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林里的新故事
- 来源:小康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红树林,故事,有效保护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07-24 17:01
红树林素有“海上森林”“海岸卫士”之称。作为世界湿地大国和《湿地公约》缔约方之一,我国不断加大对红树林的保护力度。目前,红树林为主的国际重要湿地有8个,约有55%的红树林纳入了自然保护地,得到了优先保护和有效保护。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郭煦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乔木或灌木组成的湿地木本植物群落,在净化海水、防风消浪、固碳储碳、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海岸卫士”“海洋绿肺”美誉,也是珍稀濒危水禽重要栖息地,鱼、虾、蟹、贝类生长繁殖场所。中国红树植物分布在广东、广西、海南、福建、浙江等省区。
2022年11月,《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上公布数据显示,中国红树林面积现在达2.7万公顷,比本世纪初增加5000公顷。全国一半以上红树林得到有效保护,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红树林面积净增加的国家之一。
为全面加强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此前,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印发《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提出实施“七大重点行动”,严格保护现有红树林,科学开展红树林生态修复,扩大红树林面积,提高生物多样性,整体改善红树林生态系统质量,全面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湛江打造“红树林之城”
湛江是海洋大市,三面环海,海岸线长1556公里,占广东省海岸线的三分之一,是我国红树林主要分布区,红树林分布面积在地级市中位居全国第一。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约2万公顷,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人间最美四月天。在“红树林之城”湛江,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风光,从远郊到城市中心,让人心醉。特别是原生态的红树林,郁郁葱葱,连绵数公里,“只此青绿”成为蔚蓝海洋与红褐土地之间最动人的颜色,被誉为“世界湿地生态恢复的成功范例”。
麻章区湖光镇金牛岛红树林片区面积3000多亩,从空中俯瞰,一片片红树林宛如一个个绿色岛屿,散落在浅海间,水路纵横交错,蔚为壮观。这里不仅是净化海洋的“海上森林”,更是候鸟栖息的生物多样性宝库以及鱼虾贝蟹和鸟类的“天堂”。湛江共有26种红树林植物,而金牛岛就有10种,是红树林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的地区。
“目前,麻章区正积极推进湖光镇金牛岛片区红树林营造修复,开展相关项目前期规划设计,并计划在金牛岛片区规划建设湛江麻章红树林海洋湿地公园,选址建设红树林博物馆,打造红树林科普教育基地。未来,这里将成为湛江红树林的一张亮丽新名片。”谈到金牛岛红树林片区规划,麻章区自然资源局局长黎亦鹏信心满满。
湛江已建立起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达20278.8公顷。在全世界红树林面积仍以年1%递减的背景下,湛江红树林面积却逐年增长,被国际湿地专家称为世界湿地恢复的成功范例。
当前,湛江凝心聚力打造“红树林之城”,全面加强红树林保护、修复和利用,大力推动红树林生态保护与滨海旅游、观光农业、休闲渔业等业态深度融合,充分挖掘红树林的经济社会价值,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在2021年底,湛江正式提出打造“红树林之城”。《湛江市建设“红树林之城”行动方案(2021—2025年)》明确表示,要建设独具湛江特色的红树林生态旅游经济带,将红树林旅游要素融入大文旅产业链。
当前,湛江市把“打造红树林之城,建设‘全国重点生态旅游目的地’”列入《关于印发湛江市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重点工作任务来抓,积极开发建设独具湛江特色的红树林生态旅游经济带,使红树林生态旅游成为湛江旅游的新引擎。为加大“红树林之城”宣传力度,湛江市推动红树林首次在央视新闻联播“大美中国”栏目中展播。此外,充分发掘麻章、廉江红树林生态资源优势,积极打造红树林精品旅游线路。湛江市麻章“海湖山色·涤荡心灵”之旅、麻章“志满古道·探秘寻味”之旅、廉江滨海寻古之旅被认定为第三批广东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湛江市的红树林生长茂密,生态功能凸显,但散式分布区域广、保护难度大。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受围海造田、围塘养殖、采薪等活动的影响,红树林群落破碎化,面积急剧下降。从1990年开始,湛江市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加强管理,并辅以人工造林修复,扭转了红树林面积锐减的趋势,2018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时,红树林面积从1985年的7186.3公顷恢复到9958.13公顷,但仍然受到围垦养殖、围填海等人为活动威胁。
