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继周:发展草业是“国之大者”
- 来源:小康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发展,草业,“国之大者”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07-24 16:57
在大力提倡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大生态观的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对于如何结合生态建设、荒漠化防治、退耕还林和现代化农业发展,大力推动发展现代草业,任继周的思考仍在深化。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 降蕴彰
“我们正在迈入生态文明时代。生态危机就是人类文明危机。这是更为根本的危机。”2023年1月1日,99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任继周在他的微信公众号发表了《祁连山生态安全的相关建议》,表示“祁连山保育了河西走廊的多种生态系统”,但“祁连山的乳汁不够它所养育的生态系统”,“处于生态危机状态”,建议相关方面高度重视祁连山的生态保护。
任继周告诉《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现在我已经丧失撰写论文的能力,但还在关注发展现代草业,还有很多话想说。”因为担心与社会脱节,他于2022年年底注册了微信公众号,取名“草人说话”,希望通过“微信公众号”这一窗口,呼吁相关决策部门大力发展现代草业,加强草原生态环境保护。
任继周是我国现代草原科学奠基人之一,是草业科学领域的首位工程院院士。早在上世纪50年代,他就从南京来到西北,扎根草原,进行草业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他根据多年行走于农耕地区和草原牧业地区的切身体会,提出要发展草地农业;在此基础上,结合乡村振兴、生态建设和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又进一步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草业。
我国草地面积为400万平方公里左右,占整个国土面积的41.67%,是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毫无疑问,在大力提倡大生态观、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的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之下,任继周提出的“发展草地农业”“发展现代草业”的观点,对建设草原生态文明更加具有参考价值。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任继周倾毕生积蓄,累计捐赠600多万元,在兰州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山东省教育基金会等6个单位,设立了各种奖励基金,把满腔爱心奉献给了莘莘学子。
草原生态是生态安全的薄弱环节
任继周现住在北京北五环外的一个老旧小区。2022年,由于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他得了较为严重的喘息性哮喘肺炎。治愈后,听力、记忆力均出现严重衰退,腿脚行动也越来越不方便。即便身体有些吃不消,他还是坚持每天查看邮件,关注草业发展动态、关注草原生态环境保护。
年初,他在微信公众号发表的《祁连山生态安全的相关建议》,原本是应邀参加一次“生态安全”主题视频会议的发言,但由于已经失去了参加视频会议的能力,只能以文字稿替代视频发言,表达对祁连山生态建设的急切关注。
地处甘肃、青海交界的祁连山被誉为河西走廊“生命线”和“母亲山”,东西绵延近千公里,从祁连山发源了黑河、石羊河和疏勒河三大水系,是56条内陆河的主要水源涵养地和集水区。祁连山从气候调节、水源涵养、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等多个方面,养育了河西走廊的山地-绿洲-荒漠带,形成一个良好的、完整的生态系统。可以说,祁连山在维护中国西部生态安全、维护具有古老历史的丝绸之路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整个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不幸的是,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一系列过度人类活动的影响,祁连山生态在多年前曾受到了严重破坏,出现了雪线上移、森林萎缩、草地退化、生物种群数量减少、水源涵养功能减退等一系列生态危机问题,令人担忧。
据任继周介绍,石羊河、黑河、疏勒河这三条内陆河的开发利用率分别高达150%、110%、146%,远远超过40%的生态系统健康生存警戒线。他感叹:“祁连山的乳汁已经不够它所养育的生态系统,正在处于严峻生态危机状态;生态赤字欠账越来越多,终将需要‘连本带息’去偿还!拯救和保护祁连山生态刻不容缓!”
