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城市生态修复 打造绿色宜居家园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 关键字:城市,生态修复,宜居家园
  • 发布时间:2022-11-02 16:44

  曾经的“秃头山”重披一身青翠,过去的“臭水河”再现水清岸绿,往日的“城市伤疤”棚户区改造成为“城市亮点”,往昔沿江的“工业锈带”转型为“生态绣带”……放眼全国,今日中国城市的人居环境相比过往大幅改善。推窗见绿、出门有景不再是奢望,低碳环保、绿色生活逐渐成习惯,不论是跨越式的改变,还是渐变式的改善,城市变迁奔涌的暖流,让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这一切,都与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息息相关。

  日前,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新时代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举措和成效新闻发布会。住建部官员在会上表示,这十年,我国持续开展城市生态修复和功能修补,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城市园林绿化,基本消除了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的黑臭水体,城市环境更加宜居。297个地级以上城市实行垃圾分类,覆盖1.5亿户居民,城市人居环境大幅改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是治理“城市病”、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行动,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足城市短板的客观需要,是城市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标志。十年“城市双修”的累累硕果,各地创新实践的丰富经验,为城市高品质生活、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新发展理念是引领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基础。有时发展步伐快了,可能留下一些“后遗症”,如城乡发展不平衡、生态环境退化、城市风貌失控等。发展理念搞不对,“小毛病”也会反复发作,影响城市的发展后劲。十年来,正是有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一关键良方,我们的城市才通过“治标治本”实现了人居环境的改善、城市功能的提升、治理现代化的转型。目前,一些城市的生态修复还有“欠账”,城市修补还有“未清项”,只有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城市才能不断强身健体,永葆青春活力。

  系统思维是实现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关键。今天,不管是城市绿色发展,还是生态环境建设,都是一项循序渐进、多方协同的系统工程。缺乏系统思维,就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在考核压力下就可能产生畸重畸轻、顾此失彼。十年来,长江经济带发展从“化工围江”到绿意盎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从“左右为难”到“比翼双飞”,就是系统思维的典型成效。当下,一座城市绿色发展也好,一片区域生态协同也好,系统思维已成共识,关键在于落地落细,要增强各项举措的关联性和耦合性,强化渐进和突破的衔接性。

  责任担当是实现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保障。十年间,穿越城“疴”,治乱增绿,城市绿色发展的答卷,无不刻写着责任担当。还绿于民,房地产给公园绿地“让步”需要政策的勇气;治污攻坚,舍弃高耗能、高污染的GDP换来人民幸福指数,需要刚毅的行动;拆违亮剑,顶住压力破除利益壁垒,需要碰硬的果敢……回头看,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进程中的每一项,若没有责任打底、担当夯基,都可能半途而废,或者产生历史遗留问题。未来,只有持续锻造“宽肩膀”,锤炼“硬本领”,才能将城市绿色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中国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力以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力以赴加强污染防治,全力以赴改善人民生产生活环境。”习近平主席在2022年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议上,用三个“全力以赴”再次表明中国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决心和行动。继续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做好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各个城市就能为市民提供“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清水绿岸、鱼翔浅底”“鸟语花香、田园风光”的人居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和谐共赢。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