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对外报道的专业素养构成刍议

  • 来源:对外传播
  • 关键字:中国故事,新闻叙事,国际传播
  • 发布时间:2023-01-13 19:14

  【内容提要】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如何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理解中国、认同中国,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已经成为我国国际传播的首要任务。对外新闻媒体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排头兵”作用,肩负着向国外公众说明中国的重要使命。英语对外报道是党和国家一项长期性、战略性、全局性的政治任务,从业人员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素养,主要构成包括选题策划水平、政治理论储备、翻译技巧、新闻敏感性以及新闻叙事能力等。

  对外报道是我国新闻机构发布的以国外受众为传播对象的有关中国的新闻。对外新闻报道的根本任务是客观、全面地反映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对内对外政策,正确反映社会主义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形象,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①近年来,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仍未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西强我弱”的国际传播格局并没有彻底改变。当下,中国国际传播面临诸多新挑战,如所谓“推广治理模式”的质疑、作为“制度性对手”遭到抵制、“债务陷阱”等污名化报道、被认定为“外国代理人”而遭到制裁等。崛起的中国需要展示自己,变革中的世界更需要了解中国。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国际传播媒体应该更有作为,发挥好沟通桥梁作用。英语对外报道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国境的传播活动,从业人员应该内知国情、外知世界、精通英语,同时还需要具有国际视野、思辨能力、跨文化意识以及讲故事的能力。

  一、选题策划能力

  新闻选题策划是指为了达到某种传播效果,对具体新闻事实的报道进行的设计与规划,通过多角度来发现新闻价值。对外报道选题与策划的目的在于向世界传播中国的声音和观点,把我们想讲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做到于我有利、于他有趣,促使国外受众对中国从了解到理解,从对基本事实的了解过渡到态度和价值观念的理解上。选题策划能力主要是指针对不同受众群体需求,选择哪些新闻热点,采取何种角度来策划报道内容。对外报道选题应遵循基本的新闻规律,以期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新闻热点发生后,我国对外报道媒体与外媒通常报道角度和口径大相径庭。对外报道从业人员需要具有大局意识和政治理论素养,能够从纷繁复杂的新闻事件中,尤其是涉及我国核心利益等重大议题时,选取合适的报道角度和内容,让国外受众能够理解、认同我国的基本政策,争取国际涉华舆论主动权。良好的选题策划可以加强报道的计划性,也可以提高报道质量,增进报道的针对性。

  对外报道选题策划需要特别注意国内报道中经常出现的“典型报道”,这种报道方式在对外报道中往往不宜简单照搬。如因忘我工作忽视自身健康,疏于照顾家庭,等等。在跨文化语境中,这种习惯性炮制感人故事的宣传思维有悖基本的人文伦理。对外报道选题策划应杜绝此类过度宣传,回归常识和理性。这种看似感人的故事,不符合绝大多数国家基本的价值观念和世俗良序,既不利于弘扬中国文化,也有损于中国形象。

  在对外报道中,写作角度、内容挖掘、篇章布局很大程度反映了从业人员的政治意识和专业水平,决定着议题设置的成败。例如,2019年6月,一些香港反建制派反对当局修订《逃犯条例》,借游行集会之名,上演各种激进暴力行为,香港治安和法制遭到严重践踏。西方媒体则大肆渲染,把这一事件描绘成当地市民的“民主运动”。我国对外传播媒体主动回击,但内容大多强调涉港问题是中国内政、历史遗留问题等。《中国新闻周刊》英文版在当年7月社论中,一针见血地指出香港修例风波背后是民粹主义作祟。中国并没有压制香港的政治自由,恰恰相反,香港抗议分子享有的言论自由、集会自由,才使得大规模抗议活动得以实现。文章最后提到,香港本地的政治生态,加上失控的资本主义体系,才是导致香港矛盾丛生的根本原因。该篇评论摆事实、讲道理、注重逻辑推进,使西方受众读后觉得有道理,乐于接受其中观点。

  二、原文理解能力

  英语对外报道很多时候需要根据中文材料进行翻译或编译,这个过程存在一个误区,即认为中国人进行汉译英时,理解原文不成问题,实际上很多误译恰恰是由于没有深刻理解原文所导致。理解是翻译过程的第一个环节,一定要准确理解词与词、句子与句子、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尤其是一些中国特色政治词汇背后的含义。时政报道人员要成为该领域行家里手,了解词汇背后的深刻内涵,把握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才能找到准确的英语表达方式。语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之所以能够产生意义是因为其与社会文化中的其他因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不能只关注语言本身的概念意义和语法意义,还要关注它的语境意义。②例如,“个人主义”在东西方语境中具有不同含义,我们强调反对个人主义,指的是反对利己主义(self-centered behavior),并非反对西方以个性解放为核心的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对外报道翻译中,如果对原文亦步亦趋,极易造成误解,受众也会觉得不知所云,致使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2020年7月1日,国务院港澳办时任分管日常工作副主任张晓明在新闻发布会上批评美国针对香港的制裁是强盗逻辑,警告不要干涉中国内政。他的原话是“中国人看别人脸色、仰人鼻息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华盛顿邮报》记者对这句话进行了蹩脚直译:The era when the Chinese cared what others thought and looked up to others is in the past,never to return。这里翻译问题导致了理解偏差,“看人脸色”“仰人鼻息”字面意思是“关注对方面部表情,努力取悦他人”,而实际上是指中国不会屈服于国外势力干涉。恰当的翻译应该是:The era when the Chinese were subservient to others and lived dependent on the whims of others is in the past,never to return。这个译文强调了两组用语“奴颜屈膝”(subservient)与“取决于他人突发念头”(on the whims of others),准确还原了中文的隐含意义。

