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健康先学会松弛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 关键字:健康,松弛,网络热词
  • 发布时间:2023-01-04 15:03

  松弛感是一种平和、冷静的心态,主要表现为遇到突发事件时能从容处理,不焦虑、不推诿、不情绪化。

  若要盘点2022年网络热词,“松弛感”必有一席之地。

  “松弛感”一词最先在网络火起来,源于今年8月有网友发微博讲了飞机上遇到的一件事:一家人出门旅游,办理登机时才发现孩子证件过期了,妈妈只好陪孩子回家。还有,其他家庭成员的行李因挂在妈妈名下托运,而妈妈未登机行李也被拉下去未能随机同行。这本是一件十分扫兴的事,但这家人依然淡定自若,没有相互指责,没有鸡飞狗跳。博主感叹:“原来世界上真有这么松弛的家庭关系。”在上万条评论里,网友们也都齐刷刷地表达羡慕:“如此松弛的家庭关系是真实存在的吗?”

  于是,从家庭教育到人际关系,松弛感成了社交平台讨论的热门话题:人需要时刻保持情绪上的松弛感吗?在面临工作生活压力时,如何获得松弛感?

  身与心

  何谓松弛感?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松弛感是一种平和、冷静的心态,主要表现为遇到突发事件时能从容处理,不焦虑、不推诿、不情绪化。”

  “松弛感的概念激发大家对理想生活状态、情绪状态进行描绘和想象。代入古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不是就有一种非常松弛的感觉?”心航图心理工作室咨询师王婷婷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德国韩裔学者韩炳哲在其著作《倦怠社会》中指出,当今社会已经成为“功绩社会”,人们不断给自己寻找应当要完成的目标,不断给自己增加KPI(关键绩效指标)。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和社会科学出版社共同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指出,中国18至34岁青年的焦虑平均水平高于成人期的其他年龄段。这个年轻段的年轻人,工作压力、学业压力、感情压力、家庭关系压力都比较突出。为了应对工作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一些年轻人成为“上了膛的枪、拉满了的弓、拧紧了的发条”,对松弛的感觉越来越陌生。

  身与心相互影响,长期紧张焦虑会导致包括记忆力、注意力在内的认知能力显著降低,有人因此感觉工作效率降低、人际关系变坏,由此更加焦虑,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焦虑症导致的寿命损失在精神类疾病中排名第二。

  陆林说:“有人认为,身体疾病是造成头痛头晕、腹胀腹痛、尿频尿急、心慌胸闷等问题的原因,但很多情况下,压力才是真正的幕后真凶。”

  陆林解释说,开始焦虑紧张时,人体的压力应激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拉响警报,身体做出一系列应激反应,包括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免疫系统抑制、心跳加快、胃肠道消化酶分泌减少等。这些反应经常发生,就会损害血管和动脉,增加高血压、心脏病、中风的风险以及免疫系统、消化系统的患病风险。“而保持松弛感,能让人体的压力应激系统处于一个安全的水平中。”

  家庭关系中

  在高强度、快节奏、强竞争的现代都市生活里,“松弛感”对立面的“紧绷感”弥漫在生活的各种细微之处。比起工作来,家庭关系、亲子关系是松弛感话题讨论最多的领域。

  对待子女教育“躺不平又卷不动”的“45度人生”表情包在各种“妈妈群”流传甚广。充满不安、精神紧绷的“鸡妈”们是缺乏松弛感的典型人群。

  “养育孩子的过程,就是一个与焦虑相伴的过程。焦虑的本质,是信任感缺失。”王婷婷说,“有些人拼命‘鸡娃’,是因为不相信孩子能掌控他们自己的人生,担心孩子不够优秀,长大后无法在社会立足,甚至无法谋生。种种担忧激发焦虑,父母情绪长期紧绷,跨过正常的亲子边界,对孩子生活大量干涉,这样的家庭关系没有松弛感,会让孩子受到伤害甚至导致孩子的人格缺陷。不仅是父母向孩子,还有夫妻之间,如果随意输出‘情绪废料’,久而久之都会造成难以修复的心理伤痕。”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钱志亮认为,家庭关系中的松弛感,本质上是积极的思维方式、较强的情绪管理能力以及平和的沟通方式,“家人彼此尊重、相互理解关怀,遇到困难一起承担和解决,而不是陷入相互埋怨甚至对抗之中”。

  有松弛感的家庭则会持续向家庭成员释放正能量。“在这样的家庭里,父母有调节情绪的能力,家庭关系充满安全感,孩子也就有安全感。”心理咨询师崔庆龙说,“这种安全感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心理弹性

  心理学中,焦虑或者压力都属于“应激”范畴,松弛感则很贴近“心理弹性”概念,也叫“心理韧性”或者“心理复原力”,指的是一个人在面对压力应激事件时,能够做出有效应对和适应,从而达到情绪上的平衡状态。

  有研究显示,高心理弹性的个体具有调动不同认知和情绪的能力,具备积极的自我画像,能将事物变化看作自然而然的状态而非威胁。在处理压力时,他们能大量使用亲社会行为以及共情等有利的性格特征和行为,对未来始终保持乐观。

  如何获得和保持松弛感?陆林建议,首先要学会认可自己好的一面,停止自责,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其次是停止盲目攀比,很多人之所以感觉紧绷和疲惫,原因就是不自觉地与所谓“成功人士”“别人家孩子”攀比。杜绝攀比不等于选择躺平,而是选择尽力而为之后的顺其自然。

  王婷婷给出了获得和保持松弛感的具体方法:自我调节层面,短期内先增加自我照顾,留一些时间做真心喜欢的事;长期则要养成压力管理的习惯,懂得取舍;同时,保持良好的饮食、运动和作息习惯,维护身心健康。

  人际关系层面,短期内先寻找愉悦的人际陪伴;长期则要学习和练习正向、开放的人际沟通技巧,减少或隔绝特定的负面人际交往,维护良好的人际边界。

  亲子关系层面,“父母要学会以更长的时间跨度去看孩子的一生,一些当下的‘大问题’以后可能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新命题,正是不断适应新命题的过程让人生变得更丰富,更有深度”。王婷婷说。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