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大气治理的“北京奇迹”
- 来源:小康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大气治理,“北京奇迹”,探秘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11-06 17:46
“北京的秋天终于来了,蓝天白云,秋高气爽,早上起来从家里骑行到天坛公园,呼吸着清透的空气,看着大美风景,真的太惬意了。”住在东城区的80后北京姑娘刘琪琪在微博上写道。不只刘琪琪,从今年九月初开始,“北京的秋天从天坛的蓝天白云开始”和“北京的秋天太适合骑行了”两个登上微博热搜的词条里,每天都有上千条记录北京美丽秋天的博文。
而十年前并非如此。刘琪琪翻看十年前秋天时她发的微博,同样是北京,她配的是一张灰蒙蒙的天空图片,写着:“雾霾,让人一天的心情变差。”她清晰地记得那时北京一入秋就会发生雾霾,空气里都是刺鼻的味道。十年后的今天,北京的好空气与蓝天白云已经成为了当地人的骄傲。
用一微克一微克“抠”出来的好天气
的确,严重的雾霾曾经是北京市民的揪心事、烦心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行清洁空气五年行动计划、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在全国率先建立城市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体系,先后三次量化分析北京市PM2.5来源组成和区域传输影响,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建成覆盖街道(乡镇)的高密度监测体系,搭建首个重型柴油车在线监控平台;利用卫星遥感、走航、视频监控“千里眼”“顺风耳”等科技手段精准识别污染来源。
北京大气环境的好转并非偶然,而是用实际行动一微克一微克“抠”出来的。面对复合型污染的特点,这种“抠”不是单指哪一个方面,而是多管齐下,不论是高耗能高污染的工业企业、机动车的尾气污染,还是挥发性有机物以及各类扬尘污染,只要是不利于大气环境改善的污染源,北京全部纳入治理范围并采取切实行动坚决治理,各项措施压茬推进,环境效益逐步释放,这种一微克一微克“抠”的治理精神,终于换来了大气环境的全面好转。
2013年,北京市正式向PM2.5“宣战”,大气治理聚焦燃煤污染、工业污染、机动车污染、扬尘污染等,全面拉开治理的大幕。从最初“大干快上”的工程减排,到“绣花般”细致的管理减排,北京市已累计完成了300多项大气污染治理措施。
2018年9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印发《北京市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要求经过三年努力,大幅减少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改善空气质量,明显增强人民蓝天幸福感。
与此同时,北京大力推进能源清洁化战略。完成1.5万蒸吨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和近70万户居民“煤改清洁能源”,实现全市基本无燃煤锅炉、平原地区基本“无煤化”。
煤改电、煤改气、减煤降氮、治理散煤……多年的“无煤化”治理,北京的煤炭消费量在2020年只占全市能源消费比重的1.5%。二氧化硫年均浓度,由1998年120微克/立方米降至2019年4微克/立方米,北京市已经基本解决了燃煤污染的问题,并成为全国清洁能源转型的典范城市。
移动源,一直是北京本地的污染“大户”,尤其是排放更加严重的重型柴油车,单车的污染物排放就相当于200辆小客车的总和。在每一个进出京路口,生态环保综合执法人员与公安交管执法人员一起,不分昼夜盯守,严查超标排放车辆。针对机动车污染,北京“严标准、促淘汰、强监管”,加上以交通管控约束、经济政策鼓励等政策措施,已经逐步形成了“车、油、路”一体化的北京机动车排放控制体系。
截至2021年底,北京累计淘汰国三排放标准汽油车近11万辆,新能源车保有量达50.7万辆。城市绿化逐渐铺开。十年来,北京累计新增造林绿化面积241.9万亩,城市森林覆盖率由38.6%提高到44.6%。新增309个城市休闲公园、609处小微绿地和口袋公园。
2018年开始,北京市大气治理进入“打赢蓝天保卫战”阶段,工程减排进入尾声,要求更细致的管理减排开始与工程减排并重。针对扬尘污染,北京还用上了“绣花般”的精细功夫,各区因地制宜,创新了不少妙招,甚至用“以克论净”来看治理效果。
在“前所未有”的治理力度下,北京PM2.5年均浓度也逐年下降,2021年PM2.5年均浓度降至33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63.1%,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誉为“北京奇迹”。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代理主任乔伊斯·姆苏亚曾深有感触地说,这是北京投入大量时间、资源进行治理的结果。北京大气污染治理的故事对于任何一个想要实现类似成就的国家、地区或城市都会有所帮助。
与此同时,2021年,京津冀区域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63%,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减少88%。
联防联控的显著成效
毫无疑问,“北京奇迹”离不开京津冀的联防联控。
2015 年 11 月,京津冀三地环保部门正式签署《京津冀区域环境保护率先突破合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框架协议》),指出“以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为重点,以联合立法、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信息共享、协同治污、联动执法、应急联动、环评会商、联合宣传等10个方面为突破口,联防联控,共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多年来,京津冀联控联防的成效是显著的。《2021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21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改善明显。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优良天数比例范围为60.3%至79.2%,平均为67.2%,比2020年上升4.7个百分点。六项污染物浓度均呈下降趋势,其中,PM2.5浓度为43微克/立方米,比2020年下降18.9%;PM10浓度为78微克/立方米,比2020年下降11.4%。北京优良天数比例为78.9%,比2020年上升2.1个百分点。
2022年,为营造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良好赛事环境,生态环境部会同北京、河北等8个省区市统筹经济社会平稳运行、能源保供和人民群众温暖过冬,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根据预测预报结果,在春节假期的基础上,对部分污染重、排放量大、经济影响相对较小的企业和高排放车辆采取临时性管控,措施精准到具体企业、生产工艺环节和车辆。此外,广大群众积极支持烟花爆竹禁燃禁放、清新过节,助力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区域内除夕、初一、十五等重点时段空气质量总体优良。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分别于2022年2月4日至20日、3月4日至13日成功举办。赛事期间,北京、张家口市PM2.5平均浓度分别为36微克/立方米和22微克/立方米,同比分别下降56.1%和50%,顺利完成保障任务;冬奥会期间,北京市空气质量每日达标,实现了赛前承诺。与此同时,区域联防联控成效凸显,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5平均浓度为5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0%;重污染天数同比减少90%以上。“冬奥蓝”“北京蓝”在各大媒体平台频频亮相,得到国际国内社会一致好评。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表示,近几年来,生态环境部大力统筹,推动京津冀和周边地区联防联控联治,连续五年秋冬季都开展了攻坚行动,区域空气质量的改善对北京市的空气质量改善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之间联防联控、集团式作战,在大气污染防治中结成“命运共同体”,真正的“同呼吸、共命运”,任何一个地区都不能“独善其身”。
“我曾经去过伦敦,洛杉矶这两个大都市。当地人告诉我,这两个城市都曾饱受雾霾的困扰,都花费数十年、上百年的时间治理才见成效。”见证了北京十年来雾霾变蓝天的80后姑娘刘琪琪表示,“但北京的治理速度和治理能力如此优秀,在短时间内就实现了显著变化,这是真正肉眼可见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