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流量的“四个角色”辨析:让大流量产生更多正能量

  • 来源:网络视听
  • 关键字:受众,传媒产业,正能量
  • 发布时间:2023-07-30 19:32

  【摘要】:互联网加速发展,网络流量备受关注。“流量逻辑”背后是因其扮演了媒体考核员工的指挥棒、受众选择资讯的路线图、客户考量传媒价值的度量器、研判社会舆情的风向标“四个角色”。本文通过对“四个角色”的辨析,提出四方面建议,以期化解流量问题带来的潜在影响,让新型主流媒体占领流量主阵地,让大流量产生更多正能量。

  【关键词】:流量、受众、传媒产业、正能量

  在互联网世界,流量(泛指能够连接到网络的设备在网上产生的数据量1)越来越被专业人士和社会公众关注。随着融媒体改革、全媒体创新进程加速,传统媒体的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多个维度均向着互联网变革,正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流量覆盖了传统媒体的发行量、收视率、收听率等指标,几乎成为所有媒体不可回避的关键词。

  流量背后的四层含义和“四个角色”

  流量代表着什么?答案不唯一。暂不考虑网商消费平台的流量议题,仅从传媒行业去审视,笔者认为,流量至少包括了四层含义:从信息供给方看,流量是媒体传播力的重要指标;从信息收受方看,流量是受众认可度的一个表征;从传媒产业绩效的角度看,流量是将注意力转化为经济效益的逻辑载体;从社会治理的角度看,流量是社会问题的温度计。

  正因为上述四层含义,流量扮演了四个重要角色:一是媒体考核员工的指挥棒。流量的高低,

  直接影响媒体从业者的业绩考评,产出有高流量预期的产品(内容)成为他们的必然选择,“流量逻辑”正在成为内容生产的主要因素。

  二是受众选择资讯的路线图。一方面,高流量的产品的预期是媒体对受众喜好的把握和迎合;另一方面,用户喜好反过来又被媒体输出的产品和各种算法推荐干预、影响甚至固化(即把受众装进“信息茧房”)。供需互动的催化机制让流量螺旋上升,加之互联网信息平台的敏捷反应能力,掌握了这一机理往往能快速生成引导受众选择相关信息的路径,无数的信息点和千万次的路径重合,形成受众选择资讯的清晰路线图。

  三是客户考量传媒价值的度量器。传媒产业本身就是影响力经济,流量的出现让传媒影响力更易于量化,客户对媒体的投放转化情况掌握得更加精准,投入产出比更加清晰,这也进一步强化媒体对内考核指挥棒的作用,进一步凸显了传媒产业视角下对流量逻辑的认知。

  四是研判社会舆情的风向标。流量是注意力,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流量所到之处,便有舆情发轫。所以,流量热点多被作为舆情部门研判工作的风向标。但值得注意的是,用数据量化的流量里,可能隐藏着难以量化的情绪和认知,一旦如此,则风向标失灵,往往出现网友们经常调侃的“剧情反转”。比如,有学者认为,“受众可能会从娱乐事件中获得对政治价值的反思,但指标可能无法衡量出这种跨领域的影响”,看似客观的判断标准事实上隐藏着深刻的不确定性2。

  基于对流量“四个角色”的认知和辨析,不难看出,这“四个角色”本身是中性的,已然植入传媒行业的运行机理。实际情况中,媒体总体是追求大流量的,助力提升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满足受众的信息获取和沟通交流需求,为客户创造价值,为引导社会舆情发挥作用。

  让大流量更多汇聚正能量的“四个建议”

  早在2019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抓紧做好顶层设计,打造新型传播平台,建成新型主流媒体,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笔者认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新型主流媒体应该敢于占领流量主阵地,引领各类互联网平台,让大流量产生更多正能量。

  具体建议从四个方面着手:

