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杯两盏澄觉山房陶艺器物小记
- 来源:凤凰生活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陶艺,器物,台窑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06-29 14:30
文/胡建君 编辑/陆爱华 版式/志明
因一场梦境
自建柴窑
而结果总是
一半合于人意
一半顺应天意
王亮程 景德镇琴台窑
葵口茶盏 2018年9月
“澄觉山房”
王亮程反复提到他的武夷山梦境。他梦见路经的山涧中盘旋着一条巨大的蟒蛇,云气缭绕,风雷顿生,就像《搜神记》或《山海经》里出现过的一样。当地山民说这是武夷山的守护神。武夷山之行是他追觅建窑黑釉系陶瓷的第一次寻根之旅。有信仰的他,面对梦境中巨蛇的强大能量场,不畏不惧,甚至心生庄严的欢喜。他认为这是自性觉悟和回归于道的一个前奏。《射雕英雄传》里被郭靖喝掉血的那条异蛇也算是“天赋异禀”,郭大侠从此功力大增且百毒不侵。
素食主义的王亮程倒从不杀生,他敬畏天地、对大千世界宇宙万物心存善意。躬耕自然、亲近山川、草木与泥土的他,追求内心的自在与欢喜,只要感受到一线灵明之光,他便一头扎入。85新潮时期,他也心潮澎湃,追随青春理想,热爱诗歌与远方,在本子上密密匝匝记录了大量诗句。
2006年,王亮程毕业于历史悠久的湖北美术学院的壁画系,长时间的面壁而绘,锻炼了他的定力和耐力。大学期间偶然看到学校陶艺馆墙上的古陶瓷片标本,他的内心突然有种一击必中的欢喜,这种接近天地与水火的器物,跨越时空,深深吸引了他。从残存的器物形制与雕彩中,他体会到古人创作时的情感投入。从釉色的玄妙与多样性中,又体会到古人的创作源于自然又超乎自然,通天而近神。他感叹于古人的生活状态与审美情趣,从此开始痴迷于各类古陶瓷的收集与研究工作,还多次启程前往各地学习。各种因缘际会,王亮程陆续师从湖北陶艺家张晓莉、香港陶艺家黄美莉及江西陶艺家周汉新,开始系统学习陶瓷。他一直记得周汉新老师的话:想当陶艺家,必须亲自上山采泥制釉,步步亲力亲为。这样的告诫,对于他后来形成自己独特的泥釉系统及陶瓷语言至关重要。
2010年,满怀理想的王亮程离开家乡,定居景德镇。故乡对他来说,不再局限于一块出生的土地,而是心灵栖居的一方辽阔旷野。在景德镇制瓷十数年,也得益于那些传统手工艺人的指正,他们虽不是大师,却对当地制瓷原材料和烧成技术有着深厚的积淀,往往三言两语的点拨,让他豁然开朗。对五大名窑和建窑用功颇深的王亮程,秉承了古人的制瓷理念: 格物致知、道法自然,怀着澄澈的心和无上热情投入到一片火土之中。他更有幸打开眼界,跟随日本陶艺家日下部正和研究落灰柴窑烧制工艺,并创立“澄觉山房”柴窑陶瓷器物研究工作室。愈加沉潜心性的他,对照古陶瓷标本,推演出其泥、釉的配比与烧成的脉络,从而在实践中一一求证,与古人虔诚对话。天道酬勤,在日以继夜的辛苦摸索中,他往往能一超直入如来地地接续古人余脉,在完美再现的基础上推陈出新。
王亮程 景德镇琴台窑
汝质釉花器 2020年10月
自建柴窑
三年后,踌躇满志的王亮程自建柴窑,潜心研究柴窑茶器的烧制工艺。柴窑的烧成,难在对温度的控制和对气氛的把握,将直接影响茶器的气质以及茶汤的呈现。他科学改良了中国传统的古窑,在结合日本与美国现代柴窑的基础上,设计出适合烧制特殊高温茶器的柴窑。为了全面秉承并施法古人勤恳恭肃的作风,王亮程每每谨遵师训,亲自上山去采集泥料和釉料。
为了那些矿石土灰的采集,风雨兼程,甚至跑遍了全国各地,像是一次次艰苦的文化寻根。从泥的调配到上釉再到烧成,每一个步骤,均出自他一人之手。大概只有全程亲力亲为,自己俯身亲近大地,亲手触摸抟造,用心斟酌泥和釉料的配比,一次次试错,从头再来,才能真正致敬并遵循自然之道,照见内心的灵光,这也是王亮程作为一个陶艺家的信仰、自律与坚持。他虔诚地由内心出发,秉承唐宋美学之道,应天地之意,造古雅之气。
