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丽塔与智性恋

  • 来源:智族GQ
  • 关键字:洛丽塔,智性恋,悲剧
  • 发布时间:2022-10-24 13:52

  前段日子,我重看了一遍由弗拉基米尔· 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改编而成的两部电影,一部是1962年斯坦利·库布里克拍的,一部是1997年阿德里安·莱恩拍的,后者的中译名,叫《一树梨花压海棠》——听起来倒好像是洛丽塔遭了欺压。然而真正读过那部小说的人都知道,在这出现代悲剧里,洛丽塔自始至终是那个占主导地位的人。

  纳博科夫的《洛丽塔》与萨缪尔·贝克特的《莫洛伊》是同一年出版的。R.P.哈里森说,1955年出版的这两部作品,其主角刚好分别对应了二战以后我们这个时代的前所未有的“衰老”与“年轻”:莫洛伊象征了“文明之漫长衰朽历程的最后一程”,而洛丽塔象征了今天终于得以统治世界的青年文化。 “青年文化”,这个词现在已然属于老生常谈了。但它是什么意思?

  小说里,洛丽塔的母亲夏洛特·黑兹曾填写过一份表格,其中有“子女的个性”一栏,她从给定的40个选项中圈出了10 个词来形容她眼中的女儿,也即洛丽塔:寻衅滋事、吵闹、爱找茬、多疑、不耐烦、易怒、八卦、丧、不听话(在这个词底下洛丽塔的母亲画了两道线)、顽固。接着,纳博科夫写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她对余下的30个形容词视而不见,其中包括快活、乐意合作、精力旺盛等等。”

  洛丽塔母亲圈出的10个词,加上纳博科夫的这句补充,不是正好与如今社交媒体上天天翻来覆去贩卖的那些所谓“当代年轻人的痛点”一般无二吗?

  当年,纳博科夫设下这一情节,的确为的就是指向二战以后美国兴起的“青年文化”。我们如今的社交媒体,的确就是这种文化的一个产物。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都是洛丽塔……然而,青年代代有之,为什么在人类文明过去的所有其他时代里,似乎从来没听说“青年文化”一说呢?

  洛丽塔所代表的青年文化,并不是简单的“青年人的文化”。黑格尔殁后,学界曾冒出来一对饶有趣味的术语,一个叫“老年黑格尔学派”,另一个叫“青年黑格尔学派”。这两个称谓与黑格尔本人的学术生涯的青年期或老年期都毫无关系,实则意指这样的两拨人:所谓的老年黑格尔学派,按照现在的潮流说法,就是“保守派”,主张以黑格尔哲学中的“绝对精神”云云来阐释社会现象,认为现有的一切,在某种意义上毕竟是“合理”的。因此,他们是“糟老头子坏得很”。而所谓的青年黑格尔学派,则主张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法”,求变,求看我72变,那么自然就非常“进步”,自然就理应被尊为 “青年”了。

  历史上的青年黑格尔学派的成员,大多在其时的确正当青年,但这两个术语之所以这样叫,并不完全是因为这些人实际上什么岁数。所谓“青年”是一个象征:我们的现代文明,整个地可以隐喻为“青年性”的——在古典文明的轴心,譬如在柏拉图的著作当中,“老年人”这个形象象征着一种思想以及方法论上的精英主义;而现代思想以及方法论,简直就是为反抗这个“老年人”而生的,因此谓之“青年”。

  这个“青年”反抗所谓“精英的傲慢”。譬如,近来我们的社交媒体不是流行“智性恋”人设吗?就有不少人指出,所谓“智性恋”,是“精英的傲慢”——《The Daily Beast》就发了一篇雄文指控“智性恋”是鼓励对那些无法接受高等教育者的歧视。你不能说你只喜欢聪明人,因为据说聪明人和傻子是一样的,所谓傻子只不过是不愿意或者没机会成为聪明人的聪明人。何况,这个聪明人也完全有可能是个书呆子或者衣冠禽兽啊?即便你就真的只喜欢聪明人,那你也不能跟他在一起。否则,那就是不给那些不愿意或者没机会成为聪明人的聪明人机会,就是不给他们面子。据说这是歧视,是罪过。

  既然纳博科夫用洛丽塔来象征这个“青年”——这个反抗“精英的傲慢”的“青年”——那么,我们似乎因此就可以说:你是“洛丽塔”还是“智性恋”,现在成了一个问题了。如果你是“洛丽塔”,想必你会认同马克斯·韦伯的名言: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根据他的终极立场,一方是魔鬼,另一方是上帝,个人必须决定,哪一方是上帝,哪一方是魔鬼。”也就是说,按照韦伯的观点,哪怕世上存在着绝对的价值,也不存在绝对的价值判断;因此,实际上同时存在着多种不同的价值,他们相互冲突但是彼此平等,受过高等教育的精英——“智性恋”的对象——与没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是一样的:“这就是我们文化的命运。”

  “智性恋”不会同意韦伯的观点。譬如,列奥·施特劳斯就说,韦伯的命题必定会导致这样的结论:“每种取舍,无论其如何地邪恶、卑鄙或无辜,都会在理性的祭坛前被判决为与任何别的取舍一样合理……其实就是承认,全无精神或睿识的专家与毫无心肝的无耻之徒的生活方式,跟阿摩司或苏格拉底所倡导的生活方式是一样合理的。”

  韦伯的观点,翻译成如今的社交媒体语言,似乎就是三个字:做自己。而施特劳斯的观点,翻译成如今的社交媒体语言,是:做好你自己。我无意在此去辨析二者的细节,反正我们倡导年轻人要“做自己”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我们从未问过什么叫“做自己”,如今,我们不也已经非常擅长“做自己”了。只是有时候我会好奇:如果自己是不足的,为什么要做自己呢?至于什么是“做好你自己”,如何才能做好你自己,我没有这个问题的答案。

  洛丽塔短暂的一生的确都在“做自己”。洛丽塔的故事是什么样的,我们已经知道了。而一个“做好自己”了的洛丽塔,一个“智性恋”的洛丽塔……我依然还在想象着她的形象。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