  第一,旗帜鲜明支持“内容为王”。流量,顾名思义落点在“量”,不可否认“量”中有“质”,但一定要积极调整流量指挥棒对专业内容生产的过度干预。今天的传媒从业者,既是创造性特点鲜明的知识型劳动者,又兼具数字技术工作的一些特性。无论知识创造领域还是技术开发层面,都要强化传媒的公共性责任,从管理和考核的层面,激励传媒从业者敢于坚守专业精神,敢于在“内容为王”的旗帜下发掘、生产、传播正能量的内容,传媒行业要敢于拿出举措,尽量降低所谓客观数据量化对主观创新的扭曲。不是不要流量,是不能为了流量丢了正能量。

  真实、准确、优质的内容才是新媒体的核心竞争力。要鼓励媒体,给主旋律的内容插上大数据算法的翅膀,让好内容在正能量的前提下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扩散、远播,而不是让“算法焦虑”禁锢传媒从业者的手脚。在对传媒从业者的考核评价体系中,要提高他们(以及他们生产的内容和产品)担当社会责任的权重,优化正能量、主旋律内容的供给生态。

  第二,大力建设和运营“自主阵地”。流量平台幕后是资本逻辑,随着国家对商业互联网平台和互联网金融等领域的正向引导、规范管理,资本对传媒领域的正向溢出效应正在放大,比如各商业平台对主流媒体账号的推广支持力度越来越大。但是这并不能替代传媒领域自有平台的建设和对“自主阵地”的把控。据《2021 全国党报融合传播指数报告》数据,约80% 的党报建设了自有新闻客户端,这是主流媒体的移动传播平台建设的积极成果,运营好守好阵地至关重要。要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必须加大力度建设和运营好“自主阵地”,让传媒领域自己的舞台上流量涨起来,人气旺起来,正能量聚起来。

  第三,深入开展跨媒体合作“借树开花”。全媒体不断发展,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所以要坚定地壮大传媒“自主阵地”,既可与商业互联网头部平台深度合作,也可在不同媒体形态间开展合作,亦可就具体栏目、节目、项目的开着灵活性、个性化的合作,根本目的是实现主旋律传播的全方位覆盖、全天候延伸、多领域拓展。比如2020 年以来,中国网与江苏卫视联合出品《似是故人来》节目,同步在微博、爱奇艺、B 站等平台发布,也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推广,获得亿级流量,也被国家广电总局评为精品网络视听节目。近年来,各中央媒体几乎都开设了微信、微博、抖音等商业平台账号,并配置团队运营,成效显著。但总体来看,主旋律题材和流量题材的分界线还比较明显,下一步要在媒体合作中,更加“润物细无声”,真正实现正能量在大流量里水乳交融。

  第四,搭建人工智能传媒支持平台“拥抱变革”。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参与传媒内容生产的情况越来越多,尤其是2023 年初,“生成型预训练聊天机器人”ChatGPT 迅速走热,国内“文心一言”等产品也紧跟其后,让业界对AI 写作充满想象。因这一轮AI 写作技术在语言理解和文本生成方面体现出较大突破,所以引发传媒领域更多关注。回溯20 多年互联网发展历程,每一次的技术迭代都深刻影响传媒产业和生态,AI 写作或可成为推动当下传媒产业变革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从流量角度考量,因为基础性内容生产的智能化程度提升,可能带来内容信息聚合量的大幅增加,加之大数据算法与AI 写作融合,或将推动互联网上的注意力(流量)再分配。

  ChatGPT 等技术平台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还有诸多未解之题,但其在帮助传媒完成大量基础性工作方面的共识很高。整体布局、搭建全国性人工智能传媒支持大平台,能够高起点高站位全局统筹,服务全行业,支持主流媒体平台借技术风口抢占流量主阵地,最大限度预防新技术衍生的安全风险,也可避免各家媒体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如上,若传媒行业能从考核指挥棒、“自主阵地”建设、跨媒体合作、拥抱和利用新技术四个方面入手深度改革创新,或可逐渐化解流量问题带来的负面冲击,让大流量产生更多正能量。

  参考文献:

  1. 胡泳 李雪娇,反思“流量至上”:互联网内容产业的变化、悖论与风险【J】. 中国编辑,2021(11): 29-34

  2. 余沐芩 宋素红:《流量指标意味着什么?——数字时代新闻从业者的劳动控制与自主性研究》【J】《. 新闻记者》2022(6):17-29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