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一座城与母亲河的故事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兰州,母亲河,故事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09-15 13:25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范培珅、马希平 编辑高雪梅
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黄河干流从甘肃起一路北上,兰州城似一颗晶莹的碧玉镶嵌在“几”字弯上。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黄河干流从甘肃起一路北上,兰州城似一颗晶莹的碧玉镶嵌在“几”字弯上。
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兰州黄河治理兰铁泵站项目点,登上观景平台,俯瞰堤坝加固防洪工程,了解当地开展黄河治理和生态保护情况。他强调,甘肃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要首先担负起黄河上游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兰州要在保持黄河水体健康方面先发力、带好头。
黄河兰州段长150.7公里,300多万人依水而生,兰州儿女对母亲河饱含赤诚之心。
治理河道、加固堤防,一项项举措让母亲河安澜。精准治污、科学治污,黄河出境断面水质持续向好,一江清水送下游。生态之路,也是发展之路,绿色转型为黄河生态保护、城市高质量发展带来机遇。
显山、露水、透绿,黄河之滨也很美。
黄河安澜,“净”水深流
黄河兰州段历史上经常河水暴涨、大水淹田。
2022年9月,国家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的黄河甘肃段防洪治理工程竣工验收,其子项目兰州市黄河干流防洪工程完成黄河河道治理53.9公里,新建、维修加固堤防、护岸总长达76.24公里。
“2018年至2020年,黄河上游连遇三个丰水年,一系列防洪工程确保了黄河安澜。”兰州市水务局副局长冯治良说。
一头连江河,一头连生活。河湖长们步履不停,加强巡护,为河负责。
汛期已至,兰州市城关区靖远路街道徐家湾社区的社区级河长杨瑷祯最近忙着巡查,确保行洪安全。此前,她摸排河道问题后,社区给河洪道加装防护网、将居民家排污口接入污水管网、清理洪道内垃圾,确保辖区内直通黄河的五条排洪道畅通无阻。
“如今,人人都是河长,人人都为河水负责。”杨瑷祯说,大家保护母亲河的意识越来越强。
精准治污,排污口是污染物排入黄河的最后关口。作为全国黄河流域12个入河排污口排查试点城市之一,兰州市加强黄河干、支流入河排口的排查、监测、溯源,对排污口进行“一口一策”整治。
健康的支流如同毛细血管,为黄河干流“主动脉”稳定“输血”。
位于兰州城区的雷坛河是黄河一级支流,过去,雷坛河下游人口密集、基础设施落后,污水多、垃圾多直接威胁黄河水体健康。2018年,一场洪水冲毁了雷坛河污水管道,进一步加剧了污染。
2020年3月,雷坛河黑臭水体治理整改工程竣工,共安装排污管网42.18公里,日收集污水能力5000立方米。
“500多个排污口用涂塑、防腐钢管将污水引入主管道,主管道深埋河床2米之下不易冲毁。科学治污让雷坛河不再黑臭,水体达标。”兰州市七里河区水务局综合办主任侯孝强说。
作为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数百万人口的城市污水给黄河水体健康带来挑战。以雷坛河为例,污水经管网进入污水处理厂,通过科学处理,氨氮、溶解氧、氧化还原电位等排放全部实现了达标。
走近兰州七里河安宁污水处理厂,闻不到任何异味。这个污水厂采用全地埋式结构,当地下两层的3条污水处理线全力运转时,每日可处理30万吨污水。不久后,地上部分将打造为开放式景观公园。
兰州市污水处理监管中心主任何明阳介绍,2020年以来,兰州城区4座污水处理厂提升改造后,排放标准由一级B提高至一级A,每年可减排污染物1.2万吨。