  一些党政报告在涉及改革时,经常用“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来形容面对艰难险阻,知难而上的决心。个别媒体翻译成:go deep into the mountains,knowing well that tigers are there。这个翻译对英美人士来说,丝毫感受不到改革的坚定决心,反而觉得明知极度危险还一意孤行,无异于自取灭亡。英语固定成语“Take the bull by the horns”,可以形象诠释这一俗语的蕴含意义。再举一例,“改革进入深水区”按字面意义直译是entering the deep-water zone,或者crossing the deep-water zone。这两句英文背后蕴含的意思是,一旦进入该水域不太可能生还,而原意是指改革遇到巨大阻力。若转译为entering the most difficult phase,便可以较好地还原中文的隐性意义。总之,中文属于“高语境”,而英文属于“低语境”。前者传播重点不在于“怎么说”,而在于“如何听”,大量预置信息需要听者“悟出来”。英语对外报道人员需要在传播过程中补足相关背景信息,搭建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的平台。

  三、翻译传播能力

  由于历史发展、文化形成、地理环境和社会制度等不同,有些中国特色词汇很难在英语语境下找到确切表达,这就需要创造性翻译(trans-creation)。英语对外报道很多情况是在中文原稿基础上或在采访素材上,用英文进行编辑、翻译和写作,这一过程最忌对号入座、望文生译,往往需要打破常规,摆脱原文形式束缚,勇于对中文的习惯表达进行创造性翻译,把隐含意义表现出来。这样才能既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又兼顾外国受众的接受方式。因此,对外报道需要把一些中国概念、中国词汇、中国术语掰开揉碎,提炼其中观点,以西方读者喜闻乐见的叙事方式来讲好中国故事。③对外新闻翻译兼顾翻译的真实性与灵活性、严谨性与创新性、政治性与时代性,是两种文化、思维方式的沟通,既要符合中国国情,有鲜明中国特色,又要对接国外的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真正做到“融通中外”。

  举例来讲,许多中央政治文献在谈及环保问题时,经常出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表达,一般翻译为Lucid waters and lush mountains are invaluable assets。这个翻译没有错,外国人也能看懂,但是并未言简意赅地反映原文的寓意和韵味。Green mountains are gold mountains,甚至简化为Green is gold,可以更加形象地表达原文意思。再如,在谈及预防腐败时,经常出现“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提法,直译成英文为examining ourselves in the mirror,tidying our attire,taking a bath, and treating our ailments。外国人读后会觉得这是四个不同动作,无法体会到党员干部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逻辑和含义。改译成assessing conduct against the Party Constitution,building a positive Party image,conducting self-criticisms and disciplining Party officials for erroneous behaviors,就能很形象传神地把原文隐含意思表达出来,使不了解中国政治话语的外国人也能体会其中含义。

  对外报道不仅要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更要让世界听懂中国的声音。正如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Albert Nida)所言:“如果译者不向假想读者调整信息负荷量,接收者就可能失去信息中一些关键因素,或觉得译文太难懂而停止阅读。”④翻译是语言的转换,是语义的开拓,它兼具艺术和科学的双重属性,很多时候需要对中文的隐性逻辑进行显性翻译,对中国特色词汇进行解释性翻译。

  四、思辨质疑能力

  对外报道是一项政治性强、使命特殊的新闻传播活动。与对内报道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对象是国外受众,这就需要把握新闻性和政治性的关系,不断提升判断力和辨别力,在回应海外关切和“以我为主”之间找到平衡。面对错综复杂的事件,能够提炼新闻价值,挖掘新闻线索,捕捉新闻细节,并迅速作出自己的判断。新闻判断力是媒体记者和编辑在选题时遇到的首要问题,也被称为“新闻鼻”或者“新闻嗅觉”。新闻判断力涉及选题、报道角度和深度,是衡量记者和编辑新闻素养和专业能力的重要标准,其中包括“独家的采访报道、独立的思考能力、独特的报道角度、独到的分析见解”。⑤对一些不适合对外报道的内容,心里应该有杆秤,从大局角度进行把握。涉及民族、宗教、军事、争端等议题更需要格外小心,以防授人以柄,而对报道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同样需要有质疑能力,能够发现其中问题,而不是人云亦云。

