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木钓事(二)——秋裤当鱼护

  • 来源:垂钓
  • 关键字:钓事,渔具,鱼竿
  • 发布时间:2022-12-25 17:30

  李德出差归来,理应好好休息。可这趟差一走就是三个月,百八十天没摸过鱼竿,他钓鱼的瘾早就犯了。于是,他不顾劳顿,收拾渔具直奔黄家垹。

  在306厂附近钓鱼是再轻松不过的事情了。每个星期五和星期六,船主会赶在306厂职工下班前把船划到泉家坝或德兴三队的码头,想在星期天钓鱼的职工便在这里和船主约定上船的时间,到了星期天,船主直接把船泊在离宿舍楼最近的地方,敲敲船帮,钓鱼人闻声而至。把他们一一送到钓点后,船主才回码头接送别的客人,到傍晚再从最远的钓友开始,将他们一一接回,一天能接二三十人。船主平时在码头接送乘客只收一两毛钱,306厂的钓友出手大方,都给五毛,所以每逢周末,船主接送钓友所得收入比平时一整天的收入还多。

  李德虽然乘早班车回家,但还是迟了一步,未能跟其他职工钓友一起搭船出发,只能到码头等船,虽然省钱,但耗费时间。他先是花了40分钟时间走到黄家垹,搭乘顺路的渡船赶到钢管湾已经10点半了。

  每年人们刚刚穿上秋裤的时候,都是乌木水库钓鲫鱼的黄金期。鱼儿需要储备能量为越冬做准备,觅食近乎疯狂。李德犹记去年在钢管湾钓鲫鱼钓得格外过瘾,这次一下船就直奔老钓位。当地的地名十分难记,诸如荣兴二队、德兴九队、永兴八队……常常令人头晕,于是306厂的钓友就按个人喜好给熟悉的钓点命名,某处钓位有一棵老梨树,就叫梨树湾,有一个大堰塘的就叫堰塘湾,有一棵白果树的就叫白果树湾。李德钓的这个湾子有一个排灌站,粗大的钢管十分醒目,因此得名钢管湾。这些名字,无论是船主还是钓友一提便知,真正的地名反倒没人记得住。

  钢管湾共有七八个大小不一的湖湾,李德直奔倒数第二个,那里钓位较多。钢管湾位于乌木水库东部,沿岸尽是高耸的山峰,由于没有公路,渡船就成了唯一的交通工具,别处的钓鱼人想来这里钓鱼必须先乘车,再乘船,很麻烦,306厂的钓鱼人乘船即可直达钓位,因此在这里钓鱼的人清一色都是306厂职工。李德经过的每一个湖湾都坐满了钓鱼的人,平时能容纳三个人的钓位,今天至少挤着五六个人。每当有人将鱼飞上岸,看到银鳞在阳光下闪烁,李德心里就着急,他顾不上和钓友们寒暄,大步流星地赶往目的地,心里祈祷着那边千万别人满为患。

  越过一道山梁,下面就是他去年钓鱼的地方。糟糕,平时能容纳五六个人的钓位,目前已经有十多个人了,不要说去年的最佳钓点,就连稍次的钓点也有人了。走近一看,去年跟李德同行的三人,有两人在这里。与李德私交甚好的老肖坐的正是李德的老钓位,他说:“今年的鱼比去年的少,个头也小了不少。看,大部分都是2两左右的,根本不能和去年的大鲫鱼相提并论。我从天亮一直钓到现在,连一条超过半斤的鲫鱼都没看到,所以你别挑地方了,在我旁边挤挤,在一起钓吧。”306厂的钓友间有一条规矩:即使钓了一天打着光脚板儿,也不在别人的钓点里蹭鱼。所以,尽管老肖诚心相邀,李德还是决定再转转,看看还有没有空钓位。可是,当天共有四条船拉了一百多人来钢管湾钓鱼,每个小湾子里都挤满了人,直到走出钢管湾,他也没找到合适的位置。无奈之下,他决定搭路过的渡船到大岛一带看看。

  在钢管湾绕这一大圈足足耗费了两个小时,午饭时间早就过了,肚子咕噜噜直响,李德就地坐下,拿出水壶、干粮,一边充饥一边等候渡船,可是直到填饱肚子也未见有船经过,船主们大概是回家吃饭去了。

  这一带湖面开阔,风所经之处波连波、浪打浪,颇有烟波浩渺的意境。这里水深可达数十米,在夏季兴许是钓大鲤鱼、大青波的好地方,但在现在,连鲫鱼都不适合钓,毕竟鲫鱼都在湖湾底部浅水区觅食,过深的地方是钓不到鲫鱼的。