他的“澄”系列(官汝系列)作品正是汲取汝、均、官、哥、龙泉窑的精神,参照古人的釉料配方和烧成过程,并结合自己的理解与实践,而形成“似是而非”的新作品。那些沉淀了心性与时光的器物,显得如此宁静蕴藉,富有幽微古意与当代文人精神。柴烧的成败还取决于火与泥的碰撞,以及柴与窑之间的融合。在烧制过程中,王亮程遵循古法,不惜薪柴,反复烧炼,有的茶器烧成温度可达1350度左右。高温对茶的香气和汤水的柔和度有着非常重要的生发作用。薪柴在燃烧时的火性属温阳,可以中和茶水的寒凉之气,转成中性的茶汤。如此,茶汤进入人体后便能直接打通各大经络,正像“顶级茶人”宋徽宗所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
另外,薪柴在生长过程中,吸收的大地中的矿物质与微量元素,在高温燃烧过程中,随着火焰灰而进入坯体,与坯体和釉料发生化学反应。那些有益的微量元素在釉层中得以保留,从而形成丰富的视觉变化和味觉体验,这也是天地人的对话与交流,玄妙入神。一件好的茶器,形制与釉色达到自然天成般的内在统一,可以完美彰显并激发茶本身的特质和蕴含。这是一种全息的、四维空间的把握,而不是按部就班的简单描摹。器与物,便在天时地利人和的相辅相成之中熠熠生辉。
王亮程 景德镇琴台窑
汝质釉茶盏 2019年10月
王亮程说,每一次开启窑门的刹那,都有一种庄严的仪式感,一半合于人意,一半顺应天意。在疏疏落落的三杯两盏间,盛放着日升月落的诗意与禅意。
旁收博采
喜欢执着思考与自我追问的王亮程,总是将自己置身于中国乃至世界的陶艺历史中,时时自我省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日本走泥社和美国奥蒂斯陶艺运动堪称世界陶艺领域的大事,标志陶艺现代性的觉醒。尤其是日本陶艺在二战后发生巨大变化,从前辈陶艺家富本宪吉的感叹伤逝到青年作陶家集团直面当下,开启陶艺新时代。八木一夫的《萨姆萨先生的散步》是日本现代陶艺史上的里程碑,注重陶器的无用之用,将陶瓷从杯盘碗碟等实用性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走向自由创作。
朝日新闻美术记者小川正隆评论道:“经由‘土’与‘火’之过程,既强调了烧物特有之材质感,又唱响了烧物之诗。”这种随性塑造与诗意发扬对王亮程亦深有启发。他有一部分作品,突破原有的器物之形,或模仿自然万物,或追求书画之境界,走向身心的自由创造以及诗性的阐发。
日常的诗意,是王亮程对于器物的一贯追求。他一边探索陶瓷在时代与当下的新表现,一边始终不忘上溯古代经典窑口的传统,并从传承于中国的日本陶艺中得到启发和借鉴。其中日本的“乐烧”和“志野烧”对王亮程亦有着直接的影响。“乐烧”发端于距今约四百年前的日本桃山时代,陶工长次郎在一代茶圣千利休指导下制作完成“对灰暗的尘世之美顶礼膜拜的茶道具”,之后在日本代代相传。其一大特征是成型不用辘轳,完全以手捏刀削的形式,显示出宋代时期从中国南方传入的三彩制陶方法的影响。王亮程第一次看见乐烧器物时,就被直达禅境的状态所感动。他认为一件乐烧作品的产生就像破茧成蝶、浴火重生,亲自抟造的器物经过高温与烈火的洗礼,最终完美蜕变,整个烧造过程令他充满期待。“志野烧”在日本亦有四五百年历史,有人形容志野陶纯白的长石釉就像富士山上的积雪,其起源却依旧在中国。它的前辈,即东南沿海的建盏天目瓷类,于南宋嘉定年间,由加藤四郎从浙江带去日本濑户。当地陶工在仿制时无意中烧制成施挂有白釉的白天目茶碗,“志野陶”应运而生。王亮程喜欢其纯白的釉色如云般温润,搭配其质朴的器型和纯粹的纹样火痕,他沉醉于这份返璞归真、敦厚淡雅的侘寂之美。他后来的“水墨烟云”系列正是吸收了志野釉的烧成灵感并改良泥釉配比,形成自己独特风格,崇尚一种质朴、简约与禅境之美,正如黄庭坚所形容的那样:“恬澹寂寞,非世所尙”。
纵观整个日本陶瓷史,大多借鉴中国典型的窑口,结合各自的传统技艺与审美,从而形成本民族的陶瓷风格。万法归宗,在系统研究、借鉴日本的烧成之后,王亮程更加珍视自己老祖宗的技艺。他旁收博采,在无限逼近古人之时,又不断开拓新的疆域。如果说青瓷系为万众瞻仰的喜马拉雅山,那么建盏黑瓷系则可形容为独孤求败的珠穆朗玛峰,其烧成难度最大。王亮程偏向险峰行,他的“玄”系列作品就是向建窑致敬的实践。一次次失败之后,他突然得到那个武夷山梦境,从此豁然贯通。王亮程因而体验到最好的境界是顺应天道、万物合一。需以谦恭之心致意天地,方能感知万物各得其位的神妙之状,从而达到澄明之境。
王亮程 景德镇琴台窑 汝质釉盖碗 202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