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bycare 重塑供应链

  8年前,设计师李阔决定辞职创立一个母婴品牌Babycare。

  当时,母婴赛道仍以线下为主,一二线城市用户热衷于海淘外国品牌。李阔觉得,行业还不完美,产品、定价、供应链都存在不合理之处。

  8年后的今天, Babycare的年销售额已高达几十亿,全球用户超过4500万,每年双十一的GMV保持平均150%的增速。

  Babycare的目标用户是中国中产群体,涉及全品类,从孕期开始到宝宝生长到6岁的所有用品,包括零辅食、童装等。

  回顾创业以来在各个关键节点做出的选择,李阔觉得既有理性思考的成分,但更多是出于设计师和产品经理的直觉判断。

  创业初期,他每天花一两个小时去刷淘宝、微博、小红书、抖音,专门看各种产品的评论。

  “我应该是中国母婴行业看评价和留言数量最多的一个创始人了。”李阔在接受《21CBR》记者专访时说,“看了不下几百万条真实反馈后,就非常知道用户群体想要什么。”

  李阔觉得,首先要懂用户,基于用户洞察来做全产业链路的创新,从原材料到生产工艺、技术创新,再到产品研发,价值创造贯穿全程。

  目前Babycare的供应链与研发是一体的,包括自有与合作两部分。对于核心产品以及现有供应链无法满足标准时,就通过自建工厂来解决。

  要改变行业潮水的方向,并不容易。从源头入手,虽然费力,却有可能走得更远。

  布局全品类

  我刚刚创业时,有一个现象,所有中国宝妈在做购买选择时,都要做攻略。市面上有两类品牌。一类是进口,售价高,垂直品类为主,但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使用体验并不好。另一类是本土工厂品牌,低价但品质不高,有些售价甚至比出厂价还要低,销量非常大。

  实际上很多中产消费者在购买的时候,并没有太多选择。只能转向海淘 B2C平台,比如当时很火的考拉、蜜芽。互联网上有很多明星产品清单,满屏是选择焦虑。

  基于这个现象,我觉得供需之间是有问题的。需求端极其敏感,但是供给端做得不够好。作为设计师,我想如果创立一个品牌能解决供给端的问题,还是有很大价值的。所以创立Babycare算是一个设计师的小情怀。

  当时,大部分品牌都是以细分品类为主。我倒觉得面对中产群体,提供一个全品类一站式的解决方案,是一个比较好的解法。

  破局很重要。我们通过核心单品婴儿背带进入母婴行业,定价刚好卡在中产的点上。2017年,我们在全品类上做了一个比较难的事情——出了第一包湿巾,从耐用品进入快消。2018年做了第一款无漆婴儿床,深入改造供应链。那一年我们还做了纸尿裤,现在它是我们所有品类里增量最大的,而且天花板比较高。

  近两年,我们陆续推出童装、洗护,还收购了新西兰的零辅食品牌光合星球。现在,我们围绕着全品类,围绕着人群,还会有一些子品牌的联动。

  全品类这个模式,刚开始整个行业是不太接受的。包括我们团队内部,大家觉得没有见过,不相信能做成。我就不断花时间精力讲模式上的先进性,确实有很大的阻力,好在我们一直在坚持。

  中国的中产群体很大,我们每年的新生儿假设有1000万,这个族群至少是四五百万。但很可惜的是,这个巨大族群的所思所想并不一定被所有母婴行业从业者充分理解。

  Babycare整个企业的组织和商业行为,都建立在用户基础之上。我们有一个项目叫VOC用户之声,由客服、品类、品牌和数据智能中心等团队共同发起。他们在各个渠道接触到客户留言、评价,包括询问和质疑,然后做汇总和分析。

  我们最大的优势是,做用户的代言人。现在我们全平台的私域用户超过500万,我们会和他们做一些深度连接,比如产品试用、社群共建等。

  预计三年后,Babycare会启动跨境策略,我们的优势是品质和设计上的产品力。瞄准全球中等收入以上市场,我们的目标是做到全球第一的全品类母婴品牌。

  拥抱设计力

  我大学学的是工业设计。有一次我坐公交车,旁边有两个聋哑人在用手语交流。公交车开到比较亮的地方,他们能交流,但没有路灯的地方,就交流不了。所以我就做了一个夜光手套,还得了设计比赛的奖项。

  这只是一件小事,但后来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对母婴行业会有冲动,我觉得背后也是一个同理心的逻辑。一个人创立品牌和做企业,和他自身性格以及对事情的底层判断息息相关。我能比较敏锐地感觉到旁边的人可能需要被照顾,比如夜光手套。

  它开启了我对设计的一些理解,就像我们的品牌理念“为爱 重新设计”。为爱,因为父母情感上的诉求,我们能感同身受,并且通过产品进行传递。重新设计,因为供给端做得不好,消费者能够触达的很多商品,本身产品力是有问题的。

