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运用美育教学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黄顺爱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沙凤小学,广州510000)

  摘 要:陶行知先生提倡“生活即教育”。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社会和学校一直在努力地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但思想品德教育的局限性决定了只靠单一的教育方法所取得的成效并不大。品德教育在认识美、理解美、追求美的过程中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并在帮助学生达到真善美的境界的同时,促进其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美育;思想品德;良好习惯

  陶行知先生提倡“生活即教育”。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青少年都爱追求“酷”,“酷毙了”“帅呆了”是他们时下最流行的口头语。但“酷”是什么呢?就是要有独特的个性。由于青少年对个性和自由的价值内涵尚缺乏真正的理解,以至于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对“酷”的理解停留在盲目追赶时髦上。这些所谓的“酷”已脱离了青少年所应走的正常轨道,容易使学生们受不良行为的诱惑,走上犯罪的道路。当务之急是要把学生这种“勇于创新”的行为往好的方面去引导,这就需要对学生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他们的内在气质。

  从德育的特点来看,德育主要侧重于对善的行为的逻辑判断,着重发展受教育者的意志约束力,将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和行为规范灌输给具体的人,目的在于让社会成员获得社会的普遍道德,从而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它是需要通过人的意志和理智来实现的,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与个性发展时期的学生心理有所抵触,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难以引起他们的共鸣,因此往往事倍功半,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那么能不能用其他的辅助方式来改变德育教育所存在的局限性?就美育来讲,它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上述讲到学生爱“酷”就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何谓“美”,才会一味地追求所谓的“酷”与“帅”。因此,在进行德育教育时适当地采用教育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从美育的概念来分析,美育就是通常所称的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通过艺术等美感活动和审美方式来提高人的素质和修养,以转移人的心理气质,改变人的精神面貌,从而达到真善美的目的,也就是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成为具有崇高情操的人。它主要侧重于对美的对象的直觉体验,它的形象化和愉悦性可以克服道德说教——仅仅使人“知”而不能把道德内容内化到心灵深处的缺陷,使人从内心真诚地、自发地实现道德的善。

  早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就已经认识到美育对德育的作用。他认为艺术作品中过于露骨的内容会把人们教坏,但模仿作品中一切好的人物和行为,也会对人们产生积极的影响。席勒姆也指出“道德的人只能从审美的人发展而来不能由自然状态中产生”,可见美育对德育确实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人如果要全面发展,就必须要有良好的道德和品质,而且还要具有高尚的情操。美育所要做的就是通过各种形式来使心理气质和精神面貌转移,从而培养出人们高尚的情操。美育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在自然美中陶冶性情

  在教学中通过故事、音乐、语言、画面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使他们在创设的特定课堂环境中,获得情感体验,激发道德感悟,促使品德内化。

  在《美丽的生命》一课中,教师采用的情境渲染教学方法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世界因为生命的存在而美丽,从而教育学生珍爱生命。教师首先出示了一段课件,展示有生命存在的生机勃勃的美丽的世界景象,接着让学生想象:假设现在地球上的花都谢了,草都枯了,动物都灭绝了……世界将会是怎样的景象呢?学生从所看到的情境中明白了世界没有了生命将会是多么的凄凉,从而学会珍爱生命。

  二、在社会的美中体味人生

  净化心灵离不开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但人又是社会的动物,生活于社会中,就像鱼生活在水中一样。鱼离不开水,人离不开社会。因此,我们既要感知自然美,也要体味社会美。社会美是直接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审美对象。在现实生活中,社会美广泛存在着,哪里有人的生活哪里就能显示出人的创造力量

  对于学生来说,由于还未踏入社会,教会他们如何区分人性的真与假,善与恶就显得尤其重要了。那么什么是社会美呢?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事物、现象的美和人的美。如劳动美、变革社会斗争的美、人的美、日常生活美等,都是社会美的审美范畴。作为学生人生中指导者的老师、家长应该让学生去体味人与人的关系,参与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组织与活动,在感悟社会所具备的心灵美、人情美、语言美等社会美的过程中培养起高尚的道德情操,让学生具备真、善、美的品质。

  (一)劳动的美

  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人类是在劳动实践中创造美、认识美的。劳动成为人本质力量的外在表现,让人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存在价值。

  现在的独生子女较多,由于父母及祖辈的一味宠爱,他们中大多数人劳动意识薄弱,普遍怕苦。要想让学生们能充分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就必须让他们去体味劳动的美。在品德教学中,笔者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如教学《家长关爱我成长》一课时,课前,笔者先把班上一名学生在婴儿、幼儿园、小学三个不同时期的三张照片做成课件,再布置学生准备一些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事。上课时,笔者用课件展示三张照片,请照片中的学生谈谈成长中的感受,让鲜活的生活情境与教科书合成一体,引出教学主题。因此,在课堂上回归生活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弦,产生最真切的体验。

  (二)变革社会斗争的美

  变革社会斗争,指的是社会生活中那些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能推动历史前进、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社会变革。有的人或许会说如今已是和平时期,不需要让学生卷入过往的“斗争”当中去。其实这是对变革社会斗争的美的一种狭义理解。我们的美育不能忽视这一点,要让学生从过往的社会变革中去体会它所带给这个世界的美。如:给学生讲历史中的农民起义的深远意义,讲抗日战争时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写下可歌可泣的赞歌;讲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让学生从小就培养起敢于向旧势力挑战,锐意创新的进取精神。

  (三)人的美

  人是社会生活的主要创造者,社会生活中一切美的事物,都是运用人的才能、智慧和力量去创造的。人的美分为两个方面:外在美和内在美。外在美包括人的姿势美、表情美、语言美、人体美等。内在美包括道德、性格、情感、气质等的美,它们是统一的。我们在教育学生时,尤其是前面所讲到的那些一味追求“酷”的学生时,必须让他们明白何谓外在美,何谓内在美。

  三、在艺术的海洋中升华

  如果自然美和社会美是客观形成的美,那么,艺术美虽然也是客观的,却是最能体现人类不断自我创造、自我发展的美,它作为现实美的集中反映形态,是作家根据自己的审美理想在反映现实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可以使分散的现实美得以集中;使瞬息万变、稍纵即逝的现实美得以永恒地保存;使美丑混杂的事物中的美得以净化和提炼;还可以通过对于丑的揭露来衬托美,对人有极大的感染力。接受者通过对艺术品的意象、意境的欣赏来实现审美、娱乐、认识、道德教育、思想启迪等的思想转变及情感提升。也正因为如此,在全面培养人,提高人的素质上面,艺术美起着重要作用。如音乐教育,让一首悦耳动听的歌曲在学生中流唱,能美化他们的生活,陶冶他们的性情,还可以借助一些慷慨激昂、充满斗志的歌曲激发学生的奋斗精神、爱国精神。

  总之,艺术美和其他的形态美一样,都是人的自由创造形象体现,它与自然美社会美一样都以其自身所具有的美感特点,给予深刻的影响,成为鼓舞人们创造世界的有力工具,我们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绝不能忽略它们所起的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古希腊]柏拉图著,朱光潜译.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2][德]席勒.美育书简(英文版)[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

  [3][德]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4]方志敏.红色经典丛书:可爱的中国[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7.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