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三观”

  杨青兰

  (广东省江门市第一中学,江门529000)

  摘要: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以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基础,具有专门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并能有效地、创造性地解决教育教学领域中的问题。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当今教育教学的热门话题。文章试图从语文教师这一个小角度切入,采取“破立结合”的方法,论述价值观、读书观、终身教育观这三种观念对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价值观;读书观;终身教育观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深深被九十年代中期那句 “误尽苍生”的吼叫刺痛着,虽然“误尽苍生”并不仅限于语文,可是这个“罪名”却落到了语文的头上,原因何在?我想,一方面是国人对语文教学的要求更高,“爱之深,恨之切”;另一方面,语文教学也的确存在着不少弊端。对此,语文教师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语文教师要成为真正意义上有着高品位的文化人,只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不够的。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们总不能只在“之乎者也”中浅唱低吟,在“生存,还是死亡”中辗转反侧。当纳米、黑洞、三聚氰胺、天眼等新鲜事物扑面而来的时候,“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不应仅成为一个时髦的口头语,仅沦为一种职业资格的认定,它更应该成为我们一种高度的认识和一个不懈的追求。

  语文教师走上专业化发展之路,应该树立三种观念:

  一、价值观:方寸间悠然舞蹈

  1986 年,美国霍姆斯小组在《明天的教师》这个重要报告中提出,教师的专业教育至少应包括五个方面:把教学和学校教育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研究;学科教育学的知识;课堂教学中应有的知识和技能;教学专业独有的素质、价值观和道德责任感;对教学实践的指导。在这里,“价值观和道德责任感”作为教师专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德森也说过: “教学首先是一种道德的和伦理的专业,新的专业精神需要重申以此作为指导原则。”今天,这种理念非但没有过时,反而显得日益重要。语文教师的工作量大,也难于“另有出路”,当语文教师的工作成为 “良心工作”的时候,假如缺失了道德责任感,没有了正确的价值观,我们还能够咬定青山,在这三尺讲坛之上坚守我们的清贫吗?我们还能够坚守理想,在方寸间悠然舞蹈吗?语文教师的路在何方,价值观和道德责任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我们把教育当成是一种幸福的追求而非谋生手段的时候,当我们把教育当成是一种事业而非简单的一种职业的时候,当我们把学生当成是教育的对象而非“衣食父母”的时候……我们就会甘于寂寞,淡泊名利,安于自己的陋室,才能对着寒沧沧的长夜,守着氤氲的浓茶和一盏青灯,纵情于唐诗的蕴藉幽眇、恣意于宋词的瑰丽典雅中,让芬芳的醇酒酿成血液,让琼浆玉液浸润漂浮的灵魂;才能坚守在陶行知的“四颗方糖”中吮吸,在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中蜗行摸索,在于漪的情感课堂中流连忘返……这样,我们才能在重复性、事务性、单调性和平庸性的日常教学工作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我们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

  二、读书观:腹有诗书气自华

  当易中天的《品三国》、于丹的《论语》、王立群的《秦始皇》、钱文忠的《三字经》等在《百家讲坛》闪亮登场的时候,我们不得不为之惊艳:丰富的知识,独到的见解,缜密的思维,沉静的智慧,清晰的讲解……这种功底与气度,何尝不是我们语文教师的终极追求?讲到语文教师,别人都会用“出口成章”“舌灿莲花”来恭维及赞美其口才了得。可是,在现实中,语文教师也有“口吐白沫”的时候,上课是 “三大纪律” (背景介绍、文章分析、归纳总结), “八项注意” (字、词、句、篇章、结构、修辞、主题、写作特点)。讲到苏轼的《赤壁怀古》,连声说 “好”;讲到柳永的《望海潮》,连连称“妙”;李清照的《声声慢》“不错”;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也“挺好”……学生在“好好”“妙妙”声中“鞠躬尽睡”。不可否认,应试教育下的语文学科历来都处在其他学科的“围剿”之中,要在“四面楚歌”中寻出一条“生路”,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易中天、于丹、王立群、钱文忠等面对全国的观众为什么能够做到气度从容、游刃有余?是因为他们具备知识、能力、智力、文化等专业修养。而要具备这些专业修养,重要的途径就是读书。

  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是的,每一本书都会是一个进步的阶梯。人品即文品,人品也是教学的品位。“读书能够改变教师人生匮乏、贫弱、苍白的状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仅仅了解了《逍遥游》,还无法真正让庄子“逍遥”起来;我们仅仅阅读了《赤壁赋》,还无法走进“千古一苏” 的“儒道佛”的世界。阅读是语文教师教学的生命所在,正如培根说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细,物理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假如我们能够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少一点论证“高考状元与自己前途命运”的命题…… 我相信,在这“最文学”流行的年代,我们仍然可以做到“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仍然可以湖山剪影成事,沉潜于心做人,品一杯香茗,沉醉在线装书的淡淡墨香中。书籍中闪烁着人性与智慧火花的前沿理论与精辟见解,会为在“历史的隧道中蜗行摸索”的我们指明前行的方向,会让我们的“小米加步枪”升级换代,让我们不满足于“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的高度。这样,我们的专业才有提升的空间,在德行、才学、识见、能力诸多方面获得提高,做到“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才能不断增长职业智慧,并能给学生知识的充实和心灵的震撼。

  三、终身教育观:生有涯而知无涯

  “生存,对所有人而言意味着一系列的挑战。但是,人不但要生存,还要发展。”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也是如此,不能躲在象牙塔里“一心只教圣贤书”。我们仅凭自己以往的知识积累以及满腔热情,还是无法站稳现代社会的三尺讲坛的。我们的学生从“70 后”“80 后”“90 后”到今天的“00 后”,而我们有不少老师拥有多个“后”的教学阅历。但当我们自诩足以对付这些“愣头青”的时候,我们往往容易被 “打脸”。我们搞不清神舟十一号的飞天原理,但我们总该知道中国太空漫步的第一人;我们搞不清“黑洞”是怎么回事,但也应该知道霍金与《时间简史》的关系;当我们沉浸在“关关雎鸠”的时候,我们也应该了解“打call”“尬聊”等网络语言。法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家保尔·朗格朗说道:“应该使教育从纵向方面贯穿人的一生,从横向方面连接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使今后的教育在每个人需要的时刻,随时都能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技能。”由此可见,终身教育不仅仅与人生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的阶段有关,更应该与一个人共始终。这个“人”也包括了教育人的人———教师。作为教师,我们的师范教育只是作为我们踏上讲台的起点,要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要面对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的课改,要应对个性迥异的学生,语文教师就应该成为天文地理、数理化生都略懂一二的“智慧的色拉”,以“无贵无贱、无长无少”的观念学习,以“道之所存,‘学’ 之所存”的态度学习。这样,我们的教学才可以做到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我们的教学之“刀”才可以达到“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的境界。所以,树立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观念,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斌贤,刘冬青.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学名著19 种[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

  [2]晓楠.智者的启迪:教育学经典名言的智慧[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