河西走廊是全国重点建设的12个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耕地面积80万公顷,所产粮食占甘肃省总产量的1/3。任继周认为,造成祁连山生态环境恶化、生态赤字欠账过多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规模过大、农业结构不合理。而为农业辛勤服务的水利工程,为不合理的农业“生产规模过大、结构不合理”行为背了锅,导致某些局部“水利工程”变成了“水害工程”。
对于如何拯救和保护祁连山生态,他建议,首先,及早对祁连山不同地段的蓄水量、径流量、生物量和资源承载能力进行严格监测;其次,设定社会耗水量红线,明确各项耗水配额,严格制定节水规范,在这个红线之内做出长远规划,不得随意改动。
具体来说,在行政区划基础上,要整合分散的力量,像长江、黄河流域那样,构建整体的生态治理规划,在河西走廊建成以“三河一园四景区”为主体的格局。“三河”是指包括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内陆河在内的33条大小支流,其90%的水资源出自祁连山;“一园”是祁连山国家公园;“四景区”则指居延海古荒漠湖泊边塞景区、民勤苏武牧羊北海故地的湿地荒漠景区、以古山丹-焉支山为主的丝路国际化旅游景区、以敦煌为中心的内陆河流域新农村示范区。
草原的问题在草原之外
“草业科学”从草地农业生态系统衍生而来,“草业”这个名词也是直到1984年由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一次会议上提出,才在国内广泛使用,由此草业也成为一门独立的产业。
钱学森提出“草业”概念的同时,引用了任继周发展草地农业的观点。实际上,从上世纪50年代,任继周就开始了草原生态研究。如今,作为我国现代草业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奠基者,他专注草业科学研究已经70余年。
借着这股势头,任继周搭建起了草业科学的框架。
1948—1950年,任继周师从我国草原科学奠基人王栋教授,专攻牧草学。1950年应兽医学家盛彤笙的邀请,他和妻子从南京远赴甘肃兰州,到国立兽医学院(现甘肃农业大学)任教,自此扎根西北大地,先后在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等单位从事草业科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他主持编写了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第一本草原学教材,成立了国内第一个高山草原定位试验站——甘肃天祝高山草原站,开展草原定位研究、草原生态研究,由此形成了一整套草原改良利用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措施,并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代草原划破机——燕尾犁。
作为典型的农牧过渡区,甘肃气候、土壤、地形、地貌等自然因素的多样性,决定了草原类型较多,占全世界所有草原类型逾七成。在研究过程中,任继周发现高山草原上的黑色草毡土厚达20多厘米,弹性很大,但不透水、不通气,草也就长不好。而老鼠洞周围的草长势明显好于其他地方,原因是老鼠打洞改变了草毡的通透性,起到了通水透气的作用。他带领的团队就是根据这个原理,研制出能划破草皮、通水透气的“燕尾犁”。该项技术通过增加草地通透措施,使高原上仅有两三寸高的草能长到半米左右,草产量也提高了4倍。
新中国建立之后,由于国家长期坚持“以粮为纲”的政策,农业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对发展草业一直不够重视,许多草原地区的发展观长期停留在重生产、轻生态层面,导致草原遭受了极为严重的破坏。草原面积缩小了、品质变坏了,全国一度有90%的草原发生不同程度的退化,这就使得整个生态环境也受到严重影响。
任继周为此深感痛心:“几十年来,我亲眼看着草原一天天衰败下去,一度跌到历史的低谷。虽然不少草业科技人员都在奔走呼吁,但还是感到有些无能为力。”
发展草地农业是任继周在上世纪70年代就提出的观点,这与“以粮为纲”的主流观念存在明显的冲突。由于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草地农业在国内一直没有大规模推广。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食物短缺。在那个时期,食物问题几乎就等同于粮食问题。当时全国居民的食物消费以粮食为主,实际是靠“瓜菜代”帮忙,目标只是有的吃,填饱肚子。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老百姓每天吃的东西已经不局限于主粮,肉蛋奶、果蔬菌等“副食品”,已逐渐成了老百姓餐桌上的“主角”。
包括一些农业管理人员、农业专家在内,现在谈到粮食安全时,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任继周就此分析说,这从很大程度上说明,国人普遍是粮食情结太重,而食物情结淡薄。
粮食与食物是有明显差别的,粮食主要是指小麦、水稻、玉米等谷物,而食物则涵盖面更广,包括肉蛋奶、果蔬菌等称作“副食”的食物。肉蛋奶是哪里来的?生产肉蛋奶离不开饲料、离不开牧草,包括饲料作物。如果饲料、牧草不能充足供应,粮食安全也会出现问题;粮食够了,肉蛋奶不够也不行。实际上我国人的口粮与饲料消耗之比约为1:3,即饲料消耗是人的口粮的3倍。因此任继周多次建议国家统计部门把人的口粮与畜禽饲料用粮分列专项统计。做饲料的部分可用优质牧草代替粮食。不仅可节约粮食,还可实现草田轮作,培肥地力。这样就能实现农业生产的精准设计。这应该成为我国农业数字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现在我国每年消费的玉米、大豆等粮食主要是用作动物饲料,任继周认为这造成很大浪费。他认为,农业主管部门、土地主管部门,在强调保护耕地红线的同时,也应高度重视保护草地和饲用作物、保护草原生态。
