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城市更新喜忧参半

  伦敦奥运会已经过去10年了,东伦敦的更新是否达到了当初的预期?这其中又有怎样的经验教训?

  如何将老旧衰退的中心城区更新,使之重新焕发风采?是全球各国都在努力破解的难题。

   近日,英国媒体把镜头对准了城市更新的典型案例——东伦敦。

   与古典保守的西伦敦不同,东伦敦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港口和工厂密集,聚居了大量外来人口和底层劳工,鱼龙混杂,曾是臭名昭著的“开膛手杰克”(1888年在东伦敦连续杀害多名女性的杀手)的出没之地。

   20世纪50年代后,这里的制造业衰落,社区陷入脏、乱、差的境地。如何更新东伦敦,避免它成为贫民窟和犯罪天堂,成为伦敦市政府当时的棘手问题。

   东伦敦的早期更新,靠的是所谓“艺术化”。那里有大量闲置的厂区,租金低廉,在政府推动下,逐渐成为艺术家和时尚创业者的聚集地。著名画家达米安·赫斯特和设计师亚历山大·麦昆就是从东伦敦走向世界的。

   但东伦敦的全面复兴,却是始于2003年伦敦申办2012年夏季奥运会。当时的伦敦市长肯·利文斯顿明确表示,要“以赛谋城”——通过筹备和举办奥运会,将更多的资金和发展机会引入东伦敦,使之成为新的增长极。

   如今,伦敦奥运会已经过去10年,东伦敦的更新是否达到了当初的预期?

  以赛谋城

   伦敦在成功申办2012年奥运会后,就联合多个部门共同制定了《2012伦敦奥运遗产计划》,其中明确提出,要通过经济、环境、社会“三驾马车”的驱动,实现伦敦奥运场馆所在地——东伦敦地区的高速发展,这也将是伦敦奥运最重要的遗产之一。

   10年后,从数字上来看,东伦敦的确实现了“以赛谋城”的目标。

   伦敦遗产发展公司的数据显示,奥运会举办以来,东伦敦从零售业和举办重大活动等方面获得的投资巨大。比如,英国最大的综合性零售企业之一“西田”(Westfield)直接向东伦敦投资了17.5亿英镑建立旗舰购物中心,创造了超过一万个就业机会。

  从城市面貌上看,东伦敦也已脱胎换骨。

  东伦敦的纽汉姆区(Newham)曾是伦敦发展最滞后的地区之一,英国政府将之作为奥运会重点举办区域,进行大手笔“更新”。

  如今,纽汉姆区的伊丽莎白女王奥林匹克公园,已是伦敦最“潮”的地标之一。英国广播公司(BBC)、萨德勒·威尔斯剧院(Sadler’s Wells)、伦敦艺术大学下属的伦敦时装学院和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东馆等知名文化机构均已入驻。

  将于2023年开馆的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东馆“气球裙”,是一个多棱角几何体,用特别的立面结构将内部空间包裹起来,融合了咖啡馆、画廊、装置和创意合作空间、商店,可以直通海滨广场,预计将成为伦敦未来的新地标。

  据估计,到2025年,仅伊丽莎白女王奥林匹克公园就将有4万个工作岗位落地,到2030年,其周边地区预计还将新增12.5万个工作岗位。

  伦敦奥运会举办10周年之际,国际奥委会专门点赞东伦敦的经济发展成果:“奥运会对伦敦东区的经济影响是巨大的,超过了奥运会前增长预期的3倍,当地就业人数增长了40%,对该地区的投资超过4亿英镑。”

  “生活环境+创新环境”

  东伦敦更新的另一个成功之处,在于艺术化和创意化更新之后,进一步吸引了大批初创公司来此创业办公,成为伦敦的“小硅谷”。

  比如,由2012年伦敦奥运会和残奥会新闻和广播中心改建的面积120万平方英尺(约合11.15万平方米)创新中心“这里是东伦敦”(Here East),如今已是欧洲最大的创新园区之一,也是许多初创企业和跨国企业总部的所在地,在电竞、网络安全和创意产业领域尤其领先。

  根据牛津经济研究院的研究,仅“这里是东伦敦”一家创新中心就创造了超过一万个就业机会和3.17亿英镑的工资收入,近1/4的员工就居住在东伦敦,进一步拉动了本地消费。

  英国知名地产公司华高莱斯认为,东伦敦浓厚的艺术创意氛围,助推了创新企业的入驻,因为创新本身就往往是由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在偶遇、闲聊等“无处不在的社交”过程中产生的。

  老城更新,不但要在空间上做到“城市上建城市”,更要实现投资回报的可持续。

  “东伦敦如今的成绩,是建立在自下而上的艺术化更新,自上而下的创意化改造,以及围绕产业软环境打造的多重叠加基础之上的。这种‘生活环境+创新环境’的模式,不只是在空间上做到‘城市上建城市’,更可以长期可持续发展,为老城更新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华高莱斯总结说。

  贫富鸿沟

  成绩有目共睹,但英国媒体也指出,东伦敦过去10年的开发,同样存在严重不足,特别是未能有效惠及本地低收入群体。

  10年间,大量投资和工作机会的涌入,使东伦敦房价水涨船高,上涨速度是英国平均房价涨幅的3倍。如今,在纽汉姆区一些高档楼盘,一居室月租金高达1750英镑(约合人民币1.4万元)起步,顶层公寓月租更是达到4000英镑(约合人民币3.24万元)。

  在纽汉姆区土生土长的保罗·阿莫奇从小父母离异,与三个兄弟姐妹跟母亲一起挤在临时住所里,属于这个地区最贫困、住房最拥挤的人群。

  当2003年伦敦宣布将申办奥运会、改造东伦敦时,16岁的阿莫奇感到,改变命运的时机到来了。他全身心投入了动员本地居民支持申奥的活动,并且告诉邻居们“这不止是一场体育赛事,更加事关我们的未来——像我们这样的人可能有一天也能租得起甚至买得起房子”。

  2005年,伦敦获得奥运会主办权之后,时任奥组委主席塞巴斯蒂安·科承诺,将在伊丽莎白女王奥林匹克公园新建3万至4万套新房,其中很大一部分将是普通收入人群买得起的房子。

  但10年后,这个地区仅仅新建了1.3万套新房,而且只有11%是普通人真正能够买得起的低价房。与此同时,东伦敦还有近7.5万户家庭在政府分配廉租房的等待名单上,不少家庭处于极端贫困状态。

  如今在一家非政府机构从事社区组织工作的阿莫奇对《卫报》说,这一切“感觉像是一场巨大的背叛”。他现在仍然和母亲及两个弟弟挤在纽汉姆区的一间公寓里,他和他的大部分朋友仍然租不起这里的房子,也买不起共享产权的公寓。

  “我们以为这个地区会变得更好,但对于大部分本地居民来说并非如此。” 阿莫奇说。

  一位参与过东伦敦开发的受访者告诉《卫报》:“奥运后的东伦敦城市更新,更多是创建了一个新的社区,这个社区与本地居民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