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装“成人化”,可以休矣

  吕惠娟

  所谓“服装造就人”,服装作为个人外表的一部分,包含于自我身体形象的评价之中,他人的直接评价或间接反应会对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暗示作用。尤其学龄期儿童生活在学校这个大环境中,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只有选择与同龄人审美标准相一致的服装才会得到肯定的评价,也才能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1]

  然而,社会多元化也带来许多意料之外的“穿衣打扮”。7月17日《法治日报》发文《女童服装,何必如此性感暴露》,其中提到:7 月10 日,北京某书法班迎来一批6~8 岁的小学生,其中,黑丝袜、露背装,前面胸口还半露着的成人性感装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一个小学女生身上,据这位学生说这样穿能够显得腿细长。老师给家长打电话希望能帮孩子更换着装,却被拒绝。[2] 此报道很快以“儿童穿着奶辣风老师提醒更换家长拒绝”“如何看待儿童奶辣风流行”为话题冲上微博热搜,引发众人热议,“奶辣风”一词的出现也引起不小波动。

  “奶辣风”这个网络流行词,意指奶声奶气的孩子打扮成辣妹的样子。其盛行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商家的推波助澜和部分家长盲目跟风。有法律人士认为,“奶辣风” 的本质是借助未成年人软色情博眼球、赚流量。这不得不让人感慨:高度发达的媒介抹平了成人与儿童的信息边界,儿童被迫提早进入成人世界。

  一、多元社会下的童装成人化现象

  童装成人化,是指童装依照成人服装的风格设计,出现了休闲西装、复古蕾丝裙、吊带装、夹指拖等潮流元素,时尚度堪比成人。童装成人化观念是随着国外童装的设计风格传入中国市场的,其目的是追求款式的简约、大方以及色彩的柔和淡雅,以满足一些高品位消费者的要求。这种设计之所以在中国有市场,是因为部分消费者观念有所改变,愿意通过孩子的衣着彰显自己的品位。近几年, 童装成人化有愈演愈烈之势,以成熟风作为卖点的童装走俏市场。童装店内,收腰马甲、风衣、豹纹等成人服饰元素,成为不少童装品牌的主打风格,且价格越高的名牌童装,成人化越严重。电商平台上,露背裙、露肩装、露脐装等“性感风”款式应用于童装之上,穿着性感的童模照片打着“反差萌”的噱头铺天盖地地宣传着,这些童装一度成为热销品。在社交媒介中,“辣妹穿搭”笔记受到热捧,萌娃类账号成了各大视频、直播平台的宠儿,小小的孩童化着“优雅淑女妆”,穿着“熟女时尚装”,“搔首弄姿”的小大人模样成为“流量密码”。据调查,消费者中,大约有三成可以接受成人化童装,认为“让孩子像大人一样穿着,就是引导他们像成人一样思考”。

  笔者认为,当前流行的“奶辣风”折射的是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中提到的现象:“成人化的儿童”和“儿童化的成人”[3]。在高度发达的自媒体时代,图像成为一种新的大众阅读方式,快速、便捷、简易、通俗的信息接收老少皆宜,模糊了童年与成年的文化界限。儿童可以接触成人的秘密,而成人在娱乐至上的电子世界逐渐退化回到心理年龄上的儿童,无差别的文化意识致使认知变得浅薄,简单粗暴的“依样画葫芦”,造就令人诟病的“四不像”,“早熟”已然成为当今儿童难以去掉的标签,愈演愈烈,逐步走向畸形审美。

  二、穿衣打扮“催熟剂”下的畸形审美

  童装成人化这一怪现象,能否接受需要看个人,商家称80 后、 90 后“潮爸潮妈”是“幕后推手”,他们跟随潮流,着装时尚,孩子亦是如此,认为“儿童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给孩子相对自由的空间,有利于孩子的个性发展”。穿衣自由,爱美之心,无可厚非,可若心存“歪念”,有失偏颇,那就另当别论了。比如,有法律界权威人士就认为,如果打着穿衣自由的旗号,以“奶辣风”的形式在网络上传播幼态软色情的畸形审美价值观,可能是性化儿童初见端倪的一种危险信号。[4] 所谓性化儿童,是指通过让儿童从事某些行为,以此使人意识到性。我们之所以反感“奶辣风”,是因为在众多穿衣打扮场景下,儿童极易被视为性对象,如浓妆艳抹的选美比赛、露胸叉腰的车展模特、挺胯扭肩的街拍造型等。