很多农业管理人员不知道,草田轮作是现代化混合农业的重要特征。实行草田轮作,不仅不会影响粮食产量,反而能成倍增加牧草等饲用作物,改善土壤,培肥地力,提高土壤生产能力,形成良性循环,从多个角度来看,发展草地农业都让粮食安全、生态安全更有保障。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在内蒙古考察时曾说过:“草原的问题在草原以外。”任继周对此深有感悟。他直言,现在一些地方政府搞草原建设,最大的问题是“关起门来建设草原”,不懂得发展草原与整个农业系统、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等问题的关联性。
呼吁关注“农业伦理”
任继周之所以被称为中国现代草原科学的奠基人之一,是因为他取得多项重大的草业科研成果,开创了多个“第一”,引起国内同行业的高度关注。他创立了草原的气候-土地-植被综合顺序分类法,成功地应用于我国主要的牧业省(区),现已发展成为可用于全世界的、唯一的草原分类体系;他提出了提高草原畜牧业生产效率及解决中国北方牧区家畜“春乏”的理论与技术——草原季节畜牧业,这一理论已在全国五大牧区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水平、生产效益;他建立了评定草原生产能力的新指标——畜产品单位(Animal Product Unit,简称APU),结束了各国各地不同畜产品无法比较的历史,APU已被中国学术界和政府部门认可,被国际权威机构用来评价世界不同地区草原生产力;他提出了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理论与技术,根据系统理论计算,可提高生产能力20倍以上;他建立了中国运动场草坪建植与管理的技术体系,在中国最早开展草坪运动场、高尔夫球场的建植与管理研究,建立了一整套建植、管理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已为生产实践普遍采用……
1995年,任继周当选为中国草业科学领域的首位工程院院士,很快就有北京、南京等地的多所名牌高校、科研院所抛来“橄榄枝”,提供优厚待遇,高薪聘请他去工作。远在美国的一所研究中心,更早在1982年邀请他和妻子一道赴美工作。面对各方给出的高薪聘请,他都一一婉言谢绝。
任继周扎根西北70余年,从2002年至今,一直担任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他说:“我热爱中国的这片土地,哪里都不去,我的根就在中国、在大西北、在大草原!”
2000年,任继周被人事部、农业部等四部委授予“全国优秀农业科学工作者”称号,2009年,获得农业部新中国成立60周年“感动中国”奖,2011年获CCTV年度“三农人物”奖,2019年被授予“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2021年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的表彰。
对于相关部门重耕地轻草地、偏重以粮为纲、忽视发展草业的现状,任继周很是忧虑。为了探究其根源,他从80岁时开始研究中国农业史,花3年多时间写出了《中国农业系统发展史》一书。此外,他还组织编写并出版了《农业伦理学史料汇编》《中国农业伦理学导论》,于2014年在兰州大学开设《农业伦理学》课程,进行农业伦理学系列讲座,开创了中国农业伦理学研究的先河。
在大力提倡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大生态观的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对于如何结合生态建设、荒漠化防治、退耕还林和现代化农业发展,大力推动发展现代草业,任继周的思考仍在深化。
比如,“农业伦理学”是他近年最关注的问题。从最早研究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到最近十多年跨入农业伦理学,他感到每一步都走得非常艰难。第一步是了解历史。他发现人类的伦理观高峰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的诗经时代一度闪现,即老子首先提出“自然”一词,孔子积极响应大力深化研究,建立“自然世界观”,成为照亮后工业化迷雾的灯塔。饱受工业化之苦的西方思想家,以小约翰·柯布为代表,他肯定地说“生态文明的希望在中国”。第二步是细致研究。任继周以《诸子集成》有关农业伦理资料为基础,广泛采集我国现有农书,旁及相关典籍中的农业伦理资料,出版了《中国农业系统发展史》。第三步,在兰州大学开讲座之后,于2017年成立中国草学会农业伦理学研究会,并着手编著农业伦理学专著;2018年出版《农业伦理学导论》专著,引起社会关注与认同;在此基础上,2021年改编为《中国农业伦理学概论》出版,作为大学通识教材。
谈到为何开始重视“农业伦理”,他表示:“我最初的心愿在改善国民营养,多吃点肉、多喝点奶,但在农村、牧区多年的工作体会,发现根本问题是农业结构不合理,所以开始深入到农业生态系统的研究,进一步发现,所谓‘三农问题’也不全是农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而是中国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造成了农民没有与市民取得同等地位。”
在他看来,现阶段我国农业工业化,把工业色彩、物理色彩都加入农业产品中,却失去了伦理的精神色彩。他直言:“我国农业的发展关键,并不在缺少技术,而是缺失伦理观。加强农业伦理观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关头。”国人的食物安全问题、“三农”问题、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生态安全问题等,这些都需要伦理学做出应答,这是农业伦理学的现实意义。
“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一个国家不管多大,不管发展到什么程度,如果农业搞不好,农业产业不行,其他产业也就没了根基。党的十六大提出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党的十八大更进一步取消农村户口,解开了城乡二元结构这个死结。城乡差距有望解决,但要彻底清除历史遗留的阴影仍然任重道远。”任继周补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