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为肌骨画为魂

  铁匠汤鹏创制铁画

  芜湖铁画始于清康熙年间,由铁匠汤鹏在芜湖画家萧云从指点下开创,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清代陆以湉所作《冷庐杂识》中记载:“芜湖铁工汤鹏,能揉铁作画,花竹虫鸟,曲尽生致,又能作山水屏障,好事者以木范之,悬于壁,或合四面成一灯。锤铸之巧,前此未有。”

  汤鹏,字天池,清代铁画艺人,祖籍安徽徽州,后迁居江苏溧水,幼年时为避兵荒而流落到铁冶之乡——芜湖。定居芜湖后,汤鹏开始学习铁工技艺,并于清康熙年间租赁临街门面,自营铁业作坊。

  当时,芜湖铁业十分兴盛,且拥有许多技艺精湛的铁工,发达的铁业和高超的锻技为芜湖铁画的创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芜湖濒临长江,交通便利,既是各种物资的集散中心,又邻近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九华山,不仅万商云集,而且香客众多。这些香客大都喜欢购买芜湖铁铺中生产和出售的铁花枝、铁花灯,作为上山敬佛的供品。

  汤鹏也打制这类铁制品进行售卖,后又在铁花枝、铁花灯的基础上不断延伸、不断探索。当时,他与画家萧云从毗邻而居,受其艺术熏陶,从国画中得到启发,从而创制出铁画这一艺术形式。

  在对铁原料进行处理时,先“冶之使薄,且缕析之,以意屈伸”,再锤锻“为山水、为竹石、为败荷、为衰柳、为蜩螗”,最终制成“山水花卉,各极其妙”的铁画作品。

  汤鹏所作铁画流传下来的很少,据目前所知仅有《四季花卉图》(藏于故宫博物院)、《晴窗流竹露,夜雨长兰芽》(藏于安徽博物院)、《溪山烟霭图》(藏于镇江博物馆)。

  文人墨客推崇备至

  铁画是用铁板和铁丝锻打焊接成的一种工艺品,其画面采用中国画的章法布局,远景赋以疏细线条,近物则以粗犷布势,使山水能分远近之趣,楼阁能得透视之感,人物能具传神之态,花鸟能显栩栩之姿,锤锻之巧与画理相通,如鬼斧神工,气韵天成。

  芜湖铁画既有国画的意境,又具雕塑的立体美。好的铁画作品远看墨色淋漓,近观锤痕斑斑,叩之叮咚有声,抚之铮铮骨立,富有坚韧的质感和古朴的美感。

  铁画一经问世,不仅“远客多购之”,而且“名噪公卿间”,士大夫阶层把它作为“斋壁雅玩”之物欣赏,文人墨客更是推崇备至,赋诗著文加以赞扬。

  清代金石家朱文藻在《题铁画》一诗中对铁画作了生动的描述:“乍看似墨泼素绢,山水人物皆空嵌。风飘秀色动兰竹,雪催老杆撑松杉。华轩逼人有寒气,盛暑亦欲添衣裳。最宜桦烛晓风夜,千枝万蕊发翠岩。元明旧迹共谛视,转觉暗淡精神减。”他认为,元、明时代的丹青高手所作之画与铁画相比都黯然失色。

  清代诗人梁同书称铁画“无不入妙”“世罕得之”,他在《铁画歌》中写道:“谁教幻作绕指柔,巧夺江南钩笔。……采绘易化丹青改,此画铮铮长不毁。”

  历经曲折负重前行

  到了晚清民国时期,因社会动荡、民生凋敝,曾经兴盛的芜湖铁画日渐衰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铁画艺术得到政府和工艺美术行业的重视和扶植,这门传统技艺逐步得以恢复。

  1956年,芜湖工艺美术厂成立,以铁画制作为主业。铁画《迎客松》《梅山水库》和铁书法《沁园春·雪》《长征诗》等都是芜湖铁画的经典传世之作。

  改革开放后,随着各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芜湖铁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然而,进入21世纪以后,这一传统技艺开始走下坡路。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不断影响着铁画质量,加上兼备国画技法和文学修养的铁画匠人出现断代,芜湖铁画面临技艺失传的困境,亟需支持和扶助。

  值得欣慰的是,一代宗师储炎庆的家族成员始终致力于芜湖铁画的传承与发展,使芜湖铁画摆脱了明珠蒙尘的境遇。

  芜湖铁画不仅丰富了画的形式,而且表现了铁的柔韧性和延展性,逐步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被誉为“中华一绝”。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