  李德闲来无事,拿出鱼竿探测水下地形,用5米长的鱼线测距岸不到3米的位置就探不到底了,看来下面是悬崖。他继续探测,发现水下有一片长不到10米、宽不过1米的范围稍浅一些,可是下钩就挂,大概长满了水生植物。只有他坐下休息的位置正前方有一块不足1平方米的位置不挂,大概是一块岩石。

  李德摇了摇头。在这个季节,水草丰茂的浅水区滋生大量水生生物,吸引鱼儿前来觅食,而这一带深不见底,唯一一处浅水区却挂钩严重,不挂钩的岩石也有2米多深。难怪到钢管湾钓鱼的人很多,却没人来这里钓。

  秋天,乌木水库一带阴雨连连,今天却是难得的晴天,太阳晒得人暖洋洋的。等船的时间过得特别慢,李德坐在水边看云卷云舒,估摸着过去半个小时了,一看手表才五分钟。左右无处可去,何不抛上几竿打发时间呢?看浮标的时间总比看风景过得快。

  他向水下那块岩石的位置撒了点儿诱饵。钓点离岸2米多,身后就是峭壁,4.5米手竿施展不开,抛投十分不便。李德向左挪了七八步,找了一个稍微平坦的地方向右侧抛竿。这个钓点前后都挂钩,左边是深渊,右边是石壁,钓起来很棘手,开始的几竿不是钓组落入深渊就是挂钩。好在他手法过硬,挂了几次就掌握了要领,每次都能把饵准确地抛到那块岩石上。他在鱼钩上挂好蚯蚓,轻挥鱼竿,咕咚一声轻响,钓组精确地落在钓点前方。这时,他稍微抬竿,让铅坠带着钓组徐徐落向钓点,七粒鸡毛梗儿做成的浮标先是在水面排成一排,随即在铅坠的带动下一粒接着一粒地滑进水里。直到最后一粒鸡毛梗儿沉入水下,他才猛然想到,刚才调整浮标的时候是四粒鸡毛梗儿在水下,两粒在水面,另外一粒斜立着,这是七星标最灵敏的状态,只要鱼一咬钩,浮标立即有反应。眼下浮标完全消失了,是有鱼咬钩了吗?

  李德急忙抬竿,沉甸甸的刺鱼手感、高频次的鱼竿震颤、鱼线接连三四次横移,下面无疑是一条大鲫鱼。

  少说也到钢管湾钓过二三十次,他还从来没正眼看过这个去钢管湾的必经之地。鱼被拽上水面,身宽背厚,脊背黝黑,满身金甲,体重三四两之间,典型的乌木水库土生土长的鲫鱼,这种鲫鱼生长缓慢,至少四年才能长这么大。土鲫鱼无论如何烹制,滋味都极其鲜美,最受大家欢迎。

  李德翻出鱼篓,把鲫鱼装了进去。相比线织的鱼护,竹编的鱼篓有很多优势,比如它的口部有倒须,能阻止鱼外逃,但不妨碍我们往鱼篓中投鱼。鱼护常被螃蟹夹破,里面的鱼也被夹得遍体鳞伤,而鱼篓坚韧,螃蟹拿它无可奈何。

  再次抛下钓组,李德集中注意力盯紧浮标。第一粒浮标入水动作很正常,徐徐下滑,带动第二粒浮标随之下滑,第二粒浮标刚刚入水就明显加速。很显然,蚯蚓还没落底就被鱼咬住了。李德早有准备,立即向上挑鱼竿。中了,又一条鲫鱼,个头和刚才那条差不多。

  当钓点中只有一条鱼的时候,鱼对食物是很挑剔的,要权衡再三才肯下嘴。当钓点中鱼儿成群时,情况就不一样了,它们往往处于抢食的状态,谁要是稍一迟疑,食物就进了其他鱼的嘴里。鱼儿两次半途截食,很显然水下有一群鱼。按说像这种台阶下面就是深渊的地形是留不住鱼群的,李德怎么也想不明白这里为什么会有鱼。想不明白就不想了,钓鱼要紧。

  钓组再次入水,情形和上次不同,前三粒浮标下滑正常,第四粒稍显缓慢,似下未下。不论浮标怎么动,都要试一试是不是有鱼,这是李德的习惯。他挥动鱼竿,结结实实的刺鱼感觉传到手上。敢情这地方不仅有鱼,还是个鱼窝,真是不可思议。钓鱼常常有意外之事发生,这并不奇怪,奇怪的是今天的意外完全颠覆了大家长期以来的共识——深渊边缘无鱼可钓。

