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新武 聚焦时代人物

  • 来源:中国摄影
  • 关键字:聚焦,时代,人物
  • 发布时间:2023-08-12 16:29

  小时候,我家有两台相机,一台是父亲从战场上缴获的折叠皮腔老式相机,另一台是20世纪50年代东德武装警察部队赠送给父亲的蔡司相机,这两台相机是我摄影梦的开始。初中时,我开始尝试给家人们拍照,并购置了一台苏联制放大机。从买照相纸边角料,自己配置显影、定影药水,到用被子挡住窗户自己制作放大照片,摄影的一切流程都让我乐此不疲。1979年左右,我开始有意识地阅读摄影理论书籍,随身带个小本记录每张图片的光圈和速度,到处寻找吴印咸、徐肖冰、高帆等摄影大家的作品学习揣摩。当时,我是一名忠实热烈的摄影发烧友。

  “院士风采”系列之十六,北京一科研机构,1994 年 刘新武李方华院士(1932 年1 月6 日―2020 年1 月24 日),著名物理学家、电子显微学专家,中国电子衍射及高分辨电子显微学先驱者之一,2003 年获“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

  1983年我从中国人民大学二分校党史专业毕业,被分配到《光明日报》党政部门工作,但成为一名摄影记者是我当时的心愿。1991年,卸任报社专职团委书记后,我终于调入报社摄影美术部,成为一名专职摄影记者。从发烧友跃升为专业摄影人,欣喜之余,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曾经有人把摄影记者比作射击运动员,意即射击运动员的良好成绩要靠子弹壳堆积,胶片时代摄影记者的成功需靠胶卷的码垛,对此我深以为然。然而,那时报社每月只给每位摄影记者配发一个彩色胶卷,即使乐凯黑白卷也要求节省使用。因此,每次拍摄我必须尽量控制按动快门的频次。在此期间,每一次学习机会我都会努力把握去看、听、理解和转化。做摄影记者的最初几年,我仅仅只想拍出被版面认可、能多见报的图片,经过带我入行的前辈老师们的言传身教,我才逐渐开始用摄影有意识地记录生活,让相机真正地成为我的第三只眼。

  我供职的《光明日报》是一份以知识分子为主要阅读对象的党报,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我有大量机会接触各个知识领域的著名人物,并用镜头记录他们的风采。从1992年5月采访“纪念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周年学术报告会”,到1996年6月采访“第三次院士大会”的过程中,我有幸拍摄了陈省身、杨振宁、周光召、朱光亚、吴阶平、王大珩等几十位院士。因为拍摄场所和拍摄对象的特殊性,现场没有时间让我去过多考虑技术因素,因此,学习中逐步提高判断力和反应速度显得尤其重要。

  我曾连续几年拍摄晚年的钱学森院士。2000年初冬,时值钱老89岁寿辰,钱老的家人给我打来电话,说钱老已谢绝了所有媒体采访请求,但为了能够留下他工作和生活的影像资料,有重大活动时希望能请我去家里拍摄图片资料。这个邀约对摄影者来说,真是可遇不可求的机缘。从2000年12月至2009年10月31日钱老去世,我独家摄录了这位科学泰斗最后9年的时光。钱老住在一栋20世纪50年代建的普通居民楼的单元房里,家居朴素,满目书香。行动不便的钱老已卧床办公多年,他的卧室坐北朝南,面积不大。第一次去给钱老拍照恰逢有领导去给钱老祝寿,当时我用的还是胶片相机,拍摄时间有限、空间有限、耗材有限,唯一能利用的光源只有床南侧窗户的侧面光,我只能不断变换角度,既要拍出钱老会见场面的氛围感,还要力求拍出钱老矍铄的风采,既要抓取钱老瞬间表情,还不能影响他与客人交谈。尽管条件有限,但后来拍摄的效果还是不错的。2000年12月25日我的独家摄影报道《到钱学森家做客》组图在《光明日报》刊发,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2019年,我整理出《走近钱学森》纪实摄影专题。同年,该专题作品荣获“国家情怀:1949—2019”第三届中国图片大赛典藏银奖。

  除了两院院士,我的镜头还记录过许多其他知识界的大师名家。1993年3月,全国政协八届一次会议开幕当天下午,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和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伊斯兰协会副主席安士伟热烈交谈,赵老的神态透着慈祥和睿智,下午3点多的一抹斜阳恰好透过会议室高大的窗户,洒在赵老身上,形成侧逆光,质感很好,我立刻用300毫米定焦镜头锁定,运用大光圈缩小景深,抓拍人物表情神态,该幅作品荣获当年“全国政协好新闻摄影银奖”。

  注重调查研究,不断加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等多种能力的锻炼,努力提高综合素质,是我多年坚持的工作理念。进入21世纪,我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我曾到达西沙群岛永兴岛拍摄“以岛为家”的青年军人的精神风貌,曾前往曾经的川陕根据地——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光雾山镇,拍摄革命老区的孩子喝上免费牛奶,还曾去过江西省鹰潭高新区拍摄现代化的高新技术企业生产线……这些经历圆满实现了我少年时的摄影梦,热爱和职业的完美统一给了我充足的幸福感。

  回首自己的摄影工作经历,我非常庆幸自己赶上了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黄金年代,让我能够用镜头聚焦时代发展进程,如今很多画面已经成为不可复制且具历史意义的珍贵影像资料。

  刘新武 《求是》杂志社特聘图片顾问,担任过光明日报社摄影美术部副主任等。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