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融入扛起新时代赋予的使命

  梁国均

  (广东省恩平市沙湖镇中心小学,恩平529400)

  摘 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传统美德,代代传颂。蕴藏的德育素材,悠扬源远。在开展小学德育活动时,更应积极响应,并推进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使其在中华少年的心里扎根立足。引导学生自立、自强、自信、诚实、友善,这对学生的成长意义深远。

  关键词:小学德育;传统文化;德育教育

  文明演化的各条小河,婉转而悠扬地细流就汇集成了传统文化这一条大江,它是一种民族思想的反映。随着教育改革大流的深入及推进,在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中,将中华传统文化的雨露渗透在教育教学中,并让这种思想及美德在学生的心里沉淀,让学生自立、自强、自信、诚实、友善的行为生根、发芽。这对于培养华夏子女的高度民族主义精神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课堂教学也是教师传颂文化德韵的重要手段之一,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寓于教育课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并油然而生成为一种习惯,这就是教育美的传颂。要让传统的文化及美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也是一场持久之战,不能空口而生,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需要每个教育工作者统筹安排,开拓创新地实施。这就需要教师坚持务实,并做出一系列可行的措施,让这种美的课程,成为美的内化,成为一种传承。

  一、研挖教材,深掘内涵

  在教材中,蕴含着大量的传统文化内容素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必须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挖掘,多理解、多掌握中华的传统文化以及相关信息和内容,在平时学科教学与生活中也注意搜集传统文化资料,充裕这类知识的储备。教师还可以在课堂当中,灌输与渗透与之相关的传统文化素材。比如在《传统节日》《北京的春节》等课文中,都可以适当地融入节日习俗、风俗习惯的介绍。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适当地引用一些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等,这些都是传诵千百年的中华民族积累的文化精髓,里面饱含着前人的智慧思想。这些素材的引入,不仅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更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参与课堂的每一环节,并能深刻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也是激起学生心中的爱国情怀。

  二、熏陶国爱,升华情感

  在课堂教育中,无论是在教材当中,还是平时的第二课堂与课外活动中,我们都能感受到爱国爱乡的熏陶。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意识并认识到,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培养爱国主义思想从娃娃抓起,在日常生活中就要渗透爱国思想,并化成理想为之奋斗,当这种情感达到内化的程度,就应该熏陶为一种名为爱国的情怀。

  教育学生懂得这种情怀的手段,应从日常学习碎片整理:

  1. 小学语文的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及章节讲的是爱国的故事,还有许多传统文化教育的经典,这些无不渗透着爱国主义思想的内涵,而这些将是让学生更直接、更生动的接受爱国教育的片段,里面蕴含的爱国情感明朗而丰富。在教学中,教师在立足课本内容的同时,可以适当引用历史上的爱国主义人物与其事迹,让学生从小就“懂祖国、爱祖国”,从而形成爱国主义思想,并产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2. 通过一系列班级组织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或利用课余的一些时间组织学生合唱爱国系列歌曲,观看爱国主义影片,进行“爱国”的养成教育。这样更有利于向学生进行热烈的爱集体、守纪律教育。

  3. 在节假日期间,抓住时机组织开展弘扬传统民族精神的活动,对于传统节日的丰富文化内涵教育更有意义。比如:清明时节,进行缅怀革命先烈的扫墓活动,并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征文活动,让每一个学生意识到如今幸福的生活不是凭空来的,而是用无数先烈的生命换来的。组织学生观看展现国家发展建设成就的展览与影片,比如《中国一分钟》的系列宣传片,使学生深切地感受祖国的魅力与强大。在国庆节期间,组织学生观看雄伟壮观的阅兵仪式场面,更能激发出学生的爱国情怀。学生只有做到从小胸怀祖国,才能在思想领域中开阔视野,更加积极健康地成长,为梦想而奋斗!

  三、“德”义为本,根植“孝”感

  百善以孝为先,“孝”是中华传统文化所最为推崇的品德,这种理念贯穿于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所谓“孝”,是恭敬、是爱护。孝敬父母,爱护弱小,一直都是传统美德之首,是人的立德之本。但“孝”不仅仅是简单的照顾父母,更重要的是要真切的付出,让父母能在心灵上得到慰藉。在物质横生的俗流社会,“孝”义更具价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充分地彰显一种由小及大、由家及国的大孝,所以我们对“孝”的倡导,是心存爱的表现,这是每个人都应有的一份责任,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德行关系。这里,我们的孝感无关金钱的价值多少,哪怕是一句问候,哪怕是一个苹果,但在“孝”的天平上,它是等值的。在基础教育中,积极倡导“德”义,根植“孝”感,势在必行!

  “孝”不是既视感,而是一种习惯形成后,由心产生的一种爱的表现。这种表现除了家长的言传身教,教师也可以站在相当重要的位置。在平常的语文作文课堂中都可以让学生积极讨论,记录生活中与家长的点滴并写下真实感受,教师组织宣读分享,形成氛围。亦或者颁布一些家庭小任务,让学生真切体验长辈的经历。

  “孝”是传统的道德范畴,更是人人钦佩的品质。将“孝”作为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要求,让学生自觉地做一个孝敬父母、爱护弱小的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极力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同时,更不断促进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让“孝”感回归并随着发扬。

  四、重视实践,弘扬美德

  每一种小学课堂都需要实践活动。通过各种教学手段结合丰富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经典,弘扬传统美德,这样才能将传统文化浸润到学生的思想当中,并逐步转化为自身所具有的品质,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利用传统的节日,举行与之有关的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去搜集素材资料,从而开展分析、总结等工作。当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又锻炼了搜集、整理的能力。通过举办班级辩论会,拓展学生的思维,引起情感上的共鸣,鼓励学生写出自身的感触,使他们从内心之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把《弟子规》《道德经》等国学经典读本进行提炼,渗透精髓,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少年时期是人的价值观形成时期,在灾难面前思想品德的可塑性最强,特别是在这次新型冠状肺炎病毒防疫之中,中华儿女所表现出来的伟大奉献精神,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淀形成的强大凝聚力,就是中华民族不朽的民族精神所支撑的力量。我们要将中华民族这种特有的传统美德进行渗透,引导学生拓展人文思想,激发内心澎湃的高尚品德。

  通过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课堂中的推进,让学生从小就在思想上构建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内炼、成长,在生活中做到与人和谐相处,将这些美好的品德散发光亮,扛起时代赋予的使命!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