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现代诗创作校园社团活动的行动研究

  廖跃红

  儿童现代诗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本研究旨在利用校园社团活动,构建儿童现代诗创作的学习共同体,以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方式引导小学生在 “玩”中进行儿童现代诗创作,进而探寻新颖有效的儿童现代诗创作教学模式,为一线教学提供借鉴。同时,激发学生创作儿童现代诗的兴趣,让学生在儿童现代诗创作中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独特体验。

  一、研究设计

  本研究以湛江市第八小学金城校区三年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根据自愿报名原则,最终确定由30 名学生组成学校诗社。利用社团开展儿童现代诗创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引导学生将熟悉的事物转化为诗歌创作的素材,使学生实现从“品读鉴赏”到“仿写”,再到“自主创作”的能力转变,在 “玩”中掌握儿童现代诗的创作。

  二、研究过程

  从前期问卷调查分析及收集的学生作品来看,很多教师对儿童现代诗的教学仅仅局限于教材的文本;而大部分学生对儿童现代诗的了解和关注度都不够;甚至有部分同学完全不了解儿童现代诗,感受儿童现代诗的魅力更是无从谈起。针对此学情,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对儿童现代诗的教学要求,本研究制定并实施了以下科学探究方案。

  (一)入门阶段——初步感知童诗

  1. 目标及内容

  以子鱼的 《学语文从童诗开始》一书为教学素材,通过诵读儿童现代诗、感受其与古体诗的区别,带领学生初步了解儿童现代诗,领略儿童现代诗的语言魅力,走进童诗的世界,让孩子们在玩中学。

  2. 阶段小结

  在这个阶段,学生对儿童现代诗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趣味性的探讨,感受儿童现代诗与古体诗的区别,克服对儿童现代诗的畏难情绪。在教师的引导中,学生玩出了兴趣。但该阶段的学生对儿童现代诗的阅读积累有所欠缺,缺乏学习主动性,在展开想象、拓展思维方面还有待提升。

  (二)奠基阶段——掌握创作技巧

  1. 目标及内容

  借助社团活动开展课程,帮助学生在①推荐佳作②培养语感—— 阅读鉴赏③感悟写法——巧用修辞三个步骤的实施过程中,掌握创作儿童现代诗的“法宝”,诗话语言。

  2. 阶段小结

  在课程的参与中,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高涨,利用语文课和课余实践搜集了大量的名家作品,为后期活动的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有的学生选择通过朗诵名家佳作的方式来分享自己喜欢的作品,有的学生畅谈自己对喜欢的诗歌或语句的感受。不拘一格的鉴赏与感悟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儿童现代诗的兴趣,巧妙的修辞,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拓展了思维能力。美中不足的是,这一阶段的学生尚未将学习内容内化于心,过于注重创作的技巧和形式,诗作略显呆板,欠缺童真。

  (三)创作阶段——实现自主创作

  1. 目标及内容

  要实现自主创作儿童现代诗,首先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教师应当在这一阶段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捕获创作素材,然后由易到难进行仿写,层层递进,最终实现由仿写到自主创作的转变。

  2. 阶段小结

  本阶段课程的设计在注重学生的自我感受和品味的同时,尊重学生的体验和表达,由仿写到自主创作进行分阶段教学,既符合学生的年龄段特征,也构建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三年级儿童现代诗教学系统。

  然而,该阶段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一是学生在说与写中都表露出比较明显的模仿痕迹,缺乏新颖的视角和独特的想法;二是学生习惯了仿写,产生了依赖心理。在后续教学中应着重引导学生主动挖掘创作素材,更加细致地观察,将儿童现代诗写出自己的感受和个性。

  (四)展示阶段——有效展示与评价

  1. 目标及内容

  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在儿童现代诗创作中融入音乐、美术、书法等元素,借助朗诵比赛、校园展示、编辑诗集刊物等展示平台,动员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在交流展示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交流分享、反思改进。

  2. 阶段小结

  在本阶段,诗社组织了儿童现代诗创作比赛,并且设置了专门的展示区。孩童天真而独特的视角在作品中得以呈现,大部分学生初步掌握了创作儿童现代诗和编辑诗集的技巧,创作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得到提升。

  此次活动开展局限于三年级学生,作品内容较为单一。如何借助社团构建儿童现代诗创作学习共同体,进而以点带面,由社团辐射引领全校开展儿童现代诗创作活动,让各个年级的学生都参与进来,共同在儿童诗的学习中感悟成长,这一点仍是我们需要继续努力探索的。

  三、研究结论与思考

  关于儿童现代诗创作教学的研究非常多,但大多仅从宏观角度论述,或只有简单的教学案例叙述。本研究立足于实际教学情况,探索儿童现代诗创作教学的有效策略,经过对研究过程的资料整理,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视角和思路,形成了以论文、课例、课件、图片、作品集等多样化形式呈现的成果,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但该研究尚处于摸索阶段,虽在研究中开展了较多的教学实践活动,但总体还缺乏深度,仍需不断摸索,积累经验,在教学实践中继续调整和完善。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玩出学问:‘ 双减’ 背景下社团创新建设与探索” (2022YQJK256)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广东湛江市第八小学)

  责任编辑 成 盼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