  鱼越钓越大,其中不乏半斤以上的,钓了七八条之后,鱼儿不再截口,浮标总在停稳一两分钟之内出现动作,上钩的鱼稍微小了一点儿,但最小的也有2两左右。李德钓鱼多年,论哪次钓得最过瘾,非去年钓钢管湾那次莫属,因此他才称那个钓位为黄金钓位。可是,李德这次的上鱼频率比去年那次还高,仅半个多小时,能装五六斤鱼的鱼篓就满了。由于出发时就已错过上鱼“早高峰”,因此李德只带了竹编鱼篓,根本没带鱼护。不久,他又钓到一条鱼,鱼篓却再也塞不进去了。

  那些年,冰箱尚未走进寻常百姓家,乌木水库鱼又多,306厂的钓鱼人便养成了一个习惯:不求多钓,不多拿鱼,鱼获够自家人吃即可,其余的要么放生,要么送给同行钓友。眼下钓友们都在远处,没法送给他们,想回家又没有船,加之大鲫鱼连竿而上的情况并非人人都能遇到,他实在抗拒不了这样的诱惑,便决定继续扩大战果。他左看右看找不出可以盛鱼的东西,再看手中的鲫鱼,约莫3两多,煞是漂亮,实在舍不得放生,便随手装进上衣口袋里。很快,他又钓到一条鲫鱼,这下两个衣兜都满了。鱼在上衣口袋里很快就奄奄一息了,显然不是长久之计。

  这时,李德突然感到左大腿一阵冰凉,原来是鱼身上的水透过衣兜打透了裤子。他突然有了办法,麻利地脱下秋裤,在两个裤脚处各打了一个结,把腰带挂在挂鱼篓的树枝上,将秋裤扔进水里,再往两条裤腿里各放一块石头,使裤腿沉入水中,秋裤便成了一个极好的鱼护。他把衣兜里的鱼放进裤腿,鱼很快恢复了活性。秋裤既透气又不怕螃蟹,比真正的鱼护还好用。

  虽然阳光充足,但毕竟秋意渐浓,脱掉秋裤后,两条腿凉飕飕的,好在有鱼不断上钩,腿凉点儿便不算什么了。

  渡船开始挨个钓位接人了,李德上鱼的频率也慢了,三五分钟才有一条。船主廖四娃见李德在湾口钓鱼,感到奇怪,划船过来问道:“这里水深足有20米,这季节能钓鱼吗?附近能钓鱼的地方多的是,要不要我送你去?”话音刚落,李德正巧飞上来一条鲫鱼。廖四娃瞠目结舌,他就住附近,也喜欢钓鱼,对方圆数里的水下地形了如指掌,十分清楚哪个季节在哪些地方好钓鱼。一直以来,他都认为这个断崖似的大斜坡只适合夏钓鲤鱼、青鱼,不想时值秋季,李德却能在此连竿上鲫鱼。

  廖四娃又看了一会儿,逐渐看出了端倪。秋季,乌木水库一带多阴雨,浅水湾的水生生物大量繁殖,所以有“秋钓湾”一说。不过,今天很特别——连续十来天阴雨之后突然来了个大晴天,鱼儿无法适应突然出现的强光,纷纷潜入深水。难怪沿途的钓鱼人都在纳闷:上午鱼口明明挺好的,下午却突然停口了。鱼虽然躲进深水,但是为越冬而大量进食是它们的本能。这个地方地形特殊,一个食物丰富的小台阶就在藏匿鱼群的深渊旁边,因此引来鱼群觅食。李德误打误撞,恰巧在这时来此钓鱼,以至大获丰收。如果他早上在这里钓鱼,必定一无所获。

  什么地方有鱼,什么地方没鱼,还真是难以预料。

  傍晚,廖四娃从钢管湾接钓友出来,顺路到湾口接李德。看见李德满满登登的鱼篓也还罢了,毕竟钢管湾里的钓友收获也相差不多。等李德吃力地拎着鼓鼓囊囊的秋裤上船时,大家都不相信里边装的是鱼。等他们看清了秋裤里确实都是鱼时,无人相信鱼是他在这里钓的。直到廖四娃细说原委,全船的人无不赞叹。

  李德此行收获算不上最多的,却是最令人称奇的一次钓鱼经历。

  (未完待续)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