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功能转型:从“反馈巩固”到“学习发生”

  “双减”之下,作业的功能不仅仅体现在“反馈巩固”上,更应该体现在促进学生“学习发生”上。所谓“学习发生”,简言之,是指学生在外在媒介的支持下,认知水平发生位移。就此理解而言,作业应该成为促进学生认知水平发生位移的关键外在媒介。

  那如何让作业在实施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促进学生“学习发生”呢?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让作业的功能转型,尤其是作业评价功能的转型。所谓评价,即对一件事或人物进行判断、分析后的结论。教学中的“作业”环节,主要是对学生是否掌握学习所得这件事进行判断,往往欠缺一个非常重要的程序“分析”,因此丧失了“作业评价”更为重要的一项功能。由此可以得出,作业环节要充分思考评价的方式和功能。

  一、着重思考“以学定评”

  这里的“学”,既指学情,也指学习过程。既要根据基本学情来决定评价,同时也要思考在学习过程的哪个节点展开评价。依据学情,主要思考评价的维度和评价的标准。学情较好,评价维度可以更加多元,评价标准可以适当提高;反之,则尽量减少维度,降低标准。这里以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次片段作文训练为例,谈谈如何依据“学情”确定评价维度和标准。写作训练任务是模仿朱自清《春》第三段写一段题目为“草”的习作。学生刚刚小学毕业,对遣词造句和观察顺序有一定的积累,因此,可以这样设计评价维度和标准:1.运用两个精彩动词描写草(30分);2.运用两个(或以上)叠词描写草(30分);3.按照由近到远的顺序描写草(40分)。

  这三个方面,是《春》第三段中使用到的最主要的写作策略,很值得学生借鉴,同时,对刚入初中的学生而言,操作起来也不会有难度,可以有效地对学生片段仿写情况进行客观有效评价。而“量化分值”是根据学情对三个维度难易度的一个预判。依据学情设计合理的评价维度和标准,可以让学生的写作有方向、有效度,避免无的放矢、野蛮生长。

  依据“学习过程”,主要思考什么时候评、怎么评。“怎么评”,从形式上可以三步走,一是学生自评,二是同伴互评,三是教师评价。从内容上来看,就是严格按照评价维度和标准予以量化评价。例如,如果学生习作中只有一个“精彩动词”,那就得扣分,并指导学生及时补上。这样设计评价,可以让学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既可以保证学生写得合乎要求,也能保证师生的评价指向明确,帮助学生一次次达成写作目标,完成写作任务。

  因此,依据学情和学习过程,确定评价的维度和标准以及评价的方式和内容,是有效转变作业功能的关键之一。有着清晰评价方案的作业设计,才能让作业自动地帮助学生再次“发生学习”,学有所获。

  二、着重思考“以评促学”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更科学地促进学习。因为有评价量规的科学测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能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问题和困难所在,然后选择合理的学习策略再次展开学习,促进学习再次发生。

  在完成写作日课任务的过程中,支架设计具体明确,具有评价导学功能。例如,在模仿《雨的四季》第三自然段描写春雨的作文训练过程中,作者运用了发散思维,通过描写雨中的众多景物来衬托雨,让雨的形象更加丰满。为了训练发散思维,笔者根据文本范例,设计了“选择七个雨中景物来侧面描写春雨”的写作任务。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可以依据支架要求自主检查文段是否用足了七个雨中景物,没有可以及时补充,直至达成基本要求为止。借助支架的评价功能指导学生完成写作,可以让写作目标更为明确,这就实现了“以评促学”的效果。

  有些写作支架较难,学生自己无法辨识是否达成要求,这需要通过评价帮助学生厘清概念,准确判断。例如《雨的四季》中作者将喻体进行了陌生化处理,写了这样一句话:“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母亲,显得端庄而又沉思了。”喻体的“陌生化”处理,可以让比喻显得别出心裁,更加生动形象。但是在写的过程中,由于学生不能一下子完全理解和掌握,教师在评价的环节,就要依据学生的作品,结合“陌生化”理论的基本特点,进行分析讲评,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并掌握技巧。一位学生这样写道:“冬雨像一位年迈的老者,似乎不太爱出门了。”陌生化的基本构成原则是表面互不相关而内里存在联系的诸种因素的对立和冲突,正是这种对立和冲突造成了“陌生化”的表象,给人以感官的刺激或情感的震动。“冬雨”和“年迈的老者”本来是互不相关的两个事物,但因为他们都兼具“慢”的特点而产生了内在联系,这样的表达给读者带来了新的感官刺激。就比喻修辞教学而言,每个年段应该有不同的目标和任务,设计一些让学生达成略具难度的写作学习元素,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习作能力。关键在于教师评价学生习作,要概念清晰,指导精准,学生才能顺利掌握,实现生长。

  三、着重思考“以评导教”

  教学中,有几个问题一定要弄清楚:一是为什么教,二是什么时候教,三是教什么,四是怎么教。为什么教?因为学生碰到了困难,所以展开教学。例如学生在写人物矛盾心理的时候,总会碰到如下问题:1.矛盾心理展开的原因不明;2.矛盾心理展开过程不清;3.矛盾心理展开后的结果不交代。这样写出来的心理描写就会一片混沌。这样的问题是学生的共性问题,需要开展专题教学予以解决。什么时候教?当遇到学生的共性问题,需要设计课例开展整体教学;当遇到学生的个别问题时,一对一面授即可。教什么?根据学生的问题确定教学内容,一切旨在解决学生问题。

  当下,虽然大部分老师还没有完全转变对作业的认知,但一些老师已经在思考“作业”的重新定位了。“作业”不仅仅是“教”的重要一环,即反馈巩固,更应该指向“学”和“评”,贯穿“学—教—评”一体化的全过程,“以学定评”“以评促学”“以评导教”,这样才能让作业成为正面影响学生学习的“高效能量”(约翰·哈蒂)因素。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南山区前海学校)

  责任编辑黄佳锐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