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的基本策略

  • 来源:中小学教育
  • 关键字:小学语文,课前预习,基本策略
  • 发布时间:2023-07-09 21:08

  程 荔

  (四川省宜宾市高县第二实验小学校)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感知起点,还能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他们语文知识与方法进行语文实践运用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前预习;基本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3)5-001-01

  古人说得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更是如此,没有良好的课前预习,就没有新课学习的感知基础,甚至没有学习方向,不知自身接下来学习所要攻破的难点。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这几年新课标的实践,让我们明白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新理念。而预习正是落实学习主体理念的有效举措,不仅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人翁作用,还能很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那么怎样搞好语文课的预习呢?

  一、开展语文课前预习的必要性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有过精辟的论述:“上课之前,学生要切实预习”。“要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就非教他们预习不可”。预习是学生运用自身现有知识与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实践的一种积极尝试,其实质在于提高学生学习起点,把学生“最近发展区”引导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之上,提高他们学习课文的感知力,从而改变学生学习的被动性,发挥主体性,为高质量的教和学打好基础。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这是对预习重要性的精辟阐述。因此,在实践中,我们应加强引导学生课前预习,使之形成习惯和能力,能自觉参与到预习活动中去,不仅为语文学习提供感知基础,同时也为其他学科输送方法。作为奠基教育平台的小学语文,必须加强学生预习能力培养。

  二、引导学生语文课前预习的实践策略

  任何一种习惯和能力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知反复训练,才能在实践中得以形成。学生预习的习惯和能力更是如此。因此,我们必须创新策略,注重日常落实,才能让学生的预习习惯和能力的形成有更多的训练平台与机会。在这几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已成为我们教学常态,甚至把此作为衡量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基于这个重视程度,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能力就成为我们必然追求。

  (一)拟定预习提纲引导。小学生最开始是没有预习方法和能力的,需要我们引导,而引导最好的方法就是拟定预习提纲,为此,教师不仅要安排预习时间,布置预习任务。从内容上说,应包括文章思想内容、结构层次和语言表达等几个方面,但每次可以有所侧重。从它应达到的作用说,一要有助于促进学生认真看书,自主学习生字新词,弄懂词汇意思,并熟悉课文,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抓住文章和作者的思路;二要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一般应是牵一发而易于动全局的问题;三要富有启发性和思维因素,能触动学生开动“机器”。最好把课文主要内容中的难点形成“问题串”,让学生在破解“问题串”的过程中获得难点的突破。在这几年的实践中,对于预习提纲中的问题和要求不要难度过大,能略高于学生“最近发展区”水平,这样才能促使他们发挥最大能力去解决问题。要知道,有效的预习提纲在引导方面,既不能是“浮光掠影”的,又不必都要求“水落石出”,适度才是其关键。

  (二)教给学生预习方法。新课标要求语文课堂要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传授,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课前预习是提高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必然要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与技巧。对于语文预习,可让学生在预习中采用“圈点读书法”。在课本的字里行间圈、点、批、注,做好预习笔记,对于文章中关键性字词、蕴涵丰富的语句、匠心独运的结构、以及疑难问题,随时做出不同的记号;对于那些在阅读中深思凝虑,神思飞越而闪现的思想火花,要及时捕捉,记录在书中有空白的地方或者小本子上。这样有利于课后整理复习,以得到充实和提高。预习笔记,一般可以包括以下项目:生字词的语音、语义,文章中的名言警句、成语典故以及一些精彩片段摘抄,段落层次的划分,随想随感,疑难问题和与课文有关的资料摘要等。

  (三)鼓励学生预习质疑。“学起于思贵有疑。”鼓励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和发现问题,敢于议论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起点,也是引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创新思维的基本训练。我认为质疑应放在学生初步接触课文,也就是预习阶段。培养学生在预习中质疑的习惯,并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学生每学一篇新课文,首先接触到的便是课题。课题往往是文章中心的浓缩,在文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它可为新课的学习作“认知准备”。“认知准备”指学生在教师的刺激下明确本教学过程的课题,初知所要学习的问题,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产生求知需要并形成悬念。所以我训练学生在预习时结合课题提出问题,如对《不平常的信》这一课的教学,我们引导学生从课题进行质疑,一开始,学生问题比较肤浅,于是我指导学生从课题“不平常”开始,带着问题去读课文。这样,学生通过对内涵丰富的题眼质疑,较快了解了文章,阅读能力也得以提高了。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风们应引导学生预习,让学生带着自身经验和知识提前学习、得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而这些体验和感受就能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更有效。因此这一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更应重视、培养。

  参考文献:

  [1]杨娟,引导小学生课前预习的策略[J].教育研究,2015年。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