“两个百分百”的成绩单,代表着近年来黄河兰州段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黄河干支流、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100%;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黄河干流(兰州段)各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今年1至6月,出境断面水质综合评价达到Ⅰ类。”兰州市生态环境局局长王立吉介绍,通过与上下游城市建立跨界水污染联防联控机制、交叉执法检查,确保了一河净水送下游。
生态造福,河水生金
在黄河兰州段南岸的水车博览园,一轮直径16.5米的木质水车缓缓转动。据地方志记载,兰州建造水车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明朝。人们创造出不易朽、操作便捷的黄河水车,黄河水沿着叶板、水斗、木槽流入土地灌溉,这是兰州市黄河沿岸最古老的提灌工具。
沿黄流域农业灌溉发展至今,黄河水车已成为文化遗产,节水灌溉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成为人们发展现代农业的良方。
近期,位于兰州市永登县的十万亩有机果蔬产业长廊,麒麟西瓜、食葵等作物长势喜人。这些产自黄河一级支流庄浪河流域的近20万吨有机果蔬将直供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及长三角地区。
“曾经的大水漫灌不利于长远发展。”农民季代平最近忙着在永登县大同镇高岑村的瓜地里管护滴灌管道,在他看来,现在使用的滴灌、管灌、喷灌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可以随时调整用水量、肥料比,有效缓解了当地水资源紧缺、土壤碱性大的问题。
祖祖辈辈长在黄河湾,精打细算用好每一滴黄河水。以水定地,节水优先,兰州市在重点灌区加强农业用水管理和现代化改造,提高用水效率,年新增节水量427.77万立方米。
护好水、用好水,带来的是绿水青山、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整体变化。
黄河将兰州城区一分为二,黄河兰州段南北两岸的皋兰山和白塔山被称为“南北两山”。翻看20世纪50年代兰州老照片,南北两山地表裸露,甚至难以找到几棵像样的树。
曾经,市民们挑水上山植树造林,甚至冬季背冰上山埋进树坑,等待入夏融化后润泽树木。
如今,山河相融,南北两山尽显碧绿姿态。
“经过70多年持续绿化建设,黄河提水灌溉工程为南北两山增绿加速。兰州累计建成电力提灌工程139处,上水泵站389座,调蓄水池751座,敷设各类管道3818公里。”兰州市林业局局长严振德介绍,南北两山绿化面积62万亩,成活各类树木1.6亿株。
生态向好,人在景中,生机无限。
四季轮回,黄河边发生着不少趣事。冬天,成群的水鸟来到黄河兰州段越冬;转暖后,沿岸的湿地公园植被丰茂,绿意盎然。市民们晨练如在“氧吧”中,傍晚两岸歌声阵阵,妙舞上演。
兰州牛肉面是刻在每个美食家味蕾上的西北味道。《兰州牛肉面大数据报告》显示,兰州市705条道路中有453条道路上开有牛肉面馆。
曾经,一些沿街牛肉面馆的剩汤、餐厨垃圾难以集中收集,门口气味难闻,易造成下水道堵塞,下雨时,残余油脂还会通过排雨口流进黄河。
如今,这个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每天,甘肃驰奈生物能源系统有限公司的餐厨垃圾车穿梭市区,50多辆车每天在主城区收集餐厨垃圾近350吨。
在甘肃驰奈的处理厂区,厨余垃圾经发酵转化后成为微生物肥、有机酸土壤调理剂、土壤修复菌剂等产品,使用后可以提升土壤肥力,让植物根茎有效吸收养分。
“科学、绿色、循环的餐厨垃圾处理模式,有效地保护了土壤和黄河水体。”甘肃驰奈生物能源系统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韩杰荣说。