  多元文化下,我们轻易就可以和性感、充满诱惑的元素打交道,儿童也不例外,但往尚在启蒙年纪的儿童的言行举止、穿衣打扮上投射“性张力”,这难道不值得警惕吗? 5~12 岁是儿童塑造人生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也是建构“自我概念”的初级阶段,此时他们的价值观、自我概念比较具体,多建立在身体特征、表现、活动能力及拥有的物品上;此外,也会以父母、老师、朋友或其他关系密切的人的评价为“镜子”审视自己。简单而言,此时的儿童很容易受物质、社会文化的影响。打着穿衣自由的幌子,过早地给儿童灌输成人的审美价值观,让儿童在懵懂的年纪靠着成熟性感的服装、涂脂抹粉的妆容、矫揉造作的姿态追逐旁人的目光、周遭亮眼的闪光灯,其结果是,成人视觉享受下的这场“性化自身获得关注”的畸形审美观念秀已渗透到儿童的知情信意行之中,逐步构成一种自我意识——“这样的装扮,会得到成人更多的称赞”,并为此强化自身外观以获得外界好感。

  《洛丽塔》初代女主角说:“我 14 岁出演《洛丽塔》,15 岁就成为一种性符号。”其中所涉及的畸形审美及其负面影响,值得每一个家长深思。同时,有一个事实也值得警惕:儿童成熟性感的穿衣打扮易诱发性早熟。

  三、关注儿童本体需求的良好审美风尚

  不管是几年前风靡的oversize 风格,还是时下流行的BM 风,都是上游市场替你做出的决定,消费者所自我标榜的“自由选择”,很大可能只是一种幻觉。成年人处于社会之中,所谓的穿衣自由,常常在有意无意中混杂着对旁人、社会的讨好,而还没真正涉足社会的幼童,他们更多的是讨好自己的父母和其他长辈。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周详说,如此“风气”主要还是受到成人世界的审美和社会风气的影响,主要受到家长心态的直接影响。为此,家长需转变观念:从“家长本位”转向“儿童本位”,关注儿童本体需求的良好审美风尚。

  在畸形审美对儿童的侵蚀这个问题上,现代大众媒体难逃干系。正是直播平台、销售平台、社交平台等媒介通过大量曝光造成强势的社会审美文化压力,严重影响儿童的身体意象,导致家长、儿童形成畸形的、刻板的服装审美观。社交传媒追求利润无可厚非,但并非只有“性化”的畸形审美才能获得流量关注,那些展现儿童独特个性、健康风貌的清流渠道,同样能得到家长、儿童的追捧。这就要求国家相关部门要因应瞬息万变的互联网形势,在信息甄选、内容传播、广告宣传等方面加强监管,引导社交媒介、平台以儿童正面风范的展现为中心原则,去除那些消费主义泛滥的营销策略,多元化、多维度地展现儿童全身心的美;对以“穿衣自由”“奶辣风”为名传播软色情信息的平台或自媒体,则坚决予以打击和整顿,为健康审美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就引导儿童形成健康审美观而言,首先,家长得加快自我意识的觉醒,有意识地抵御现代互联网媒体对畸形审美文化的宣传,用自我意识的力量抵抗外界文化的影响,坚持内心对审美的独立判断。其次,家长可以肯定儿童追求完美形象的心理动力,但须以保护未成年人隐私为重,引导儿童追寻良好的审美风向。最后,遵循儿童成长发育规律。儿童的穿衣风格基本由家长决定,家长的喜好也就成为孩子的穿衣指南,因此,未成年人的天真烂漫、可爱纯真,不应加上成年人审美的滤镜,而应遵循儿童成长发育的规律。为此,家长应以促进儿童健康、快乐成长为目的,再依托儿童主观能动性、贴近儿童本体生活需求,从兴趣、能力、理想等身心各方面元素确定孩子的穿衣风格。

  最好的童年是顺应儿童自然成长的童年,最好的穿着也应是符合年龄的得体大方的穿着。童装“成人化”,可以休矣。

  参考文献

  [1] 赵艳霞, 孙静. 学龄初期儿童着装与“自我概念”[J]. 山东纺织经济,2009(1).

  [2][4] 张守坤. 女童服装, 何必如此性感暴露[N]. 法治日报. 2023-7-17(008).

  [3] [ 美] 尼尔·波兹曼. 童年的消逝[M]. 吴燕莛译. 北京: 中信出版集团,2018.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石龙镇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