  我们的产品,看起来比较简单,但背后有很多巧思。比如歪头奶瓶,把奶嘴倾斜13度,模仿母乳亲喂。每一个细节都要反复论证和更新。

  消费品牌背后是创始人的品位。刚进入母婴行业时,我发现大家非常烦躁,这种审美上的烦躁不是高级的状态。所以我们有意在用色和造型上相对比较规整简洁。

  产品做得好看,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高颜值是60分,但要无限趋近于90分,还要靠综合的产品力,包括体验、原材料等方面。

  今年双十一,Babycare打造了以山海经为灵感的限定款产品。母婴行业有一个现象,大家在选主题和风格时,明显偏好欧美,觉得这样比较高级。

  我个人觉得,中国的典籍神话,无论在艺术还是审美上都不弱。我们能不能用现代的表现手法,把中国古老的文化表现得更有趣,更符合Z世代的审美?其实是可行的。

  我们以山海经为灵感,重新设计了6只神兽,包括青鸾、当康、长了6条腿的冉遗鱼,我觉得这很好。童年就是不设限的。

  有个故事让我深有感触,有个学校让小朋友画飞机,要求飞机不能有两个翅膀。我鼓励设计师不设限,飞机可以不是两个翅膀的。比如,婴儿背带不能固定在原来的样式上,要有功能上的突破。

  最早的婴儿背带是不带凳面承托的,我们做了一个很小的 epp材质的凳面。产品升级时,我觉得这个凳面有点硬,又加了弹性材料。到最新版产品,我们把凳芯再次做了优化升级,增加折叠功能,保留弹性的同时也更方便收纳。

  宝宝长得特别快,背带是否能调节?宝宝能否靠着安逸地睡觉?这些是“计”的层面,但我们需要在“设”的层面解决。

  做出设计之后,还需要有商业上的考量。比如供应链的效率,能不能做到环保,品控是否容易把握?方方面面都和设计相关。

  Babycare的设计师团队现在有五百多人,每一个设计师都是产品经理。他们不仅要懂产品、懂生意、懂品牌,还要懂供应链,这是我们和很多企业不同的一点。

  打造供应链

  我们的供应链是C2B2M的逻辑。

  前几年经常提到消费的“人货场”三要素。传统消费重视所谓的“场”,渠道的分销能力非常强。但对我来说,“人”才是最重要的。近几年这一波新消费品牌,都是基于人,而且更懂人。

  这意味着,企业架构要建立在目标用户共性的需求基础之上。品牌是用户需求的代言人,然后再构建所有的商业行为,包括品牌定位、营销模式,组织架构等。

  我们侧重基于人群的C2B,理解用户之后进行产品设计,然后再2M进行供应链的调度。难点在于,我们有几百个品类、几百个产品方案的时候,能否找到几百个供应链充分支撑,这是我们一直在做的事。

  我相信,“链接”的价值大于拥有的价值。目前我们合作的工厂达到五六百家,很多品类确实是代工的,但我们的代工和大家理解的不太一样。

  通常情况下,战略采购经理的工作是选择合适的工厂,然后下单。但Babycare的战略采购经理,角色比较特殊,需要带领行业头部工厂,往上找到原材料的供应商、设备的供应商,按照我们的诉求做一些设备上的迭代和修正。

  事实上这非常困难,市面上具备这样能力和经验的人少之又少。正因如此,与供应链条的强链接成为我们的核心优势。

  我曾经开玩笑说,我们要“挟用户以令供应链”,让各个细分品类最优秀的效率、方案、原材料为我所用,我们是带着用户的需求做产品。

  比如做纸尿裤时,我们有三个核心要求——柔软、轻薄、透气。要满足这三项,市面上所有解决方案都不够充分。三点都满足标准的纸尿裤,工厂说“不好意思,我做不出来”。

  我们和工厂联手,去找纸尿裤设备的生产商,探讨方案。纸尿裤拆解之后,包含面层、芯体、腰贴和胶。前腰贴来自美国3M,粘合剂来自德国汉高,芯体和面层是德国和日本企业生产的。我们就跟着工厂,连接了3个国家的6个原材料制造企业,和他们一起探讨现有技术如何迭代。

  有些行业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会自建工厂来生产,比如无漆婴儿床。Babycare想做一张没有甲醛没有油漆的床,当时几乎是“天方夜谭”。没有油漆遮盖,对木材的要求极高,成材率只有18%;没有油漆保护,脆弱的木材使得运输成本提高;为了让全部裸露在外的木料光滑无毛刺,打磨工艺必须更加精细化。

  另外,一些组装厂关键的零部件,也由我们自己生产。担心一些工厂的关键原材料不够优质,我们会进行集采。

  传统意义上,供应链是线性的,品牌只联系到生产商。但是Babycare站在圆心,同时连接供应商、技术商和生产商。这是我们对供应链的理解,如果没有以上的动作,同样的供应链也做不出Babycare的产品。

  今年我们定的目标,是新开不超过100家实体店。五年后,线下也许会超越我们线上的份额。不过,这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过程,必须把握好节奏。

  母婴行业不停变化,对我来说,不变的更重要,就是我们所依附的对用户的关爱。未来,我们将对现有品类不断迭代,持续提升市占率,增加3-6岁育儿阶段产品的研发投入,为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多做一些新产品。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