南非公司提供的筒仓袋,再被统一运入机械化筒仓里;在销售阶段,公司则会根据全球市场价格变动,帮助农场选择最佳出售时机,在某些特殊时期也会为农场提供补偿。这一合作模式目前已拓展至南非43个农场,签约农场总面积超过7万公顷。2021年,中粮国际合作的南非农场向当地市场提供超过32万吨粮食,稳定了当地食品安全。
保障全球粮食供应链畅通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粮食流通格局的冲击,全球航运通道不畅,海运运费大涨,成为全球粮食供应链稳定运转面临的巨大挑战。为保障粮食顺利送达各国港口,中国企业克服疫情带来的种种不确定性,畅通全球海运物流,保障粮食“运得到”,中国企业发挥全产业链优势,通过一系列举措,有效畅通了全球粮食通道,促进和维护了世界粮食贸易的稳定。
中粮集团以大豆、玉米、小麦、食糖、棉花等农产品为重点品种,不断加大港口、码头等物流设施和仓储设施建设,与全球主要出口国供应商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搭建起横跨东西半球的粮食走廊,有效畅通全球粮食供应链,其海运部门依托自身构建的国际化物流网络与大型现代化船队优势,及时对全球海运市场动态进行密切追踪,并对各种要素进行风险成本的测算和对比,拿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并坚持7×24小时工作制,有力地保障了粮食流通。
依托全球化的战略布局和运营网络,北美的大豆、玉米、小麦,南美的大豆、食糖,黑海和中亚的玉米、小麦、葵花油,澳洲、欧美的乳品和肉食等农粮食品资源,通过高效的跨国物流供应链源源不断输送到全世界的餐桌,有力支撑全球市场供应。
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副院长唐丽霞对《中国报道》记者表示,无论在哪个国家,粮食安全都是民生工程的基础保障。多年来,中国始终坚定维护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既“授人以鱼”也“授人以渔”,积极推动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体系向更公平合理的方向变革,更好地保障全球粮食安全。有关粮食安全的国际合作为全球国际交往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并搭建了友谊桥梁,无论是应对国际复杂局势的挑战,还是促进后疫情时代的全球经济复苏和振兴,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