湛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坚持依法依规满足人民诉求的原则,以立法的手段解决保护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2017年12月19日,湛江市政府颁布实施《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为红树林资源保护提供法律依据,使资源保护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近年来,湛江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还通过开展“雷州半岛红树林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等社区互助项目,在廉江高桥、雷州附城开展科普活动,让红树林保育知识走进村庄、走进农村校园,让社区群众认识红树林、了解红树林,提高社区群众的红树林保护觉悟和意识。
每年冬季,全球都在上演着候鸟迁徙大戏。湛江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作为国际重要湿地、国际候鸟迁徙的重要驿站和栖息地,一样上演着候鸟迁徙的精彩大片。根据观测人员记录,近几年自然保护区内有白腰杓鹬、小白鹭,青脚鹬、泽鹬、大滨鹬等鸟类迁徙栖息,时有几千只水鸟在宽阔的滩涂上觅食、戏耍。更珍贵的是,在众多外形相似的水鸟群中,出现了久违的朋友——勺嘴鹬、黑脸琵鹭、黑嘴鸥和遗鸥。
苍南红树林变“生态聚宝盆”
受温度气候影响,红树林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浙江省苍南县毗邻福建,被认为是我国红树林种植的“临界点”。
日前,自然资源部公布2023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十大典型案例。苍南红树林“北进桥头堡”,约占浙江省红树林面积的四分之一,作为全省唯一一个红树林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名列其中,向全国分享“南红北移”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经验。
浙江原不是红树林生长的天然北界,自2014年起,苍南积极引进高校专家团队,探索建立一套适合较高纬度海域的红树林北移技术,深入推进沿浦湾红树林生态修复工程,筑起一道千亩海上“绿色屏障”。
这片红树林何以蔚然成林、孕育生机?苍南县的经验做法主要包括持续引种扩容、开发林下经济和发展生态旅游等三大方面。
经过持续引种扩容,苍南红树林连片成林、守卫生态。2020年,苍南县继红树林生态修复工程成功栽种红树林千余亩后,实施温州市“蓝色海湾”综合整治行动,通过退养还湿、红树林种植修复、红树林湿地海岸统筹整治等手段改造红树林湿地生境,成功增植红树林350亩,截至目前苍南红树林总面积达1558亩;同时,苍南开展海岸统筹整治与生态功能提升工程,打造海洋生物栖息胜地,该片区海洋生物多达358种。
苍南县还通过开发林下经济,走出一条“点绿成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苍南推出“红树林种植—生态养殖耦合”共存模式,即在红树林种植区周围设置6200多亩大型生态养殖区,建设千亩滩涂大型底栖生物增殖与开发利用基地、千亩蛏子与泥螺苗生态养殖基地等。此举不仅丰富了红树林生物多样性,而且提升了鱼虾蟹贝品质,为当地村集体每年增收1400万元养殖收入,增收率约20%。
如今的沿浦湾海岸,树林摇曳生姿、树冠飞鸟嬉戏、林下虾蟹成群,成为生态旅游的热门目的地。苍南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片红树林是全省生态海岸带四个先行段之一苍南168黄金海岸的重要景观节点,周边建有沿海栈道、观海平台、海滨沙地等配套设施,形成一片独特滨海景观,吸引众多游客打卡。此外,苍南当前正在重点推进168生态海岸带建设,以环海公路串联起红树林、海岛、沙滩、渔港、古村等自然人文景观,已实施“微改造、精提升”项目202个,打造全省生态海岸带的示范标杆,将为红树林生态旅游带来更多人气。
如何调动社会资源,摆脱单一的财政投入模式,让红树林得到持续性的保护?近年来,苍南县激活政府、企业、高校三方力量,在沿浦湾构建“红树林种植—生态养殖耦合”共存模式,发展林下经济,打造“生态聚宝盆”。不仅红树林种植面积大幅增加,还为当地村集体年增收超1400万元。
