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恽
王朴又名王权, 是朱元璋的臣子, 同州( 今陕西渭南大荔) 人。
洪武十八年( 1 3 8 5 ) , 王权考取进士。或许是因为和朱元璋的第十七子朱权同名,朱元璋就口含天宪, 要他改名王朴。从此, 王权变成了王朴, 说起来是一种荣誉,钦赐佳名, 很可以炫耀于同侪,其实也未必,半世的王权,忽然变成了王朴, 父母朋友妻妾子女, 都要适应一个阶段,于本人,也必然感觉异样,更何况这个名字是父母所赐。
王朴的履历很简单, 考取进士后,做了吏科给事中。职务是言官, 王朴自然要说话, 要实现儒家的“ 致君尧舜上”的理想。王朴也好说话,他忍不住,父母生他的时候,嘴上没有挂一把锁。于是,看到朝廷政策, 自以为不对的, 就要站出来谏诤, 感觉比皇帝还要聪明, 比皇帝还要更在乎这个家国, 这是报答君恩。然而, 朱元璋不答应了,朱家事,我朱皇帝有数,谁要你来乱插嘴? 居然还说得头头是道, 不依你好像就要失去天下似的。我打天下的时候, 还不知你小子在哪里呢! 还不是照样把天下打下来了?
就这样, 新科进士吏科给事中王朴丢了官, 灰溜溜地回了家。
然而, 朝廷中很多书呆子的内心是同情王朴的, 自己不敢说, 正好有王朴这张嘴会说, 没有了王朴, 自己腿打哆嗦, 还不如让王朴当代言人, 于是就趁机在皇帝面前说王朴的好话, 再敲敲边鼓: 外面会说皇帝不肯纳谏,没有雅量,为这么点小事,就把赤胆忠心的王朴赶回家,还是把他叫回来吧。
朱元章想想也是, 本来就一点小事, 这呆子说得也多少有点道理, 即使毫无道理,也还是出于对我的忠心,并没有什么恶意, 官位都在我的夹袋里, 给一个还不容易?希望这位呆子接受教训,不要再乱插嘴, 提什么建议了。朱元璋把王朴叫回朝廷,还升了他的官, 给了他一个御史位置,让他说。
王朴很高兴: 洪武皇帝果然是个明君, 虽然错怪了我的忠心,但毕竟知错就改,升了我的官。王朴暗暗发誓:我以后更要忠心耿耿, 替皇帝当好看家狗。
王朴回到朝堂, 对皇帝感激涕零, 说了很多肉麻的颂扬话, 并连夜起草了一个讲论时事的数千言的奏章,时政得失, 王朴自有一套儒家的见解。
皇帝的立场与利益和臣子的立场与利益并不一致。皇帝的考量,臣子哪里懂得?臣子要天子圣明,百姓安康,皇帝要的是万世一统, 朱家江山永固。于是, 书呆子王朴就经常为了自己的意见,认真地和朱元璋争论,《明史》说他“性鲠直,数与帝辨是非,不肯屈”。
皇帝把这种行为看作故意和自己为难, 是为了青史留名而沽名卖直。
一日, 皇帝和王朴又在朝廷上争论了起来, 朱元璋火了: 给我把这个逆臣推出去斩了!
王朴没办法再分辩了,被五花大绑推到了午门问斩。
生死关头, 王朴觉得很委屈, 自己是全心全意为了皇帝好,竟得到这样的结果。然而,事已至此,也不惜一死,这是忠臣的宿命。
真是天子圣明, 朱元璋又回心转意了, 命令把王朴拉回了朝廷, 对他说:“ 你要改改自己的臭脾气。和我这样争执对你没好处, 不仅没好处,还有性命之忧。”
王朴想, 这次或许还要升官, 不妨坚持到底, 这正是说服皇帝的好机会:“ 我因为谏诤,您把我升为御史,说明我没错。如果我没错,您杀我就毫无道理。如果我有错, 您现在把我从生死关头拉回来更是毫无道理!”换句话说,您杀我,是昏君;您不杀我,更是昏君。
到底是朱元璋, 他不信这个邪: 这种讨厌家伙, 不杀不足以儆效尤。
朱元璋愤怒地大喊:“推出去宰了!”
王朴又被推出去了, 这时候他在想什么呢?
路过史馆,王朴大叫:“学士刘三吾志之: 某年月日皇帝杀无罪御史朴也!”
王朴想, 身死不足惜,是非却要明。这是青史留名的最后机会了, 自己就是比干、箕子, 皇帝就是桀纣啊。
刘三吾应该是能听见的,但他会这么记下来吗? 后世还有把董狐这样秉笔直书的人安置在史官位置上的君王吗?王朴被杀了。
朱元璋也担心留下一个千古骂名, 于是御撰了一部《大诰》, 钦定王朴是因诽谤而被处死的。
但还是有人把王朴的事真实记录了下来, 收在《明史· 王朴传》中, 流传到了现在。
(麻薯摘自东方出版社《萧条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