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炭厂” 出山村致富路

  • 来源:北京支部生活
  • 关键字:致富,“七彩炭厂”,炭厂村
  • 发布时间:2023-07-31 10:48

  文 曹广琦 曹晓晨

  “十几年前,我们这儿就是个偏远的小山村,没啥产业,也发展不起来,只能种点儿地勉强过活。现在,我们靠着绿水青山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休闲村,村民的腰包也跟着鼓起来了。”谈到炭厂村这些年的变化,村党支部书记邢卫兵感受颇深。

  告别黑色资源,打造绿色产业

  历史上的炭厂村以烧制皇宫御用木炭而闻名,100来户的小山村里,光炭窑就有47座。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山区禁止砍伐树木,烧炭逐步退出了百姓的生产生活。

  面对村子长期发展滞后、没有核心产业的现状,炭厂村“两委”一直在寻求解决之道。有村民提出想干回老本行砍树烧炭去,邢卫兵坚决不同意。他说:“我们不能走老路,搞破坏环境的那种发展,我们要告别黑色,要坚决把环境保护好,在绿色发展上做文章。”

  2008年,炭厂村“两委”班子决定发展绿色产业,在村西的荒沟上做文章。通过挖掘山泉、峡谷等独特自然资源,把无人问津的大荒沟打造成3A级景区“神泉峡景区”,为村民种上了一棵“摇钱树”。为鼓励村民主动参与景区建设,炭厂村实行股份合作经营模式,村民以资源入股,一人配5股,每股200元,年底按利润分红。有了股份,大家觉得村里的事就是自己的事,主动参与铺石、修路、建桥、植树、种草等各项建设。在景区设施不断健全完善的同时,村民还在景区当上了售票员、生态管护员、保洁员,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推动蓝灰融合,发展白色经济

  2014年春天,炭厂村内呈现一片火热的建设景象,挖掘机“隆隆”地清运石块,工人们马不停蹄地施工作业。这是炭厂村旧村改造工程的施工现场,村民们都在翻盖自家的新房。

  此前,村内有不少老旧民宅因年久失修,不但漏风漏雨,还存在着安全隐患。为彻底解决这些问题,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炭厂村提出“建设灰色、坚守蓝色”的建设思路,制定整体规划,统一采用青砖灰瓦格调,因户而异、因地制宜进行房屋改建。2016年,炭厂村又开展了“煤改电”和村内景观提升工程。“这样一来,村庄干净整洁了不说,更守住了一片碧水蓝天,为村庄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邢卫兵说。

  2016年以前,每到冬季,景区就会进入“冬眠”期,炭厂村也随之安静下来。看到这样的情况,村“两委”琢磨着要主动破题,让村民全年都有持续性收入。通过到多地考察学习,他们决定打造神泉峡“冰瀑”景观,开发“泉饼宴”,以增加白色经济收入。

  2017年冬天,神泉峡景区的一条条冰瀑犹如一幅幅冰雪画卷,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仅当年一个冬季,景区的收入就达到160余万元。

  村民李阿姨之前在一家小工厂上班,景区开业后,她当上了股东,后来又辞了职,和家里人开起了农家乐。如今,李阿姨家每年有近20万元的收入。“村‘两委’替咱们想到了前头,跟着他们干,准没错!”李阿姨笑着说。

  传承红色基因,延续古色文化

  舞者手持团扇形状的太平鼓,边打边舞、间打间唱,鼓与环的清脆连响,配以舞者雄健的舞姿,寄托了百姓对安乐生活的追求与企盼。2019年2月,炭厂村太平鼓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首次亮相京西古道灯会。

  炭厂村是京西太平鼓四大流派传承地之一,20世纪80年代,村里曾成立太平鼓队,并兴盛一时。考虑到景区发展和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村党支部决定重新组建太平鼓表演队。2017年,一支由老中青三代村民组成的太平鼓表演队正式成立,并先后在北京农民艺术节、门头沟区农民丰收节等活动中表演。

  “百姓们的物质生活好了,精神生活也要富起来。村子不光要发展,还得有传承。”邢卫兵介绍,近年来,炭厂村通过挖掘文化资源和红色历史,为绿色产业发展注入活力和灵魂。

  村党支部深挖抗日战争时期的红色历史,修复了位于永定河北的中共领导政权昌宛县佐公署遗址,并以此为核心,修建了红色文化纪念馆和村史馆,开发了系列红色课程,打造出“党建+美丽乡村建设教育基地”。2016年,炭厂村红色教育基地被评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景区。2022年,炭厂村被评为北京市基层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点。

  村党支部带领村民以“七彩炭厂”党建品牌,蹚出了一条“告别黑色、传承红色、发展绿色、建设灰色、坚守蓝色、增加白色、延续古色”的“七彩”乡村振兴致富路。2022年,炭厂村神泉峡景区收入超过500万元,村集体总收入达到1400余万元,不仅远远甩掉了“低收入村”的帽子,还成功转型成京西的强村、富村。

  “我们将继承和发扬‘红色传承 一心为民’的炭厂精神,团结带领全体党员和群众,将炭厂村建设得更加美丽、富庶。”邢卫兵信心满满。

  (责任编辑:曹晓晨)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