“200多万只青蟹苗生长良好,两个月后就可以放养在红树林里了。”最近,浙江珑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美专干劲十足。前不久,传来了两个好消息,除了自然资源部评选出2023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十大典型案例,苍南打造红树林“北进桥头堡”名列其中外,由珑岱农业申报的苍南青蟹科技小院也被设立为“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技小院”。这让他对红树林青蟹产业的前景更有信心了。
苍南县与珑岱农业合作,探索红树林保护的市场化路径。一方面,由企业参与投入,扩大红树林种植规模,修复裸滩,通过红树林强大的生态功能,吸附泥土中的重金属,净化水质;另一方面,在红树林种植区周围设置生态养殖区,通过增殖放流、自然繁育等方式不断丰富青蟹、跳鱼、小章鱼等底栖生物,企业由此获得经济效益,并带动村民致富。红树林的生态功能提升了鱼虾蟹贝的品质,而生物资源的丰富有助于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保护。“目前我们已经开展了300亩滩涂的生态化改造,让青蟹在红树林安家。”李美专说,他们近几年的目标是再种植2000亩。
苍南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苍南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探索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红树林保护与合理利用模式。除了生态养殖的开发,还与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省海洋科学院等多家单位合作研究碳汇项目,构建起红树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汇能力评估模型,推动红树林“碳汇”交易落户沿浦湾。
多地聚焦发展红树林碳汇
红树林生态保护完好背后,既是生态账,又是民生账、经济账。
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能源战略与低碳发展研究室主任赵黛青认为,碳汇资源非常宝贵,将红树林的固碳贡献认定为可以交易的碳资产,无论是对推进生态固碳还是对开发新的碳交易产品、活跃碳市场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市场机制创新。
“保护红树林是我国增加碳汇能力的一个重要方向,广东通过碳市场机制积极探索优质生态资源的价值变现,具有创新性和示范引领意义。”赵黛青说。
“我们正在加快建设省海洋碳中和试点城市,积极推动开发红树林、盐沼、海草床、渔业等海洋碳汇项目,加快推动海洋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变。”湛江市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关卉告诉记者。目前,湛江已完成红树林、海草床等海洋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和碳汇量核算工作。
以红树林为重点,湛江市生态环境局抓紧构建海洋碳汇的统计核算体系及工作机制,将在今年年底前编制完成《红树林碳汇碳普惠方法学》等规范文件,争取得到省主管部门认可发布,打造“湛江标准”,促进海洋碳汇资源统筹纳入全省排放交易体系,进而拉动海洋生态保护社会投资增长,推进海洋资源产业化,壮大蓝碳经济。
在海南省临高县新盈镇和贵村村边,一片面积为720.61亩的红树林正在迎风摇曳。经林业相关部门核算,以7年为期,这片红树林可产生碳汇量3236.05吨。2022年12月30日,华能海南发电股份有限公司清洁能源分公司认购了这片红树林267.7吨的碳汇量,价值4万元。
当前,海南省在临高县试点开发林业碳汇产品,启动区域范围碳汇交易,通过交易机制探索林业碳汇生态产品的价值转换,推动林业“碳库”变“金库”。临高县率先启动“林业碳汇惠农综合服务”项目,收集、核算和开发县域内国有的、村集体的红树林碳汇,建成覆盖全县3个镇15个村集体、约4.8万人的林业“碳库”,涉及红树林约5174亩。
海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核算出碳汇量,预计这片红树林“碳库”20年内固碳约2.5万吨二氧化碳当量,以100元/吨碳汇量的价格向社会公众销售,预计碳汇交易金额为250万元。
“已经有不少个人和企业通过这个平台认购了我们村的红树林碳汇量。”临高县新盈镇和贵村村委会副主任陈红伟打开手机,通过微信小程序登录“临高县林业碳汇惠农交易”平台,查看到该村的红海榄146号地、红海榄104号地、红海榄96号地等红树林地块已经有人购买碳汇量。“红树林不但是防风消浪的‘海岸卫士’,还能卖碳汇来增加村民收入,我们要好好保护这片红树林。”他说。
此外,已有保险公司为临高县的碳汇红树林研发保险产品,为纳入碳汇交易范围的红树林上保险,以红树林碳汇富余价值为补偿依据,在遭受自然灾害或病虫害等导致红树林损毁时,可稳定村集体或种植户的收入。同时,村集体或种植户可将预期林业碳汇收益权作为可质押资产向银行贷款用于发展生产,拓宽“碳库”转变为“金库”的渠道。
海南省林业局生态保护修复处处长蔡兴旺介绍,海南省将建立覆盖全省的森林生态系统碳汇监测体系,绘制林业碳储量“一张图”,支持和鼓励各市县探索开发具有海南特色、可上市交易的林业碳汇产品,积极推动开展区域性碳汇交易,打通森林资源生态价值向经济效益转化的通道,科学有效推进碳汇等生态产品“变现”,不断拓展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