从浅绿走向深绿,绿色新兴产业在兰州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仅在兰州高新区,就有生物医药公司200多家,在西北地区形成了有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五年来,兰州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翻了两番多,经济发展更绿色。
城河相融,风光无限
每天清晨,黄河兰州段上的20多座桥梁车流如梭。110多年前,兰州黄河铁桥的通车结束了黄河上游千百年来没有永久性桥梁的历史,让两岸的人不再用羊皮筏子、冰桥、浮桥过河。
“两山夹一河”的地形让兰州市面临土地资源紧缺的局面,而一座座桥梁横跨黄河两岸,兰州得以城河相融,成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山水之城”。
走进兰州城市规划展览馆,由著名城市规划专家任震英主持编制的《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54-1972)》十分醒目。规划以黄河为发展轴,构筑了跨越达30公里的大尺度“带状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框架。
自此,兰州市历版城市规划都非常重视山城关系和城河关系。
“兰州城市发展离不开黄河。黄河兰州段水生态安全重点在山,根子在林在草,命脉在河洪道系统。”兰州市自然资源局总工程师张杰介绍,兰州城市规划始终尊重自然本底特征和山河禀赋,优化城市疏密相间、高低错落的沿黄城市天际线,显山露水,呈现“总体美”。
正如任震英所言:“城市是由人、自然与建筑组成的综合环境,应有机地结合、融为一体。”
湿地灵秀、水鸟掠过。作为商业综合体快速发展的城市西移重心,兰州市黄河冲积滩区域变化翻天覆地。
兰州市七里河区马滩区域北临黄河,昔日的韭黄地、河滩地和矮乱房屋如今变为道路纵横、高楼林立、景观怡然的繁华都市。
随着兰州市主干线之一深安大道连通深安黄河大桥,以及中国首条下穿黄河的地铁——兰州轨道交通一号线开通,兰州城市中心西移速度加快,马滩区域成为城市拓展的主要区域之一。
居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湿地、小游园、休闲公园让城市与自然相融;7.6公里的沿黄河文化旅游带开怀迎客,黄河楼、兰州老街、甘肃简牍博物馆沿河分布,省级文化中心、体育中心也坐落在此。
6月初,4万名来自海内外的马拉松选手在距黄河约百米的兰州奥体中心开跑。随着跑者的脚步,目光掠过黄河风情线大景区沿线的公园、雕塑、桥梁、泵站、码头、船舶等各类景观,文体旅游让黄河之滨焕发青春活力。
在2023兰州马拉松线路约1/3处,黄河母亲雕塑伫立于黄河南岸,静静地守望城市日新月异。“看看黄河水的颜色,再看看我们的肤色,就知道雕像选用花岗岩是为了表现黄河水和炎黄子孙。”兰州黄河风情线大景区游客服务中心讲解员陈国丽说,雕像与身后的山水融为一体,向世人诉说黄河千百年来的沧桑巨变。
兰州,在黄河和历史中感受自己的绚丽多彩。除了黄土、绿山,经过多年治理,兰州已稳定退出全国十大空气重污染城市,迎来“兰州蓝”。
天空湛蓝,绿意葱茏。黄河边精致景观以点带面、串点成线,让人们深切感受到黄河之美。
市民颇有体验感的是,黄河兰州段核心区打造了20公里健身步道循环圈,增添了羽毛球、篮球、乒乓球等场地。“黄河边的塑胶跑道、健身步道人气很旺,大家都喜欢来这里锻炼身体。”马拉松爱好者徐世海说。
在老一辈人看来,黄河之滨生态向好来之不易。70岁的市民汪振兴驻足在百日千场音乐展演前饶有兴致地拍短视频。他说:“我给黄河边的音乐展演起名为‘时令音乐会’,要像珍惜时间一样,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态环境。”
盛夏的傍晚,黄河之滨晚风拂面,好不惬意。游客乘坐羊皮筏子、游船,感受西北城市的水域风情;食客们在茶摊把酒言欢、谈笑风生,一杯啤酒装满西北人的洒脱与爽朗。
黄河悠悠,依然朝气十足吸引年轻人亲近她。循着民谣《你好,兰州》的声音可以看到,少男少女们在黄河边拿起手机直播,用唱歌、弹吉他、吹萨克斯的方式向天南海北的网友分享黄河之滨的魅力,网友不禁点赞:黄河之滨,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