  2019年2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开通了实名认证的官方微博账号“东风快递”,所发内容一改官方媒体严肃的风格,走起了“卖萌”路线,在国内社交媒体平台迅速圈粉。多家主流媒体迅速跟进,以“东风快递 全球到达”为主题作了多期报道。这种青春活泼的写作方式很快引发舆论热潮,也激起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然而,在东风系列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相关内容的对外报道中,如果简单照搬这种卖萌体标题则有可能表现出与大国气度、大国责任不相符的“小我”意识,容易引起西方读者的心理不适,甚至可能引发新一轮“中国威胁论”等域外杂音。从国家的建设成就中获得爱国自豪感无可厚非,但走向极端就不可取了。在信息传播全球化的当下,一些言论甚至有可能对国家的外交政策和外交努力造成负面影响。⑥

  2020年10月,《中国新闻周刊》发表一篇有关未成年人犯罪的调查报道。其中援引最高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2014—2019)》数据,指出当前未成年人犯罪总体形势趋稳向好,涉嫌严重暴力犯罪和毒品犯罪、校园欺凌和暴力犯罪、未成年人犯罪数量等逐步减少。未成年人受理审查逮捕人数从2014年的56276人,降到2019年的48275人。在对此文进行英语编译时,笔者对原数据进行了核实,发现虽然2014年至2019年未成年人受理审查逮捕人数明显下降,但2017年是个关键节点,该年未成年人受理审查逮捕人数为42413人。如果对比2017年和2019年数据,未成年人受理审查逮捕人数实际上是呈上升趋势。英语文章对这一变化作了补充,给国外受众呈现了这几年数据变化全貌。对外报道会经常涉及数据,从业人员应该格外认真,练就一双明察秋毫的慧眼,力争去伪存真、拨云见日,防止被错综复杂的数据所误导。

  五、新闻叙事能力

  新闻报道故事化是在新闻活动中,采访和挖掘故事情节,通过叙事手段将新闻以故事的形式表达出来的一种方法。讲好中国故事,核心在于叙事。叙事即讲故事,是把人类内化的思想通过语言符号向外界传递。“叙事”的实质是通过话语、故事、阐释以及解读把叙事主体和叙事接受者有效关联起来。“故事”与“中国”组合构成“中国故事”的话语表达时,其本身即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故事,涉及中国人的自我认知、话语与叙事等多个方面。⑦当今时代,谁善于借助“故事”来传播自身的核心价值观,谁就更有可能获得国际认可,优先掌握话语权。在全球传播时代,有效的对外叙事就是软实力。国际竞合的成功与否,并非通过一般性强硬手段来实现,而更多取决于“谁的故事可以胜出”。⑧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以及当代中国日新月异的变迁,不缺乏好的故事,但缺乏讲好故事的叙事能力和技巧,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故事的有效传播。当前,世界各国围绕提升国际影响力的竞争日趋激烈,“讲故事”已成为各国传播本国文化、增强“软实力”、提升国际话语权的重要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⑨讲好中国故事离不开战略叙事、政治叙事等宏大叙事,但更强调精微叙事,通过小故事来阐明大道理。叙事的方式有时比内容更重要,在撰写英语对外报道时,需要具有高超的写作技巧和叙事能力,才能牢牢抓住读者眼球,让其产生非读不可的冲动。

  《中国新闻周刊》英文版播客“从历史看当下”(The Context),聚焦中国历史及文物,为了国外受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内容,播客稿件一般在导语部分选取当下新闻热点为切入口,使稿件具有现实关照。例如,2022年9月13日发布的播客文章《中国海神妈祖》(Mazu: Chinese Goddess of the Sea),以超强台风“轩岚诺”袭击中国东南海岸,导致港口关闭,数千艘渔船匆忙寻找避难所为导语。文章随后写道,只要对西方人提起海神,他们就会联想到波塞冬的形象,他被认为是奥林波斯山上脾气最坏、喜怒无常、贪得无厌的神灵。相比之下,中国海神妈祖则是一位善良而富有同情心的女神,她守护着水手、渔民和旅行者。对比之后自然过渡到对妈祖形象的阐释,解释其对于中国以及东南亚沿海地区渔民所起的特殊作用,新闻叙事一气呵成。对外新闻报道通过巧构国际话语权的叙事层次,可以极大增加稿件感染力,激发读者的情感互动与心理共鸣,增强故事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六、结语

  近年来我国媒体走出去持续深入,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但总体而言,被动“挨骂”的局面并未彻底改善,很多时候仍然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传开没人信。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我国国际传播媒体责无旁贷。提高对外报道从业人员选题策划能力、原文理解能力、翻译传播能力、思辨质疑能力、新闻叙事能力等势在必行。我国国际传播同样需要适时转变思路,进行自己的知识生产,强化国际舆论斗争的话语生成能力,掌握国际问题是非曲直的解释权和裁判权,最终赢得国际话语权。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